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精品美文 > 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和珅

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和珅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8-14 21:48
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和珅作者:纪连海简介:我们现在的影视节目中播出的清宫戏,大多数演的都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事。在这些作品中,和珅
像江南的山而很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皇帝曾八游盘山,并留下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之句。因此乾隆皇帝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的时候就会想到盘山来散心。这一次,他又来了。而且,还带来了刘墉。

    这一次,乾隆爷还带来了一个戏班,在盘山上面的“江山一览阁”的大戏台上唱戏。乾隆皇帝一边听戏,一边思考。忽然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

    “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

    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难怪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酒,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刘墉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乾隆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乾隆皇帝很高兴,命令刘墉立即笔墨伺候,将这幅对联写好。现在这幅对联还在“江山一览阁”的大戏台上。

    此时的乾隆皇帝忽然想到了蓟县周围的几个县名很有意思,就说,我给你们出个上联你们对对吧。这上联是: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

    刘墉一想,乾隆皇帝的上联用了蓟县周围的四个县名。那我也用蓟县周围的四个县名对下联吧。刘墉的下联是:

    “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乾隆爷非常高兴刘墉这个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子。

    像这类的事情,刘墉做得多了去啦!乾隆皇帝对刘墉的火气也就逐渐地消失了。

    但是,还有和珅呢!他会随时提醒皇上的呀?怎么办呢?刘墉如何与和珅等贪污集团周旋呢?

    刘墉想到了下面一点:对于贪官,就要投其所好!

    有的观众说了,啊?您的意思是说,刘墉要向和珅认输?要向和珅行贿?啊,是啊!不这么着刘墉还能怎么着?与和珅拼个鱼死网破?那是刘墉么?三十多岁出道,当了三十多年官的刘墉?我怎么看着您想象中的刘墉倒像是《水浒传》里面的李逵呀。

    这可不是刘墉的风格。

    刘墉在国泰案件之后,立即主动与和珅讲和。怎么讲和呢?刘墉想到了自己的字。

    说起刘墉的字,刘墉还真是个大书法家。史传其“书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其书法特点之一是用墨浓重,故人称“浓墨宰相”。貌丰骨劲,别具面目,尤长小楷。与翁方纲、梁同书等人齐名。

    和珅久闻刘墉书法之名,总是想要刘墉的字。正好国泰案发生的前些天和珅向刘墉索取字画,但是刘墉借故推脱没有给和珅写。刘墉心想,我何不干脆现在给他写个条幅呢?说写就写。写完了刘墉就主动给人家和珅送去了。

    有的人在想,难道刘墉就这么着就完啦?就认输啦?就这么让和珅等人为所欲为了么?

    没有,不是这样的。刘墉心想,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必须知道: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刘墉心想,我要等待时机、曲线救国,收拾和珅这个贪官、这个天下贪官的总后台。他也在像别的正直的大臣一样,在等待着新的皇帝即位。我们来看这最后的较量。
 

   被诛 :到底是因为什么?
被诛 :到底是因为什么?

    从前面几章我们可以看出,和珅被杀的原因,一是贪财,二是激起众怒。当然,贪财只是个引子,激起众怒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激起众怒

    其实,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就有很多人弹劾和珅的贪婪,也有许多人企图弹劾和珅的贪婪。如果他们的弹劾成功的话,和珅顶多也就落一个像纪晓岚一样流放在外的下场,不至于最终被杀。但是,和珅太有本事了,他能将所有这些对手的努力一一化解掉。他的办法简直是太多了。

    对于能力、地位、功绩都比他强的对手,和会不断地在皇帝面前夸赞他们,并且保举他们在京师以外的地方承担一些艰巨的任务,而没有精力与他对抗。

    就说阿桂吧。他比和珅大好几十岁,是满洲人中少有的几个进士之一,可见其学问之渊博;又曾跟随乾隆南征北战,立过汗马功劳,曾任工部尚书(相当于工业部部长)之职。他很不满意和珅的贪婪,一心想把和珅弹劾下去。可是和珅呢,却经常在皇帝面前说阿桂的好话。在阿桂平定了甘肃的少数民族起义后,立刻被和珅保举、乾隆命他在甘肃查清“捐监”案;接着又被调往黄河,治理黄河决口,赈灾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赶赴浙江查处陈辉祖贪污案。

    从此,阿桂几乎整年不辞劳苦地在各地奔波,虽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祸害,想为国为民除害,却终不能如愿。年逾八十的阿桂只能在病中对家人说:“我年八十,可死;位将相,恩遇无比,可死;子孙皆佐部务,无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实欲待皇上亲政,犬马之意得一上达。”

    对于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对手,和采取的对策是抢在对手前面发动进攻,如前面我们谈到的几个御史对于他的弹劾。我们可以看到,和这着棋真是太损了。他一点后路都不给人家留啊。真是“豺狼当道”,陷忠良于不义啊。这就激起众怒了。激起众怒应该是和被杀的第二个原因。

    和珅的上述所作所为,使所有反对他的人都认识到了他的厉害;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只能团结在未来皇帝的周围,处置和珅,等待将来吧。可谁是未来的皇帝呀,大臣们谁也不知道,他们就只能瞎猜了。结果,乾隆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周围就都有了反对和珅的人。问题在于,诸位皇子又是如何看待和珅的呢?

    和珅的一生,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为什么这么说呢?话还要从乾隆立太子说起。

    由于有清朝初年康熙立太子时的纷争为前车之鉴,乾隆一开始就不立皇位继承人。所有的大臣—和珅也包括在内—谁也不知道,乾隆的几十个儿子中间,哪位是未来的皇帝。

    和珅呢,也就从来没把诸位皇子放在心上—他在想啊,将来爱谁谁,我先管好现在、先拍好乾隆再说吧。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也就是说,在和珅的心中,有的只是乾隆皇帝和和珅自己。他的心中,哪里会有诸位皇子的位置呀。

    这就铸成大错了。因为,转眼就到了乾隆59年,乾隆皇帝终于到了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了。



最后的较量

    因为乾隆上台时曾许诺不能超过祖上康熙的60年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惯例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就是我们现在的年历呀—这《时宪书》上面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所以,乾隆不得不“谕示天下”,确定新皇帝为皇十五子颙琰—其年号是嘉庆。
    此时的和珅可就着急了,他再想回头拍嘉庆的马屁,您说,还来得及么?

    您看,和珅可怎么办呢。乾隆,是太上皇;嘉庆,是皇帝。

    跟着太上皇乾隆转,就会得罪嘉庆;跟着嘉庆转,就会得罪太上皇乾隆。这两个人,谁是好惹的呀!

    貌似精明的和珅马上很自然地转变风向,他想在乾隆与嘉庆两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嘉庆的宠爱。

    在公开场合,他讨好乾隆—毕竟现在还是太上皇说了算呀;暗地里呢,给嘉庆皇帝送礼—毕竟将来还是嘉庆说了算呀。

    和珅是怎么讨好乾隆的我们就不用说了—这对于和珅来讲是小菜一碟;可是怎么对付嘉庆呢?

    和珅为了对付嘉庆,可是费尽了心机;嘉庆为了对付和珅,也是费尽了心思。双方真可谓斗智斗勇,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

    从和珅一方面来说,较量进行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和选择了“软”—送玉如意给嘉庆,对嘉庆进行了试探。

    嘉庆当然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废立还不是父王的一句话?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这个太上皇在,自己就得小心应付。如果过早地得罪了和珅这个父皇身边的宠臣的话,自己的皇位也许随时就保不住了。所以,他愉快地接受了和珅送给他的玉如意;而且,每天都说朝廷和他都离不开“两朝重臣”和珅。

    这个回合,双方是未分胜负。

    但是,嘉庆皇帝的心里呢?嘉庆皇帝对于和珅简直是恨之入骨了。这恨里面,既包含了身边大臣对于嘉庆经常的教诲、从而激发的对于和珅贪婪的恨;也包含了由于和珅对于自己的极端不尊重、大耍两面派手腕的恨。

    从这两方面来说,其实,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和珅都免不了自己被杀的命运。因为,每个皇子身边都聚集了很多仇恨和珅的人。和珅对于皇子们的不尊重也得罪了每个皇子。因此,不管他们谁当上皇帝,都会杀掉和珅的。

    第二个回合,和选择了“软中硬”。

    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派吴省兰(吴省钦的兄弟)为嘉庆帝侍读,以为嘉庆整理诗文稿件之名,行监视之实。

    其次,尽最大限度地孤立嘉庆,让嘉庆孤掌难鸣。他借太上皇乾隆之手,剪除嘉庆的羽翼和心腹,控制并摒除一切接近嘉庆帝的人;同时,放手培植、提拔自己的骨干,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权力网络。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小胜。

    第三个回合,和选择了“硬”。

    此时的嘉庆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和珅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还居然敢去军机处察看奏折。结果呢?身为军机大臣的福长安(和珅手下的第二号人物)急忙飞报和珅,和珅又向太上皇启奏。嘉庆因此不但受到太上皇指责,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虽然受了一次训斥,可嘉庆还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见军队毫无战斗力,就又下了一道谕旨,要冬季举行大阅兵典礼。和珅又启奏太上皇,太上皇降旨:“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就这样,嘉庆皇帝每遇到一次挫折,就会把对于和珅的不满记在心里一次。但是,嘉庆皇帝知道自己现在撼不动和珅这株大树,因为和珅太善于揣摩太上皇的心意了。因此,嘉庆就慢慢地等待时机。

    而和珅呢,他每战胜一次嘉庆皇帝,就会高兴上很多天。他高兴地想,我还是很有办法的,哈。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大获全胜。

    可惜,他低估了嘉庆,而这恰恰是致命的。因为,嘉庆与和珅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嘉庆与和珅的较量经历了四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嘉庆选择了欲擒故纵战术。嘉庆继位后,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

    第二个回合,嘉庆选择了调虎离山战术。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当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第三个回合,嘉庆选择了突然出击战术。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如初八日,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第四个回合,嘉庆选择了制造舆论战术。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经过上述四个回合的较量,嘉庆皇帝已经大获全胜。他开始加快了惩办和珅的步伐。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大结局:和珅被杀(1)

    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际,邢部大牢里的和珅更加哀愁和凄凉,想想此前何等辉煌,而今日又何等凄惨。月下的和珅不由得发出了感叹,写下了两首诗:
    《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十八日嘉庆皇帝宣布了和珅二十条大罪,这二十条大罪如下:

    (1)“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2)“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

    (3)“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4)“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

    (5)“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遞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瞒,以至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

    (6)“皇考圣躬不豫时,和珅毫无忧戚,每进见后,出向外廷人员叙说,谈笑如常,其大罪六。”

    (7)“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谕字画,闲有未真之处,和珅胆敢称不如撕去,另行拟旨,其大罪七。”

    (8)“前奉皇考谕旨,令伊管吏部、刑部事务,嗣因军需销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谕令兼理户部题奏报销事件,伊竟将户部事务一手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一字,其大罪八。”

    (9)“上年十二月,奎舒奏报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聚众千余,抢夺达赖喇嘛商人牛只,杀伤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将原奏驳回,隐匿不办,全不以边务为事,其大罪九。”

    (10)“皇考升遐后,朕谕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不遵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京,全不顾国家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其大罪十。”

    (11)“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其大罪十一。”

    (12)“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其大罪十二。”

    (13)“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14)“蓟州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摵土陻之称,其大罪十四。”

    (15)“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

    (16)“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

    (17)“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

    (18)“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

    (19)“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以首辅大臣,下与小民争利,其大罪十九。”

    (20)“伊家人刘全,不过下贱家奴,而查抄赀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其大罪二十。”

    嘉庆为什么如此迅速地杀掉和珅呢?

    有人说是因为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是为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说“官逼民反”。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嘉庆帝总结说:“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杀和珅,以谢天下。

    有人说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

    也有人说这是清朝历代皇帝的传统。清朝以来,无论顺治、康熙,还是雍正、乾隆,都有新皇帝即位后便杀前朝重臣的传统。嘉庆皇帝即位后,延袭了这一传统,以立皇威!

    和珅用一条白练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上吊前,他口占一诀,为我们留下了下面的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

    认取香烟是后身。

    数百年来,这首诗耗尽了无数史家的心血,也为附会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诗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为什么呢?
 

 
大结局:和珅被杀(2)

    我们只要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您就明白了。
    诗的意思是说,我和珅活了50岁,跟做梦似的;现在呢,我死了。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来的,我转世后将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诸位可一定要认清楚啊。

    先说诗的前两句“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解释。

    和珅为什么会受乾隆宠爱呢?有野史记载,在乾隆未登基时,为宝亲王,与父皇雍正王妃马佳氏暗生情愫,但他们的“故事”被皇后钮祜禄氏撞破了。皇后恼怒万分,赐马佳氏于月华门自尽,乾隆闻讯,赶往月华门,可此时乾隆尚幼,雍正不会容许他救下马佳氏的,只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出于留恋,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两人相约如马佳氏能投胎,来世使此印记与乾隆相认。后来,宝亲王当了皇帝,是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马佳氏。苦等二十年,且南巡好几次,始终没遇见额头有红记之人,就在乾隆快忘了这事之际。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在侍卫中无意看见和珅,当时和珅不过是世袭之轻车都尉,但乾隆凭和珅额上的红记认定他乃马佳氏投生而成,于是擢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值乾清门,并兼任正蓝旗副都统。正因有这一段渊源,在野史中才会传出和珅与乾隆关系不正常,两个是同性恋,不知是哪位史家率先“编撰”了这一故事,总之,这个故事影响极广,后世史家,尤其是民间野史都承袭了这种说法,这就是和珅亡命诗的前两句的最佳解释。

    再说诗的后两句“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和珅诗中“水泛含龙”用的是夏后龙嫠的典故。大意是说夏朝末年,夏帝从两条龙那求得龙嫠(即龙的唾液),锁在一个椟盒子里,日后代代相传没人敢打开,此椟似像西方传说中的潘多拉魔盒,可周厉王偏不信邪,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龙嫠流出化为玄鼋,玄鼋进入一童女体中,此女无夫受孕,产有一女,是为褒姒,也就是后来周幽王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女子,也是导致西周灭亡那个褒姒,而“香烟”在古文中是传宗接代的意思,于是乎,有人把两者串联起来,说和珅死后也会化身为褒姒似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帝国,这个女人当然就是慈禧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夏桀不但残暴,而且荒淫,他宠爱妺喜和一个半人半蛟龙的女子“蛟妾”。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无度,而且,“蛟妾”每天还要保持人形,夏桀也一并满足。最终,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就此断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据此解释道,和珅死后要化身为“蛟妾”式的妃子,来祸乱大清帝国。此说与上一说实乃同出一宗,不过典出不同,一为褒姒,一为蛟妾。可以说,实际是解释方法和途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泛含龙”中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说发大水,在和珅被赐死的头一年,也就是嘉庆三年,河南的黄河决堤,因此,有人对“他日水泛含龙日”意思是说和珅等到下一次发大水时要转世为生,不知是史家的附会,还是历史的巧合,道光十二年,黄河再度在河南决堤,同年十月,一个小女孩哇哇落地,这个女孩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无论怎么解释,如何附会,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

    和珅在巅峰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墓地。当时的墓地建筑宏伟壮观,占地面积很大,竟然跟皇帝的陵寝一样大,被当地人称为“和陵”。和珅死后,“和陵”被嘉庆皇帝拆毁。解放初期,天津蓟县修建于桥水库,和珅的墓地被淹没在水库下,现仅存一对石狮子在独乐寺院内。

    和珅死了。说到和珅之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已近尾声的时候有一个情节我认为在真实的历史事实中是可以出现的:

    和珅在大牢里向外张望,却没有人来看望他,这时刘墉提着篮子,带着酒菜去看他。二人聊了很多,和珅十分感慨,也非常感动,他说,想不到他活这一辈子,最了解他最懂他的竟是刘墉,刘墉总和他做对,却是他的知音。他举起杯对刘墉说,我们为互为知己干一杯!刘墉说你慢着,我懂你,你却不懂我,所以我是你的知己,你却不是我的知己。和珅想想也对,就改口苦笑着说,为你懂我而我不懂你干一杯。

    这个情节虽然是编导虚构的,但是这个虚构很有道理,很符合刘墉个人的身份特点。

    在和珅一案处理的前前后后,刘墉做出了巨大贡献。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处理,颇得时人的称赞。由此也可见,刘墉并未因公务而泄私愤,而是充分体现了一位群臣领袖应有的风范。

    和珅死了。死得不但不明不白,而且还成为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教科书中最大的反面教员!中国有句俗话,“一俊遮百丑”!这句话反过来就是“一丑遮百俊”才适合和珅!毕竟,功不抵过!那么有才能的一个人,仅仅是因为一个“贪”字在心头,就毁了他的一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可悲、可怜的下场!他的死,应该警示后人些什么呢?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结论!

    和珅死了。和珅有20条罪状,应该全家抄家问斩的。但是,为什么嘉庆皇帝没有这么做呢?这可借了和珅的儿媳妇—固伦和孝公主的光了—她不仅是乾隆的女儿,还是嘉庆的妹妹嘛。
 

 
   后代:你在哪里?
后代:你在哪里?

    前面我们讲了和珅之死。现在,我们来看看和珅的后代。
    和珅的儿女,历史上有记载的有三个:两子一女。和珅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对于他的这些子女都是一样的宠爱。和珅宠爱他的子女的原因很多。

    原因之一是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在漫漫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中,人丁兴旺,传宗接代乃第一要务,和珅幼蒙私塾先生教诲,少入官学习得儒家伦理道德,当然更注重后代的发展了。而且,和珅潜心经营数十年的权力、财富众多,他不愿自己驾鹤西去之时,所有的繁华富贵瞬间化为乌有,他希望世世代代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氏江山万代传”。

    原因之二是受自己家庭的影响。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由于自己幼年缺乏关爱,尝尽了人间一切酸甜苦辣,所以,他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吃苦,重蹈自己的少年时代的覆辙,故百般宠爱之。而且,自己辛辛苦苦通过各种手段挣下来的家业也要有人继承不是?

    原因之三是受自己私利(追求权利的欲望)的影响。

    和珅疼爱自己的子女,还因为他总是想把自己的子女与皇室联姻。以便尽早地把“爱新觉罗”氏的大清朝通过血缘关系的改造逐渐变为“爱新觉罗”氏与“钮祜禄”氏两家共同的大清朝。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和珅有利用武力推翻大清朝的想法,而且和珅也确实没有利用武力推翻大清朝的想法。

    后来的嘉庆皇帝在处死和珅以后,也曾经就和珅是否有利用武力推翻大清朝的想法问过手下的大臣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吴熊光也认为和珅确实没有利用武力推翻大清朝的想法。

    和珅的长子叫丰绅殷德。丰绅殷德的一生可以以其父和珅被杀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他过着非常幸福的时光,享尽了荣华富贵;后一个时期他过的是极为不幸的日子,充分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
 


 
丰绅殷德的前半生(1)

    丰绅殷德的前半生是和皇宫分不开的。
    首先,丰绅殷德的这个名字就是他五岁的时候乾隆皇帝给起的。他原来的名字叫什么就谁也不知道了。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这么一个小孩儿起名字呢?#p#分页标题#e#

    因为这个小孩儿长得太漂亮了,简直比他的父亲和珅还要好看。所以呀,乾隆皇帝看上这个眉清目秀的孩子了,而且决定将来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丰绅殷德。

    有了皇帝的喜欢,和珅就更加疼爱丰绅殷德了。正因为丰绅殷德才把他与乾隆的关系拉得更近,也才有了更稳固的关系。与皇家联姻是最好的办法,丰绅殷德成了联系和珅与乾隆的一个重要桥梁。

    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儿,与丰绅殷德同年出生,只是比丰绅殷德大几个月。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十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也是长得最像乾隆皇帝的一个,因此也是乾隆皇帝最为疼爱的一个,乾隆曾对她说,“若汝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由此可见乾隆对其的宠爱。

    说起固伦和孝公主,使我想起了清朝公主名字的命名方式。清朝公主名字的命名方式也很特别,我们看到清朝公主的名字一般都是四个字,其中前面两个字是基本固定的,只有两种,一是固伦,二是和硕。后两个字是不一样的。那这前面两个字有什么讲究么?

    按照大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规定,“中宫出者,为固伦公主;自妃、嫔出者,及诸王女育宫中者,为和硕公主。”也就是说,凡是叫固伦××公主的,都应该是皇后生的女儿;凡是叫和硕××公主的,都应该是妃、嫔生的女儿或者是其他封王的女儿。但是,康熙年间,这一规矩却改了。就是皇帝可以法外开恩,特批某个他喜欢的女儿叫固伦××公主。固伦和孝公主这个名字就是这法外开恩的产物,她的母亲惇妃,娘家姓汪。惇妃的脾气不太好,曾经在宫中打死过宫女,乾隆皇上曾经因此将其降为嫔。可是没过几天,就又重新升格为妃了。可见乾隆皇帝是如何喜欢惇妃所生的女儿的程度了。

    固伦和孝公主跟丰绅殷德结婚是在他们两个人14岁那一年,也就是1789年。丰绅殷德结婚以后,也是官位升迁。他们结婚的时候,乾隆皇帝给的嫁妆十倍于嫁给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的二哥)的四女儿和硕和嘉公主,价值数百万金。

    1789年,年仅15岁的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举行了婚礼,乾隆不仅赏赐大量土地和庄丁给公主,而且还赏赐了大量嫁妆给公主,这是嫁妆的清单:

    红宝石朝帽顶一个,嵌二等东珠十颗。

    金凤五只,嵌五等东珠二十五颗,内无光七颗,碎小正珠一百二十颗,内乌拉正珠二颗,共重十六两五钱。

    金翟鸟一只,嵌硌子一块,碎小正珠十九颗,随金镶青桃花重挂一件,嵌色暗惊纹小正珠八颗,穿色暗惊纹小正珠一百八十人颗,珊瑚坠角三个,连翟鸟共重五两三钱。

    帽前金佛一尊,嵌二等东珠二颗。

    帽后金花二枝,嵌五等东珠二颗。

    金镶珊瑚头箍一围,嵌二等东珠七颗,重四两七钱。

    金镶青金方胜垂挂一件,嵌色暗惊纹小正珠二十四颗,守碎小正珠二百四十九颗,珊瑚坠角三个,重四两五钱五分。

    金镶珊瑚顶圈一围,嵌二等东珠二颗,重五两四钱。

    鹅黄辫二条,松万背云二个,珊瑚坠角四个,加间三等正珠四颗,四等正珠四颗。

    双正珠坠一幅,计大正珠六颗,二等正珠六颗,加间碎小正珠六颗,金钩重一两七钱五分。

    金手镯四对,重三十五两。

    金荷连螃蟹簪一对,嵌无光东珠六颗,小正珠二颗,湖珠二十颗,米珠四颗,红宝石九块,蓝宝石两块,锞子一块,重二两一钱。

    金莲花盆景簪一对,嵌暴皮三等正珠一颗,湖珠一颗,无光东珠六颗,红宝石十二块,锞子一块,无挺,重一两五钱。

    金松灵祝寿簪一对,嵌无光东珠二颗、碎小正珠二颗,米珠十颗,锞子二块,红宝石四块,蓝宝石二块,碧牙么二块,重二两。

    碎小正珠小朝珠一盘,计珠一百八颗,珊瑚佛光塔、记念,银镶珠背云,嵌小正珠一颗、米珠四颗,小正珠大坠角,碎小正珠小坠角,加间米珠四颗,金圈八个,连绦结共重一两八钱五分。

    碎小正珠小朝珠一盘,计珠一百八颗、珊瑚佛头塔、记念,银镶珠背云,嵌色暗五等正珠一颗,小正珠大坠角,碎小正珠小坠角,加间米珠四颗,银圈八个,连绦结共重一两四钱五分。

    珊瑚朝珠一盘,青金佛头塔,金镶绿碧牙么背云,碧牙么大坠角,松石记念,碧牙么黄蓝宝石小坠角,加间色暗暴皮五等正珠四颗。

    珊瑚朝珠一盘,催生石佛头塔、铜镶宝石背云,嵌锞子一块,绿晶一块,松石记念,红宝石大坠角,红宝石小坠角二个,蓝宝石小坠角一个,加间无光东珠一颗,小正珠三颗,饭块小正珠十四颗,珊瑚蝠二个。

    青石朝珠一盘,珊瑚佛头塔、记念,铜镶嵌背云,红宝石四块,碧牙么一块,蓝宝石二块,碧牙么大坠角,红宝石小坠角,加间假珠四颗。

    催生石朝珠一盘,珊瑚佛头塔,记念,松石背云,黄宝石大坠角,碧牙小坠角,加间饭块小正珠一颗,碎小正珠三颗。

    松石朝珠一盘,碧牙么佛头塔,蓝宝石背云,红宝石大坠角,珊瑚记念,红蓝宝石碧牙么小坠角,加间碎小珠四颗。

    松石朝珠一盘。碧牙么佛头塔,背云,黄碧牙么大坠角,珊瑚记念,红宝石碧牙么小坠角,加间变色小正珠一颗,饭块小正珠三颗。

    蜜腊朝珠一盘,碧牙么佛头塔,背云,记念,坠角,加间碎小正珠四颗。

    蜜腊朝珠一盘,碧牙么佛头塔,背云,记念,小坠角,红宝石大坠角,加间碎小正珠三颗,假珠一颗。

    酱色缎貂皮袍二件、青缎天马皮袍一件。



丰绅殷德的前半生(2)

     
    酱色缎灰鼠皮袍一件、酱色羊皮袍一件。

    酱色细羊皮袍一件、酱色缎上身羊皮,下接银鼠皮袍一件、青缎貂皮褂二件、石青缎貂皮褂一件,石青缎绣八团金龙貂慊皮褂一件、石青缎绣八团白狐慊皮褂一件、青石缎四团夔龙银鼠皮褂一件、青缎灰鼠皮褂二件。以上俱换面改作。

    绣五彩缎金龙袍料五匹、绣五彩缎蟒袍料二十三匹、绣五彩纱蟒袍料二匹、织五彩缎八团金龙褂十八匹、绣五彩纱龙袍料三匹、片金二十匹、蟒缎二十匹、大卷闪缎三匹、小卷闪缎三十二匹、洋绒三十卷、妆缎三十匹、上用金寿字缎二匹,大卷八丝缎一百六十四匹、上用缎六匹、大卷宫蚰二十五匹、大卷纱二十二匹、大卷五丝缎一百六十匹。小卷五丝缎七十五匹、潞蚰八十匹、宫纱二十匹、绫一百匹、纺蚰一百匹,共九百四十匹。

    金镶玉草筋二双、商银痰盒二件,每件重两八钱、银粉妆盒一对,重三十八两一件,三十七两一件,银执壶一对,每件重二十一两、银茶壶一对,每件重三十两五钱、银盆二件,重九两七钱一件,重十两三钱、银盒一对,重七两五钱一件,重七两四钱一件、商银小碟一对,重二两五钱一件、一两七钱一件、镀金盒一对,重三两一钱一件、三两二钱一件、银杯盘十分,共重三十二两五钱、银壶四把,重十三两二件、银匙上把,每件重六钱、玉杯八件。

    象牙木梳十匣、黄杨木梳二十匣、篦子十二匣、大抿二十匣、剔刷一匣、刷牙刮舌十二匣。

    摆紫檀格子(即多宝格)用:青汉玉笔筒一件,紫檀座、青玉杠头筒一件,紫檀座、青玉执壶一件,紫檀座、汉玉仙山一件,乌木商丝座、汉玉鹅一件,紫檀座,擅紫漆案用、汉玉璧磬一件,紫檀架随玉半璧一件、汉玉半壁一件,紫檀座、汉玉磬一样,紫檀商丝架随玉龙一件、汉玉璧一件,紫檀座、青玉瓶一件,紫檀座、摆黑漆笔砚桌用、汉玉笔架一件,紫檀座、汉玉水盛一件,紫檀座、紫檀画玻璃五屏峰(风)简妆二座(每座随玻璃镜一面)。红雕漆长屉匣十对,雕紫檀长方匣六对、红填漆菊花式捧盒二对。

    结婚后的丰绅殷德,因为沾了固伦和孝公主的光的缘故,官位不断升迁,很快就担任了都统兼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大有接和珅的班之势。

    可惜,这种快乐的日子只维持了十年的时光。1799年,和珅被杀。对于丰绅殷德一家人来说,艰难的日子来临了。
 

 
丰绅殷德的后半生

    丰绅殷德的后半生是和艰难分不开的。
    和珅被杀以后,嘉庆皇帝看着丰绅殷德就眼晕,于是免除了他的一切职务,削职为民了,但毕竟那是自己的妹夫,削职为民,但是生活衣食无忧。削职为民,对于丰绅殷德来讲,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要不是固伦和孝公主到自己的哥哥嘉庆皇帝那里几番哭求,恐怕丰绅殷德早就与他的父亲到阴间做伴去了。

    在北京削职为民的几年里,丰绅殷德可是充分地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

    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固伦和孝公主府的长史奎福向内务大臣温布控告丰绅殷德“演习武艺,谋为不轨,并欲害公主,将妾带至坟园于国服内生女”三项罪状。嘉庆一审,才发现丰绅殷德与固伦和孝公主关系非常融洽,前两项罪状纯属诬告,不过丰绅殷德在国服内生女确有其事,丰绅殷德也供认不讳。故嘉庆帝谕示道:“……实系奎福因革去长史心怀怨恨,捏词诬控,今爱书已定,丰绅殷德并无谋为不轨之事。其罪状在和将侍妾带至坟园,于国服一年内生女,实属丧心无耻,令其闭门思过,如此惩办已是敬幸,其他俱属轻罪不议。”

    1806年,嘉庆皇帝下令,将丰绅殷德升官,升到哪儿啊,升到今天的外蒙古,让他上那儿干活去。外蒙古,那时候叫乌里雅苏台。嘉庆皇帝让他上那儿,当一个小官。丰绅殷德的妻子,那不能去。丰绅殷德在北京还有房子,还有住宅,总得有人给你看房子,你妻子在这儿看房子,你自己走,结果丰绅殷德在那儿待四年就死了,年仅36岁。

    丰绅殷德死亡的原因。一方面是生活抑郁,工作不得志;另一方面是色气太重,伤了身体。

    固伦和孝公主没死,还活着,固伦和孝公主给丰绅殷德生了一个儿子,也是没几天死了,又生了两个女儿,都活着,后来女儿嫁给别人,就不是和珅家的后代,所以丰绅殷德也就是和珅家没有直系后代,但是固伦和孝公主也觉得对不起人家,后来抱养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叫福恩,还好嘉庆、道光两代对他还很不错,但是后来的历史书就没有记载福恩的下落了。固伦和孝公主本人死于1823年,她死的时候49岁(虚岁),跟她的公公和珅同龄。不过,这就很不错了。她已经是乾隆皇帝的十个女儿当中最为长寿的两个人中的一个了。

    和珅的次子,是和珅40多岁的时候才生的。生下来没过多久就死了,所以也没有留下什么名字。这对于爱子如命的和珅不啻晴天霹雳,提笔写下了《忆悼亡儿绝句十首以当挽词》道:“七夕节得家信,闻幼儿病势增剧,不意竟以是日夭折,悼惜之余感而成什。”

    其一“河汉盈盈两泪倾,都关离别恨难平。双星既有夫妻爱,应视人间父子情。”

    其二“老来惜子俗皆然,半百生男溺爱偏。今竟无情抛我去,几回搔首问青天。”

    其三“襁褓即知爱文章,(是儿生而颖异,每逢啼哭乳母抱赴屏壁间,指点字画,即转啼为笑。)痴心望尔继书香。归家不忍看墙壁,短幅长条一律藏。”

    其四“学语行先知父母,每逢退食是娱吾。秋来归去无聊甚,触处伤情痛切肤。”

    其五“寄语老妻莫过伤,好将遗物细收藏。归时昏眼如经见,竹马斑衣总断肠。”

    “双星既有夫妻爱,应识人间父子情”也许就是钱泳所谓的诗中佳句了,正是“不能有此事,不可无此语”,和珅的这一句诗,将痛失幼子的彻骨之痛写得令人不忍卒读。

    正史上有记载的和珅的女儿有一个,长大后嫁给了康熙皇帝的玄孙永均贝勒。和珅死后,他们也受到冲击,抑郁不得志。

    非常重视家庭的和珅生前曾经努力地给家庭带来财富,也带来温暖。但是,这种财富和温暖的取得是要付出代价的。贪婪破坏了和珅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贪婪的和珅不但给别人带来了灾难,也使自己的家庭面临绝望的边缘。

    这一切,都怨谁呢?可悲呀。



后  记

    《历史上的和珅》现在同读者见面了。
    这是一本关于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生平的史学通俗读物,也是我这个历史研究与普及的基层工作者的第一本史学专著。

    在它的出版过程中,有很多的人、很多的事让我感动。

    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制片人万卫、主编王晓、编导马琳和那尔苏、导演高虹等所有的工作人员,为我的著作的出版,提供了第一契机。没有他们对于我的发现,就绝对不可能有今天乃至将来我的史学普及读物“清史”系列著作的出版。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伯乐”—虽然我不是“千里马”。

    爱新觉罗?恒钺先生,是恭亲王的嫡系后裔。他对于清史、尤其是对于和珅颇有研究,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我经常麻烦他,不断约百忙之中的他为我审稿。

    我在湖北的好朋友马骏先生—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对于我的稿件,从写作方法到写作内容上,都给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正说和珅》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后,经常接到各地朋友的来信、来电和Email。当然,这些人里面也包括我早就熟悉的我的领导和亲朋好友等人。他们之中既有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也有90多岁高龄的长者。这中间,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江苏省南通市唐闸新工房东五弄32号90多岁的《百家讲坛》的老观众陈嘉鑫老先生冒着酷暑给我写来的长信。是他们的鼓励,给了我写出本书的信心和勇气。

    衷心感谢上述诸位的大力支持。

    本书在写作的时候,还参考了阎崇年先生所著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余沐先生所著的《正说清朝十二臣》、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附  录

    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珅出生。
    乾隆十八年(1753年),3岁,其弟和琳出生。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9岁,在这前后的几年时间里,和珅、和琳兄弟离开私塾,考入咸安宫官学读书。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7岁,与大学士英廉孙女冯氏结婚。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19岁,十二月,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2岁,十一月,授三等侍卫。

    乾隆四十年(1775年),25岁,十一月,擢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长子丰绅殷德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岁,正月,授户部侍郎;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27岁,六月,转户部左侍郎,并署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任步军统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28岁,正月,因徇私舞弊被降二级留任,旋监督崇文门税务,总管行营事务。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9岁,八月,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30岁,正月,赴云南查按察使海宁控告总督李侍尧案,回京的路上,升户部尚书,旋命在议政大臣上行走;五月,实授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都统,其子被赐名丰绅殷德,指为十公主之额驸;六月,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十月,任四库馆正总裁,兼办理理藩院尚书事。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31岁,四月,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甘肃平乱;十一月,兼署兵部尚书;十二月,管理户部三库。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32岁,二月,以军机大臣审办甘肃镇迪道巴彦岱,受贿徇隐事,降三级留任;八月,加太子太保衔;十月,任经筵讲官。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33岁,六月,赏戴双眼花翎;十月,任国史馆正总裁;十一月,任文渊阁提举阁事。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34岁,三月,调补正白旗满洲都统;四月,任清字经馆总裁;七月,再予轻车都尉世职,旋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户部;九月,因平回乱功议叙,封一等男。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36岁,闰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事;九月,因徇私被降二级留任。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38岁,二月,封三等忠襄伯,并赏用紫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39岁,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40岁,正月,加恩赏给黄带。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41岁,四月,作为管库大臣因护军海旺等盗窃库银案,有失察之责,交部议处,降一级抵消。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42岁,九月,廓尔喀乱平,因军功加三级;十月,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任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43岁,任教习庶吉士,兼管太医院及御药房事务。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44岁,二月,库内吉林人参数量稀少,和珅瞻顾迁延,未即拟旨,降二级留任。

    乾隆六十年(1795年),45岁,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九月,刑部理藩院于蒙古台吉图巴扎布凶残一案未先具奏,和珅以管理理藩院又军机书旨,始终加以庇护,降三级留任。

    嘉庆元年(1796年),46岁,正月,调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六月,调镶黄旗满洲都统。

    嘉庆二年(1797年),47岁,兼理刑部,退去户部事,旋以军需报销,仍兼理户部。

    嘉庆三年(1798年),48岁,晋公爵。

    嘉庆四年(1799年),49岁,被科道诸臣参奏,以“二十大罪”被赐自尽。
 

 ——全书完——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
下一篇:恐龙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