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生活健康 > 佛道养生术-体会妙门

佛道养生术-体会妙门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25 22:27
 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由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其典籍所载,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若稍稍加以归类,大体可分为儒家养生文化、释家养生文化、道家养生文化、医
摩法第四》、《调气法第五》、《服食法第六》、《黄帝杂忌第七》、《房中补益第八》等篇。《千金翼方》所载养生诸法,则以第12卷《养性》,第13卷《辟谷》,第14卷《退居》,第15卷《补益》为最集中。如第14卷《退居》,又有《择地第一》、《缔创第二》、《服药第三》、《饮食第四》、《养性第五》、《种造药第六》、《杂忌第七》等篇。其中《择地第一》指出退居养生择地,最好选在闹市和郊野的交界地带,因为山林深远虽佳,可是出门不便,而闹市出脚虽然方便,但又人多喧杂,所以所择居处“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之地,“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非他望也”。所谓养生的“风水宝地”,意即指此。

  宋元以降,医家养生文化散见于各家著述的也不一而足,然而与道家养生文化相较,其有关专著则明显地相形见绌了。

  除儒、释、道、医四家之外,杂家、武术家及民间散在养生文化,亦复灿若星汉,只是由于缺乏整理,所以资料分散,难以系统遍览,这又有待于来者了。

  综观以上儒、释、道、医四家,儒家养生文化相对势力单薄,医家则以医为主,亦少养生专著,而佛家虽则重在修性,于诸禅中参悟人生参悟宇宙真谛,但其禅法的博大灿烂,堪与以修炼长生不老为宗旨的道家神仙养生之术分庭抗礼。所以佛、道两家,蔚为我国养生苑囿中姿彩瑰异的两树奇葩。  

  我国儒、释、道三教,皆重修性,而尤以佛门独具的禅观修性之法蔚为大观,堪称博大精深。

  其禅观之法,以汉地佛教言,尤为禅宗、天台宗所重。我国禅宗,自达摩始祖开山作祖以来,一脉相承,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相传达摩所传的面壁之禅,以“二入”、“四行”学说为其骨干。“二入”为“理入”和“行入”。所谓“理入”,意即参禅面壁,在教理的启示下,拭去真如本性所蒙客尘,从而荡尽一切差别之相,使之舍妄归真,寂然清净。所谓“行入”,即平时生活修行中“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的合称。

  达摩之后,至五祖弘忍“东山法门”以下,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慧能为首,其修习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大胆突破由定生慧的传统模式,提倡不立文字,不拘形式,直揭心性的顿悟之法。北宗以神秀为举大旗者,其禅法承继道信、弘忍一脉,坚持端坐称念“佛”字以入“一行三昧”的程式,而以“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十六字为要诀。

  然而,南宗顿悟禅法虽然不拘形式,但也并不抛弃“一行三昧”,只是其所说的“一行三昧”,于一切处所,不管行住坐卧,无处不在,不比神秀一脉的死板僵硬。为此《坛经》有云:“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性,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由于南宗“即身成佛”的顿悟禅法空灵活畅,所以此后“五家七宗”,繁衍派生,远胜北宗,并最后成为禅宗的主流。

  以空、假、中“一心三观”为核心理论的天台宗,因其实际创始人、隋朝的智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智的老师是“一心三观”,兼重定、慧之修的慧思和尚,其道法传至智又有所发挥,终至形成以“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一个佛门派系。其派修习,摄心养性,有名扬天下、流传古今的“止观双修”以及“六妙门”等禅法。

  其“止观双修”之法,“止”是定,“观”是慧,所以“止观双修”也称“定慧双修”。何谓“定”、“慧”?摄心入止为“定”,观照静明为“慧”。然而实际修习之时,却又两者彼此交融,“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所谓“止观并运”,“定慧力等”,意即指此而言。

  “六妙门”梵文名阿那波那(Anapana),意译为“数息观”或“持息念”。因其修习入真理之涅槃的进程,分为数、随、止、观、还、净六个阶次,所以有“六妙门”或“六妙法门”之称。  #p#分页标题#e#

  从客观言,佛教修习禅定,能够获得安住仪式、行慈境界、无烦恼、守护诸根、无食喜乐、远离爱欲、修禅不空、脱魔、安住佛境、解脱成熟等“十种利益”,为明心见性,趋向真如的人生修养而设。与此同时,其防病治病的目的也是明确的。《摩诃止观》卷八说,如能在平时勤修天台宗四种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小止观》也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瘥除。”佛典认为,人身地、水、风、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种病,所以合起来有“四百四病”的说法。由此推而广之,禅宗、天台宗,乃至其他各宗一切禅法,如通明禅、五停心观、四禅八定、八背舍、八胜处、十六特胜等,也莫不于佛法外,在客观上得性、命双修之妙。

  纵观佛教五花八门诸禅,归纳起来,大体不外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三禅”。世间禅为生一切出世善法的根本,其禅法多以观息为入手门径,又有根本味禅、根本净禅两种。根本味禅有四禅、四无量心观、四空处定三种,因合为十二而称“十二门禅”。修禅者若厌欲界散乱可修四禅,欲求大福可修四无量禅,不愿被色笼罩可修四空禅。根本净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三种。修禅者如慧性多的可修六妙门,定性多的可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的可修通明禅。

  出世禅有观禅、练禅、熏禅、修禅四种,其禅法多以观色(自身及客观物质世界)为主要手段。观禅,因其禅明观照不净等境而得名,又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种”。练禅,“练”有调练之意,其禅为九次第定。所谓“九次第定”,就是次第通练“四禅八定”之后,最后入于“受想灭尽定”,从而灭尽一切意识、感知而入于“定境”。熏禅,“熏”为熏熟自在,其禅为狮子奋迅三昧。所谓“狮子奋迅三昧”,意为前所修习的九次第定,还只能从初禅起沿着九个阶次逐个顺着而入,未能从灭尽定的九个阶次中逐个逆着而出,而此则修习纯熟,既能顺次而入,又能逆次而出,好比狮子进退,奋迅自在一样。同时,又因入此禅者颇能除净夹杂在禅中的杂念,犹如狮子奋迅而拂尘土,故有“狮子奋迅三昧”之称。修禅,意即修治九次第定,使之更为精妙。如前狮子奋迅三昧,虽然在九次第定中奋迅自在,进退裕如,然而还有次第出入的顺逆,而一旦入于修禅,则更因超越远近(从初地至三地为近超,乃至灭尽定为远超)而超越于自在出入之上了。  

  出世间上上禅即《菩萨地持经》所说的九种大禅,其禅法主要着眼点多落在观心上。九种大禅为:①自性禅,因其禅于外不求,但观心的实相而称为“自性”。②一切禅,因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而得名。③难禅,这是一种深妙难修之禅。④一切门禅,因一切禅定都要由此门出入,故名。⑤善人禅,此禅为大善根众生共修之禅。⑥一切行禅,大乘一切之行法无不含摄,故有“一切”之称。⑦除烦恼禅,此禅有除灭众生苦恼之功。⑧此世他世乐禅,修习此禅,能使众生获得此世、他世之乐。⑨清净净禅,修禅者断尽惑业,得大菩提的净报,所以名为“清净”;然而入于寂灭,连这一“清净”之相亦无,故而复名之为“净”。

  以上“三禅”,世间禅为佛教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共同修习,因其禅未能解决超生出死问题而名为“世间禅”,亦称“有漏(烦恼)禅”;出世间禅为小乘佛教所独有,其禅因参透生死,断尽烦恼,最后达到个人思想上解脱世间诸苦而称为“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为大乘佛教的禅法,因其禅非但能断除世间生死、烦恼诸苦,亦且能破尽“无明”,终至成佛而尽度众生于彼岸,所以称之为“出世间上上禅”。

  有意味的是,佛门禅观修性养心的奇彩,其形式不仅表现在坐禅参悟上,同时还表现在不拘形式的其他种种参悟上。这一点,如前所述禅门南宗于行住坐卧随时可以直彻性源之法,而最有趣的莫过于后起的“话头禅”。“话头禅”也叫“看话头”,这是一种以“话头”为入手门径,颇为别致的参悟之法。“话头”是一句没来由的莫名其妙的话,古来有名“话头”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等,而高僧大德有关“看话头”的修持故事,则名之为“公案”。其“参话禅”的具体参法,禅门南宗临济宗门下大慧宗杲禅师《普说》有云:

  经言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过“无”字,一时透过……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落,如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好消息。忽然打失布袋(思想上的妄念),不觉抚掌大笑。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宾客酬酢,公私各处,都是第一等好做工夫的时节。

  这里,宗杲禅师举“无”字话头如“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为例,进行参悟。参时最好注意“不用卜度”,“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得作有无商量”,意即堵住任何理性思维之路,然后由此引发“疑情”,不管坐住行卧,饮茶吃饭,喜时怒时,净处秽处,亲友碰头,公私各处,都一心扑在这句话头里,逼心令悟。

  对于“话头禅”在修性养生方面所起的作用,陈兵《佛教气功百问》指出:“这种奇特禅法与气功功法及佛教一般禅法虽然很为不同,但实质上也有一致之处。参禅、看话头摄万念于一疑情,修习过程中一般当然也会有气功内气的效应。”

  综上所述,佛门禅观修性之法,在我国诸子百家,儒、释、道三教所汇成的汪洋恣肆的养生修性法中,因其形式独特,内容精湛,堪称人类修性养生之术的一树奇葩。  

  中国道教,自创始以来,在历史长河风风雨雨的洗炼中,各种派系生而复灭,分而复合,真是错综复杂。自古以来,较为著名的道教派系,就有五斗米道、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太平道、金丹道、帛家道、龙虎山派、皂山派、楼观派、上清派、茅山道、钟吕派、清微派、净明派、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教、正一道、武当道等,使人目为之迷。可是纵观这些名目繁多的道教派系,其所奉道术,虽互有异同,但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外信奉符箓禁咒的“正一道”和全真修炼的“全真道”两个大宗。其符箓禁咒一派,自元蒙灭宋入主中原以来,由忽必烈授命龙虎山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皂山、龙虎山、茅山三山,此后于大德八年(1304)时,又由成宗皇帝授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袭领江南道教。这样一来,江南龙虎山天师道派,与皂山、茅山等符箓一派,终至合流而为“正一道”。发轫于宋元的全真一派,上承钟吕金丹道派性命双修之绪,旁及儒释两家教理,主张三教圆融及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不娶妻室、不茹荤腥的出家修炼之法。其派又有北宗、南宗之分。北宗盛行于江北,由王喆开山作祖,下分遇仙、南无、隋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个支派,于修炼主张先“性”后“命”;南宗盛行于江南,由张伯端肇始其端,于修炼主张先“命”后“性”。此后,由于全真所奉真武帝君,也为以炼驱邪为主要方术的武当道所遵奉,所以人们也有把武当道视之为全真一派的。

  元明以后,道教天下,经过长时期来的生灭分合,基本成了崇尚符箓禁咒的正一道以及崇尚养性延命的全真道的天下。虽说正一崇尚符箓禁咒而全真崇尚养性延命,但以符箓禁咒为主的正一道也并不是完全不讲养生,以修真养命为主的全真道也并不是完全不碰符箓禁咒,只不过是各有偏重而已。如正一道龙虎山派始祖,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于方术修炼中,就十分重视男女合气房中术的修炼,其正一道皂山、茅山诸派,也于符箓之外,同时并重行气、存思、服饵的养生之术。为此,本书《道教养生法》所采,于垂青钟吕金丹、荟萃全真修炼之际,不忘正一道派行之有效的种种炼养之法。

  通观我国古代养生之法,道教养生厕身其中,堪称博大精深,色彩斑斓。追源溯流,其法多承先秦神仙方士所创行气、服饵、房中三大术而来,此后扩而充之,纵而深之,旁及杂修,融会儒佛,汲纳轩岐,囊括百家,可谓“杂而多端”,蔚为大观。

  在道家“杂而多端”的养生之法中,可以发现,虽说其法融会儒佛,囊括百家,却又有着自家浓郁的个性特色:如修真服气,内丹修炼,存思守一,房中补益,辟谷绝粒,药石服饵等等,无不姿彩瑰异,为古往今来的养生之士所重。 

  道家养生修炼,品类虽多,名目各异,但却无不把修炼的重心落在精、气、神“三宝”的修炼上。“精”为组成生命的根本物质,其含义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为与生俱来,禀自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营养,有充滋五脏之功,五脏充滋则其盈溢之精,复归藏于肾而化为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先天“元气”,又有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既指人体中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又指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而其先天后天诸气汇合的总和,则称“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神”为人身思想、意识、感知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又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神”之供养虽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而基础则肇始于先天之精,所以《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传抟之神。”关于以上精、气、神“三宝”的总体情况和彼此关系,《太平经》认为:“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由于精、气、神在人身所占的重要地位,所以其修炼诸术,就自然以“爱气、尊神、重精”为重了。如修真服气、胎息功法、六字气诀等,专在精、气、神“三宝”中起关纽作用的“气”字上用功夫。为什么说“气”在“三宝”中起关纽作用呢?《太平经》回答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可见“三宝”之中,只要“受之于中和”的“气”一绝,“神”、“精”两者也就随之涣散消亡了。再如“存思”功法,是以召使易于外游的神返回身中为主的一种炼养之术。由此扩而充之,于守一、内观诸法,也莫不以“尊神”为主。又如房中补益之法,多以房中节欲、“还精补脑”为归,足见其法对于“精”的重视。至于内丹大、小周天功法,有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术,目的就是通过对人体精、气、神“三宝”的合炼,使之相抱成一,最后还归于虚空的“道”,而使生命长存于天地之间,故尤蔚为道教炼养功法中的奇观。 

  环绕爱气、尊神、重精诸术如服气、存思、周天、房中诸法之外,导引、辟谷、服饵之术,也为道教养生家所重。所谓“导引”,“导”为吐纳导气,“引”为引动肢体。葛洪《抱朴子·别旨》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可知这是一种活动肢体、配合呼吸的体育疗法,所以素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说。我国导引起源很早,早在战国时已经发展有模仿动物活动以求不老的“熊经鸟伸”之术。延至西汉,据其时帛画《导引图》所载,已发展为44种各不相同的导引姿势。后来道教承袭其术,与嗽咽之术相配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可谓成就卓著。究其作用,《云笈七签》卷三十六《玄鉴导引法》归纳为这样四点:“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气。故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神益盛也。”

  辟谷也称断谷、绝谷、却粒、休粮,为道家不食五谷,代之以咽气吞津、瓜果药饵的养生之术。《上清黄庭内景经》说:“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中山玉柜经服气消三虫诀》则说:“既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贯穿五藏,凿坏六府,使丹田不华实,滓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宫,阴魂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形老神衰,皮皱发落,若不却粒绝味,禁嗜戒色,则尸虫全而生身必死。”可见辟谷的原因,一则在于除却五味外美,清理肠胃;一则在于将寄生人体,而以谷食为生的三尸之虫置于死地。

  伴随辟谷而行或单独可行的服饵之法,除外丹服饵、石药服饵因有毒而遭淘汰外,以植物药的服饵补养,至今犹获养生家的青睐。关于服饵的药效,《云笈七签》卷七十四《方药》指出:“夫茂实者,翘春之珠明也;巨胜者,玄秋之沈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芝也;茯苓者,绛晨之伏胎也。五华合烟,三气淘精,调安六气,养魂护神,能用得其方,位为天仙,老者复壮,反婴童颜,千害不伤,延寿万年。”就具体可以用作服饵的植物类药物而言,若从中医角度观察,多为一些益气养血、填精益髓、充和五脏、强健筋骨的补益类药物,或为一些开心益智、明目祛风、疏通血脉、驱散邪气的综合性药物。前者如人参、灵芝、地黄、黄精、枸杞、大枣;后者如菖蒲、茯苓、远志、防风、菊花、石苇等。无论实践还是药理分析,无不证明这些药物可在多方面对人体起良性作用,从而使之延年益寿,邪去正安。

  再如沐浴之道,原属杂修范围。虽说儒、释修性养生,也重沐浴,如佛典《十诵律》卷三十七就说:“洗有五功德:一者除垢,二者身清净,三者除去身中寒冷病,四者除风,五者得安稳。”可是从洗浴的择日择时、五种香汤、浴衣澡豆、存思养神等方面得洗澡旨趣而集大成的,当数道教。其沐浴所获功德,于“外净”、“身垢尽除”的同时,更获“内净”、“虚心无垢”之妙。内外诸垢既已除尽,则神气清爽,道业自然精进了。  

  一、三调

  佛门坐禅或道家修炼内丹,先要调身、调息、调心,所谓“三调”。“三调”为佛道修性养生功法的必须注意之点,否则便无法入于禅中三昧或炼成内丹。

  (一)调身

  坐禅调身,先要择一清静处所,“结跏趺坐”。《禅秘法要经》卷上说:“沙门法者,应当静处结跏趺坐,齐整衣服,正身端坐,左手著右手上,闭目以舌抵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大智度论》卷七说:“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

  关于结跏趺坐的具体方法,大致如下。

  1.正脚

  所谓“跏趺”,就是两腿盘膝而坐,又有双盘和单盘的不同。双盘先把左脚加到右腿上面,接着,又把右脚加到左腿上面,这样左右交叉盘好之后,再把两膝压紧垫软。双盘的优点,在于两膝盖外侧都紧靠坐垫,如此则坐时腰背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发生倾倚。单盘则或者右腿盘膝在下,把左脚加盘到右腿上面;或者左腿盘膝在下,把右脚加盘到左腿上面。比起双盘来,单盘因为盘在上面一腿的膝盖外侧落空而不能靠在褥垫之上,所以身体往往容易向另一侧倾斜,这时就务必注意身姿的调整了。以上双盘单盘,坐禅时可以按照各人具体情况或不同习惯,随意选用,没有硬性规定。比如初学者或年龄较大者,难以作双盘,那就不必勉强,选用单盘甚至一般安坐之法(见徐有武绘《修持安坐图》),只要使用得当,同样可以收到坐禅之效。

  徐有武绘《修持安坐图》

  2.安手

  安手有三种方法:一是一手轻握另一手的四指,并使两手拇指、食指交叉一起;二是用左手轻握右手,或者右手轻握左手;三是左手掌朝天,把它叠放在右手掌上。这样两手握叠舒齐,然后一起安放到小腿之上,贴近小腹的地方。总的来说,安手以自然舒齐、不感到别扭为好。

  3.正身

  正身可和安手一起进行。在手还没安好前,先把身体和两手同时挺动七八次,然后直起背脊,端坐舒适,胸部略略前俯,放松横膈,臀部则稍作后倾,藉以保持体位的稳固。

  4.正头、正颈、正眼、正口

  这时头和颈部自然不偏,鼻尖和脐孔保持在垂直线上。然后轻闭两目,或两目仅成一线也可,目的是为了避开外光的刺激,同时缓缓呼出浊气,把口闭上,舌抵上腭。

  在调身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坐禅的床凳,一般以平硬的板面为宜。正式坐禅之时,床凳上面还应放上蒲团,以保持坐禅时臀足的舒适,否则臀足难受,思想就不易集中。如果一时没有蒲草做成的蒲团,用棉垫代替也可。 

  (二)调息

  佛道修持注重调息,“息”是呼吸,所谓“调息”,就是调整呼吸的意思。《大安般守意经》说:“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对于以上“息有四事”,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样阐述道:“坐时鼻中息出入有声是风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姿安稳,情抱悦豫是息相。”坐禅时呼吸的风相、气相、喘相都是要不得的,只有若存若亡,出入绵绵,使坐禅者感到情抱悦豫、神姿安稳的息相,才是坐禅时最为理想的呼吸。

  关于坐禅调息,定真法师《静坐入门》还这样指出道:“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这自然是过来人的悟道之言了。

  (三)调心

  佛道修持所说调心,意即在思想上舍弃一切杂念,防止心猿意马的纷驰,使之一心入于静境。调心之法,佛门所述多为有意识地把心系于一处,如意守头顶、发际、眉际、鼻尖、心中、地轮(足)等处。智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地轮,外国金齿三藏说次为五门禅。”系心之外,其数息、随息之法,亦即从一到十,从十到一默数呼吸,或一心随着呼吸出入而出入的调心之法,也颇为常用。从本质上看,由于调心之法常和禅的内容融为一体,所以尤为坐禅修性、趋向真如的关纽所在。道家调心则注重意守丹田,而有“琴心三叠”的说法。《上清黄庭内景经·序》:“黄庭内景者,一名太上琴心文。”琴为和,据说诵《太上琴心文》可以和

  立禅图

  六府,宁心神,使得神仙。三叠,指上、中、下三丹田。修炼内丹须做到三叠和积如一,心和而神悦,则丹道初成。这点,我们在上编《佛教修性法》、下编《道教养生法》中将较为详细地论及。

  以上“三调”,就“调身”而言,因坐禅之外,尚有立禅、行禅、卧禅之法,所以又有立式、行式、卧式等姿势。立式如净土念佛禅,站时两足稍并或微微分开,端身正立,然后双手合十或作“定印”式安置脐下。行式原为解除坐禅、立禅疲乏时所采用的一种直行姿势。《十诵律》说:“比丘应直径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可画地作相(此指直线),随相直行。”卧式采取益身心的右胁卧姿,《摩得勒伽论》说:“右胁卧,脚脚相累,不得散手脚,不得散乱心。”除却坐、立、行、卧各姿,禅门南宗行立坐卧随时可行的“话头禅”、净土宗无时无地想到就念的念佛禅,就更为形式自由、不拘一格了。如就道教气功诸法着眼,其行、立、坐、卧诸式,除少数稍有出入外,大体也就如此。

  行禅图 

  二、走火入魔

  “走火”、“入魔”为佛道坐禅或丹法、存思等修持过程中,因个体差异而可能引起的种种心理或生理障碍。

  “走火”和“入魔”往往同时并提,《红楼梦》第八十七回续作者曾对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有过较为详细的描写。其走火入魔的原因,清代医家张路玉《张氏医通·入魔走火》道:“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入于魔境。”“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致病之由,皆不离于色相。”其书又述“走火入魔”的表现为:“或丧志如木偶,或笑啼癫妄,若神祟所凭。”“坐功却病之法,不过欲断除妄想,勘破关头,昧者不能果决,每致壮火飞腾,头面赤热,膈塞心忡,喘逆蒸汗而成上脱之候;亦有阴气消亡,强阳不制,精髓不固,二便引急而成下脱之候。”

  然而,细究起来,两者也有不同之处:“走火”的见证侧重于生理方面,其所起不适反应为头痛头胀,胸膈闷塞,内气窜动,癫狂躁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练功时使用意念过于强烈,呼吸过于急重所致。制止的方法为:或放松意念,和调呼吸;或搅海咽津,滋阴降火;或做六字气诀中的嘘、呵、呬等字诀以散邪火;或索性暂时中止修持,待恢复后再重新进行。

  “入魔”的见证侧重于心理方面,其所起不适反应为神志恍惚,产生幻觉,恶魔来扰,情绪惊怖。对于这些幻觉,《童蒙止观》分为烦恼魔、阴入界魔、死魔、鬼神魔四类。《钟吕传道集》则归纳为六贼魔、富魔、贵魔、六情魔、恩爱魔、患难魔、圣贤魔、刀兵魔、女乐魔、女色魔等“十魔”。究其幻觉起因,多半由于尘心不净,妄念纷驰,或于练功时过于执著追求,以幻为真,问题还是出在自己心里。《楞严经》说,魔事“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正是因为其因由心而起,所以制止之法,还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说:“一者了知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亦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何所恼乱?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听心斋问答》也说:“凡有所象,皆是虚妄,乃自己神识所化。心若不乱,见如不见,自然消灭,无境可魔也。”

  三、收功

  坐禅或内丹功法暂时告一段落,叫做功毕收功。其坐禅或内丹功法每次的修持时间,初修持者以短为宜,否则坐久散乱,影响以后继续修持的积极性;但对修养有素者来说,那就少则一坐一个小时,多则半天、半夜,或一天、一夜。然而,毕竟坐久之后,由于身、息、心三者都已入于相对的定境状态,所以不能在功毕之时草草收功,否则易于引起种种不适或后遗症。

  究其收功的具体做法,隋代智大师《小止观》说得较为周到详尽:

  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放下异缘(坐禅时思想上所入之境),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弱;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内气)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

  由此可知,其收功的着眼点,都落在了对身、息、心的恢复上,可见收功“三调”之妙。  

  达摩面壁禅(附《易筋经》)

  河南登封县少室山北麓,少林寺西北初祖庵的五乳峰上,有个名闻古今的达摩面壁洞。洞前明代石坊大书石刻“默然处”三字,石刻背面则“东来肇迹”四字在焉。相传这处洞穴,就是禅宗初祖达摩当年面壁的处所。

  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简称。达摩原为南天竺的僧人,南朝宋末时航海来到广州。据说后来跋涉北上,过金陵时与梁武帝面谈佛法,因为彼此话不投机,不相契合,于是又一苇渡江,北上洛阳,最后居住在少林寺里,面壁参禅,终日默然九年,“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此后,他把《楞伽经》九卷传给弟子慧可,其“壁观婆罗门”之法遂得以发扬光大,被后代僧人尊为禅宗初祖。《续高僧传·慧可》说:“达摩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正因为达摩传给慧可的是《楞伽经》,所以后人也有把达摩所参之禅称之为“楞伽禅”的。

  说到禅法,笔者曾在延安西路佛教居士林向老师明旸大和尚提起,说坐禅入定就是气功。明旸回答:“禅定比气功的境界来得更高。”

  事后细细回味,明旸的回答真是得道的高僧之言。原来我国高僧坐禅入定,其目的并不像气功那样,在于养气培元,锻炼身体;而在于明心见性,趋向真如。这样,一高一低,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关于禅定的妙处,自古以来佛经多有述及。无著菩萨《六门教授习定论》说:“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以及殊胜圆满之果。”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卷一也说:“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唯禅为最,如得珠玉,众宝皆获。”  

  徐有武绘《达摩面壁图》

  然而,从气功修性角度说,佛家的坐禅,虽然旨在趋向真如、参透人生真理,但是在客观上,却确确实实起到了气功所能起到的养生作用。因此到了后来,佛教的坐禅,自然也就被养生家们视为气功养生中的一种具有异彩的重要功法了。#p#分页标题#e#

  “禅”是梵文“禅那”(Dhyano)的音译,简称为“禅”。其中文含义为“静虑”或“思维修”。《圆觉经》说:“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由于禅定有明心见性、开发智慧的作用,所以为佛门,尤其为禅宗僧人所必修。

  关于达摩面壁禅法的具体情况,《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说:

  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

  文中所说安心、发行、顺物、方便,都是面壁功法,也就是壁观功法的入道之门。这种功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要点,就是理入和行入。

  一、理入

  理入功法,就是壁观之法,而以“理”为观想的内容。为此,这种功法的内容自然就以意念为主了。

  其法入手步骤为:

  (一)调身(略)

  (二)调息(略)

  (三)调心

  调心理入,为整个壁观安心中最为重要而又难以掌握的一环。方法为:

  深念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为理入也。

  这种理入的壁观功法,要求在壁观时无自无他,坚住不移,寂然无为,把整个思想意念都凝住在室壁之上,以期达到去除心头客尘遮障,开发心智,趋向真如的目的。

  关于修习“壁观”的调心问题,定真法师有关静坐调心的一段话,可以引作参考。他说:“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了’,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不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面壁坐禅火候渐渐纯熟,这时也和其他禅法一样,常会进入精神上美不可言的悟的境界。对于这种悟的境界,近代佛教名人蒋维乔居士曾在《佛学纲要》叙说道:

  禅观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样?这难以笔墨形容得出。大概功夫到纯熟的时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气吸气,也几乎断绝;这时惟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这样。

  这是一种坐禅入定、情意不起、妄念顿失的光明境界。在这种光明境界里,仿佛自身和世界都已不复存在,使人感到的只是一种美妙无比的愉悦。

  面壁坐禅的时间,一般多在1—2小时之间。可是高僧坐禅,经常一坐就是一个白天或一个通宵,那就又是另一码事了。

  二、行入

  为了配合修好壁观安心的禅法,练功者于平日生活之中的“行入”,也必须时时注意及之。行入的要领,据佛经所说,基本上有“四法”,也称“四行”,其内容如下。

  (一)报怨行

  初报怨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不怨怼。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

  这就是说,修炼壁观功法,平时遇事要有退一步想的博大胸襟,来对付舍本逐末的“爱憎”之情,从而为遇苦不怨、奋起精进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随缘行

  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失荣辱等苦乐之事,随时随处都可遇上。这就要求修持者抱有宠辱不惊的胸怀,摒弃患得患失的心理。如能若是,则到处随缘,感受缘起的心体寂静(心无增减)不动,从而有利于修持,增进身心健康。

  (三)无所求行

  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

  (四)称法行

  四名称法行,即法净之理也。  

  修持面壁功者为人处世,要善于过淡泊宁静的生活,不要执迷于无穷无尽的物质贪求,这就是佛经所说的“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了。试想,一个人时时处处地贪着在物欲及其他种种欲望的追求上,又怎能静下心来作如此的修持呢?当然,要使自己从“苦”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以“法净之理”作为指导,否则终日营营扰扰,就难入壁观安心的妙境了。

  佛陀认为,禅是人生宇宙的本性,属于人类心灵的原态,它的参悟,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层层证悟的过程,当年达摩初祖面壁达九年之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关于悟禅后的情景和收益,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见《禅》创刊号)有着一段很精要的文字。他说:“当一个禅者经过努力的参究,一旦豁然醒悟,本来面目彻底呈现的那一段微妙的悟境,便从本质上完全改造了人生的一切,迷惑与不正见从此也就消失。此后,在禅悟者的内心深处,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来自性源的安详之德与智慧之光,推开了一扇扇关着的大门,冲出了重重的障碍,人生处处显得自在与幸福。因此,悟的契机,犹如使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迷途返归故乡那样亲切明彻,确证微妙难想,唯证乃知。”

  不过从气功角度说,修习达摩面壁禅时,只要按着壁观安心的种种方法去做,其破除迷误、增智进德、愉悦身心的作用,还是能够得到较快体现的。

  达摩、慧可之后,禅宗自唐弘忍门下,分为南、北二宗,其南宗以慧能为班首,提倡不拘形式的顿悟之法,此后又有“五家七宗”,流派繁衍,不久即淹没了北宗。然而,南宗发展到南宋初年,随着“文字禅”、“口头禅”的诞生及蔓延,一时弊端迭起、宗风衰颓。为了重振曹洞宗重视坐禅的传统,以与宗杲所创“看话禅”抗衡,于是自曹洞宗正觉禅师起,又大力倡导默照之禅。所谓“默照”,正觉《默照铭》说: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

  鉴时廓尔,体处灵然。

  灵然独照,照中还妙。

  露月星河,雪松云峤。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默”为默默忘言,洗心绝虑,寂然清静;照为昭昭现前,湛然灵明,不堕昏沉。“默”、“照”两者既平分秋色,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互为用,可谓:愈默愈照,愈照愈默;晦而弥明,隐而愈显,灵然独照,照中还妙。否则“默中失照,浑成剩法”,“照中失默,便见侵凌”。

  此外,对于默照禅的要妙,正觉《坐禅箴》还这样指出道:

  佛佛要机,祖祖机要。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曾无毫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

  所说“其照无取而了”,是指其“照”虽妙,但却空阔杳冥,不起任何分别之想,如此才能一心入于定境。可见,就默照禅实质而言,意即面壁的进一步发展,而以“默照”为法为归。  

  附:《易筋经》

  自达摩初祖在嵩山少林寺创面壁禅的同时,据说又传有《达摩洗髓经》和《易筋经》,尤其是《易筋经》,至今为养生家所普遍传习。关于《易筋经》的本子,社会上流传较多,而以清王祖源在咸丰年间得之于少林寺的那本为最具权威。书中所载,计有十二图式。

  1.韦驮献杵势①,歌曰: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韦驮献杵势②,歌曰:

  足指(趾)挂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3.韦驮献杵势三,歌曰: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4.摘星换斗势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5.倒拽九牛尾势

  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双拳须注双瞳。

  6.出爪亮翅势

  挺身兼努目,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7.九鬼拔马刀势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8.三盘落地势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拏,

  两掌齐翻起,千觔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9.青龙探爪势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10.卧虎扑食势

  两足分蹲身似倾,

  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

  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息调元均出入,

  指尖著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