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文史记忆 > 五四运动的命名者谈五四

五四运动的命名者谈五四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6-11 00:17
五四运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并在《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对五四运动的一些感想-罗家伦-生平不愿写应时应节
rder-box !important;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PADDING-TOP: 0px">

五四运动到今年已经过去四十八年,将近半个世纪了。许多错误的印象仍有待于澄清。社会上仍不免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种种的批评,有些是不了解一件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些是断章取义而表现出“卫道”的热忱太强烈了。他们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要毁灭中国固有的文化、毁灭中国固有的道德。他们硬说是新文化运动者,主张“非孝”,主张“手打孔家店”,主张把“线装书丢到茅厕里”。我有证据拿出来,告诉大家: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主要的刊物里,从不曾提倡过“非孝”,讲“非孝”只是浙江杭州经子渊先生办的师范学校里的一个学生施存统,在该校刊物里发表过这么一篇荒谬的文章,引起了当地的轩然大波。“手打孔家店”乃是四川一位老儒名叫吴虞的引以自豪的话。至于把“线装书丢到茅厕里”,乃是我们的党国元老吴稚晖先生,当年鉴于科学不受注重,复古气压高涨,慨然有感而说的话。不过他底下还有一句,大家忘记了引用,就是“三十年之后,中国科学昌明了,再把这些书捞起来读”。可见吴先生这种话,是有时代性的,并不是要毁灭中国文化的。吴老先生是思想界的革命家,他当时补弊救偏的议论,正足以表示他的革命精神,知时而后可以论事,现在又何必讳言。



图为北京大学“新潮社”成员合影。前排左为汪敬熙、康白情、后排右起为周炳琳、段锡朋、罗家伦。


总之,我曾深切的指出,五四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也广泛地澎湃地由五四运动而扩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贯的精神,就是要使中国现代化。要使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思想现代化做起。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就现代化的意义来说,仍是有待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方向。


(原载《传记文学》第十卷第五期)


本文选摘自《逝者如斯集》(商务印书馆),作者:罗家伦。

 

来源: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