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生活健康 > 佛道养生术-体会妙门

佛道养生术-体会妙门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25 22:27
 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由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其典籍所载,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若稍稍加以归类,大体可分为儒家养生文化、释家养生文化、道家养生文化、医
就又在数息的同时成就了“还门”?数息之时,修持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不就又在数息的同时成就了“净门”。如此“六六三十六”,所以亦名“三十六妙门”。智大师指出:“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可见这是一种开发智慧的禅定性功。

  以上“六门自体相摄”和“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修习时以一门统摄六门,后者则在修习时以一门同时成就六门,其区别可谓细致入微。  

  六、第六通别六妙门

  本段“通别六妙门”,其内容主要为阐释修习六妙门时,可因各人根器利钝不同而收效不同。

  根器资质钝的,虽然面上也是修的“六妙门”,然而终于因为于修习时心起魔业,从而堕入外道,难证正果。比如在数息时,修习者心里只知从一到十,往返默数,使令安定,可心里想的,却希望从此入禅,享受种种快乐,这样一来,因为着了“贪生死”的念头,所以佛门称之为“于数息中而起魔业”。其时由于“心行理外”,故而名为“外道”。

  而真正修习六妙法门,按照智说法,又有“声闻数息相”、“菩萨数息相”等种种不同。声闻数息相为,在数息时不离苦、集、灭、道“四谛正观”;菩萨数息相为,在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因为涉及佛门教义,哲理深奥,这里暂且打住。

  七、第七旋转六妙门

  这一段为佛门修持的上乘功夫,为修菩萨行者所修。其法“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悯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这样发愿以后,“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由于此后一路下去,颇涉佛门哲理,所以为天台宗僧人所专习,一般人难以入其堂奥。

  八、第八观心六妙门

  本段“观心六妙门”,专为大根性人而设,由于其法所涉佛法较为浅显,所以一般人只要通过努力,也可照此修习。

  其法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各种数息法,都是由心而出,离开了心,就离开了法。修习者若能够如此观心数息,便就得知“心是数门”了。其次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全都随着心王而生,如果没有心王,也就没有心数,因此心王一动,心数也就随之而动了。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随门”了。再其次观心时,懂得心性常寂,便是诸法常寂,正因为寂,所以不动,因为不动,所以名“止”。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止门”了。又其次观心时,感到“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形貌),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于一切诸法得无著慧”。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观门”了。又其次观心之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既不得所观之心,也不得能观之智,从而以无著妙慧,还通一切诸法,集诸善根,回向菩提。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还门”了。又其次在观心时,虽然能了了分别诸法,可是却又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经书有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由于修习者通达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智指出:“心者,即是净门。”

  以上六门,不分次第先后,只要修习者在修习时能够“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了。

  九、第九圆观六妙门(略)

  十、第十证相六妙门(略)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佛道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