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古典百部 > 老残遗恨

老残遗恨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9-03 04:41
老残遗恨一 《老残游记》中的庄宫保。且说一说他那有趣的发迹故事  清朝咸丰年间,江苏吴江县同里镇上住着一个日后与《老残游记》作者大有关系的重要人物。若不是他的提携,刘鹗生长南方,怎能在小说中把山东的风土人情、昏官酷吏写得那么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此人姓张名曜,乳名阿牛,猛大虫似的一条大汉,黑楞楞好一副水牛般魁梧结实的身坯,浑身肌肉疙瘩赛如铁弹一般,比试石锁
br /> 四

  本书于1991年10月18日动笔,每天约写二千字左右。舍间局处上海市区最南端,高楼大厦林立于田野农舍之间,乡人称之为“农夹居”地区,南临淀浦河,河上长虹凌空,名曰“长桥”,所以地以桥名。远离城市,空气清新,少有烦扰,是潜心写作的好地方,贱躯亦尚争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无间歇,于1992年6月完稿,得字42万,又经修改,定稿为35万字。

  本书初稿完成后,曾选录最后一部分,题为《老残之死》,自1993年9月7日至10月27日连载于上海新民晚报,因而结交刘鹗之孙,福建师大刘蕙孙教授,罗振玉之长孙、吉林大学罗继祖教授,及钟笙叔之女钟珍女士。刘、罗两位都是卓有成就的硕学鸿儒,钟女士的书法亦娟秀可观,有机会向他们请教老一辈的往事,甚有裨益。蕙孙先生高龄茂德,函询旧事,知无不言,得以补阙纠谬,又托女公子德焕女士来沪之便,惠赠宏篇大著,盛情可感。

  《老残之死》在报章连载后,读者为刘鹗不幸流戍边疆而死流下了同情的热泪,相信全书出版会更引起读者的兴趣,刘鹗地下有知,当可泯去遗憾,欣然长眠了。

                          寒波

                        1994年9月8日

                        百年未遇的炎夏

                        之后于上海长桥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79
下一篇:奔奔族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