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所有医家都非常欣赏这一段,因为这个代表了中国传统医家一种很高的境界。只是通过“望”,就能够了解人的很多病症,就能看出人的很多问题,是非常了不起的。其实张仲景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发现这位仅二十几岁的才子身上隐藏着一种很厉害的病源。于是,张仲景告诉王粲,说他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否则,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如果现在服五石汤,还可以挽救。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身体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张仲景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地观察了王粲的神色,摇摇头,知道他并没有吃药,因为他的神色和往时一样。可是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他的眉毛果然慢慢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这些故事涉及了两大问题,第一是望诊的问题,比如扁鹊一共望了四个层面:肌肤腠理层面、血脉层面、肠胃层面、骨髓层面。第二是疾病的真正内涵以及治疗手段的问题。疾病可能会存在于四个层面:肌肤腠理层面、经脉层面、脏腑层面和膏肓层面,膏肓即骨髓。那么如何治疗?如果在腠理,可以用热敷的方法;如果在经脉,可以用针石的方法;如果在脏腑,可以用药;如果在膏肓,就回天无力了。“望而知之谓之神”,一个好医生,在病人刚进来时,他望一眼病人,那么不仅仅是疾病,包括病人的性格及其他很多问题,他都能看出来,他就能知道此人的神明阶段是怎样的。
望诊就是“望五色以知其病”,比如胃经的病,我们可以从脸上看出来,就是看迎香穴、鼻子、额头、耳前、上关、环唇以及发际这些地方有没有一些异相。如果说鼻头红,或者鼻子上长疙瘩,额头长痤疮,这都属于胃火盛。胃火盛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胃寒自然攻出,胃火要破胃寒,就会比平时火盛一些,从而造成鼻头红。如果脸上沿着胃经长黑斑,是胃寒造成的。口歪、嘴唇翻出来这些问题,也都是胃经引起的。
如果人下眼袋特别大或者脸上长蝴蝶斑,是小肠生病。
如果人的两个颧骨老是粉红的,说明他肺寒很重。
如果人眼睛发直、不灵活,说明心经有病。因为心经所系的是目系,眼睛如果不灵活就是心经出了问题。
如果人眼珠子很黄还经常流泪,是属于膀胱经气的问题。
通过看脸色也能够发现很多问题。比如“面如漆柴”,指脸色就像柴火一样,又黑又干,是肾病。如果“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脸上特别不滋润,就像蒙着一层土一样,这是胆经的病。如果“面尘脱色”,脸上特别苍白,“血虚不能上荣于面”,这是肝经的病。
这是中医的望诊。“闻而知之谓之圣”,“闻”不是用鼻子去闻的意思,而是听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能够通过听病人的声音,诊断出他疾病之所在,就是圣人。“圣”就是能听从本性的人。
“圣”字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耳,口耳放在一起就是繁体字“听”的意思,底下甲骨文是一个人字,后来写作“王”。所以,所谓圣人就是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他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
所谓闻诊,就是“闻其声而言其情”。其实,人们每发出一个声音,都代表着一种情感的表达。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听话听音,即一定要知道他这句话背后要传达的意思,一定要从他的语调、声音上去把握,这是很重要的。在《红楼梦》里面,林黛玉临死前,书上的描写只有几个字,就是“宝玉,你好……”,然后气绝身亡。大家就可以去想象,林黛玉临死之前,那个“你好……”后边她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是“你好狠心”,是“你好糊涂”,还是“你好混蛋”?是咬牙切齿地说,还是无可奈何地说?这全靠我们对小说的熟知程度还有每个人的心境来领悟,可能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很不一样的。其实,这句话的感情色彩非常浓烈,但是林黛玉又一直憋着,她觉得作为一个大家闺秀,不可以讲太露骨的话,可是她的感情又要表达出来,才会说出“你好……”这样的话来。
中医闻“五声”观五脏
我们经常说,声音是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如果是高明的医生,他就能够听出人的哪一个脏器出现问题了。
比如“五声”。如果人肝气虚,就会狂呼乱喊,因为“肝声为呼”,呼是舒解的象。如果是被压抑的,在办公室里挨训了,肯定不能狂呼乱喊,只能轻轻地嘘口气而已。现在在日本,有一些专门供人发泄的地方,在那里面,人可以冲着另外一个人拼命地扔标枪、摔东西或者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人肯定是发出“啊”的声音,或者是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些其实都是人自己在疏解。
心声为笑,如果人老呵呵笑,就是心神将散。
脾的正气是唱歌嘹亮,邪气是“登高而歌”,就像有精神症状的人一样。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精神症状的人力大无穷、本领高强,不管多高的墙,他们“噌”一下子就能上去,然后在上面发疯。一般正常人如果要想爆发,除非有武功,才会突然一下蹿到墙上,否则做不到。而有精神症状的人能做到,就是因为身体内部阳邪盛。
肺声为哭,如果一个人总是哭哭啼啼,或者他的声音里老带着悲气,就是肺有毛病。
肾声为呻,如果人总是哼哼唧唧,肾肯定不好。
如果是一个好医生,病人一说话,他就能够听出病人哪个脏器有问题,比如是否肾虚,肺是否有问题等。其实在临床上,有一些很有趣的判断标准:
比如肺咳,一个人总咳嗽,如果是实证,就是“膨膨而喘咳”,咳声特别响亮;如果肺气特别虚,叫做“少气不足以息”,咳嗽起来特别弱,而且气下不去,他总在上面虚咳,一小声一小声的。有的人会认为,咳得响亮的人比咳得微弱的人病得厉害,其实恰恰相反,咳声响亮,说明人还有劲儿咳,如果咳嗽时都没劲儿、很弱,反而更糟糕。
再比如小肠病,小肠循经两颊到鼻孔,所以,假如有的人声音很磁性,鼻音很重,说话很好听,很吸引人,那么他很可能小肠有病。有的人有鼻炎,说话的时候“囔囔”的,声音很好听,其实是肺气上郁。
脾生病的人“善噫”,经常打嗝。脾经生病是嗝,声音比较低沉。
胃生病的人总是呵欠连天。呵欠也是一种声音,说明人胃气虚、胃寒,通过打呵欠,胃可以舒展。
肾咳更加厉害,唾里边会有血丝,有点像哮喘,说明肾不纳气。
胆经生病的人,总是唉声叹气。为什么会唉声叹气?因为他生发不起来,他就总想生发起来,所以他特别爱叹气或者是喜欢出长气。像这种人,在现实生活当中要怎么办?可以多做做手臂运动,抻拉胆经,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睡眠,让胆气能够按时生发起来。
肝经生病是“呃逆”,就是胸胀满感,一声一声打嗝那样的呃逆之症。#p#分页标题#e#
以上都是通过声音来闻诊,通过听人的声音、听人说话时表达的情感,知道他目前最强烈表现的那个脏器的病变到底是什么,这是中医的闻诊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扁鹊问完三个问题之后,跟中庶子说他能够治好虢太子的病,中庶子不相信扁鹊,扁鹊就说“闻得其阳,断得其内”,只要听说了他外部的表现,就知道他内部的表现是什么,就能治好虢太子的病。所以中医在闻诊方面,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闻诊就是闻味,其实闻味不是闻诊的主要内容。不过也有人闻味,之前讲过“五臭”,就是五脏对应人体的时候有五种味道。比如得肾病的人,身上可能带着一种腐气,就是腐烂的东西化沤的那种味道。但是这个并不是中医闻诊里很重要的东西。在中医闻诊里,最重要的就是听声音。问诊,就是“问而知之谓之工”,这是需要医生做得很细致的一个层面。能够问出很多的问题的,就叫做“工”。“工”是什么概念?在某一行当中,很拔尖的人物,就是“工匠”。
比如说中医问二便,实际上就是在问心肺的功能;问小便,实际上是在问肾的功能或肺气的功能。
比如上楼,如果在上楼的过程中,小腿肚子痛,那么应当是属于膀胱经痛。因为膀胱经一直贯穿的是小腿;如果下楼时大腿痛,就应当是属于胃经痛,因为胃经正好走大腿的前缘。
问病人头痛一定要问是两边痛还是前后左右痛,是表面痛还是中空痛。
比如牙痛,也要分清楚是上牙痛还是下牙痛。上牙痛就属于胃经疼痛,可以在胃经的足三里穴或者是脚面的陷谷穴上扎针,很管用。如果是下牙痛,就属于大肠经痛,可以针刺合谷穴。
头痛分了方方面面,腿疼也分了方方面面,其他疼痛和不舒服肯定也是方方面面的。医生不仅要问得清楚,病人自己也要尽量描述清楚。这都是中医问诊里边很核心的内容。
从“咽喉要道”看中医问诊之术
“咽喉要道”一共涉及八条经脉,咽喉疼痛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是哪儿的问题。咽喉分为“咽”和“喉”。两边为咽,当发“咽”这个声音的时候,实际上用的是两边的劲。如果发“喉”这个音,用的是中间的力气。凡是病已经到了咽喉的话,就要格外小心,因为它很快就会上到脑部。
同样是咽喉的问题,怎么去判断它是哪条经脉的病症呢?如果是喉痹,就是喉出现了疼痛或干痛的时候,是大肠经的问题,因为大肠经属于阳明燥火盛。为什么会出现干痛?阳明燥火把液全都津出去了,所以会造成喉干痛。
如果是“颈肿喉痹”,就是脖子都粗了的喉病,这是属于胃经的病。因为胃经是循喉咙走一圈的,胃经也属于阳明燥火,它如果出现阳明燥火盛的话,也会津过度,把液过度地津出去,形成肿痛的现象。
如果是两边痛,就属于脾经和心经的问题。心是“挟咽嗌干”,嗌的部分在喉结以上,这个在男人身上显现得比较清楚。心火盛,就会造成上半部的疼痛。像喉结以上部位的疼痛以及腮帮子的肿大,就是小肠病。
如果咽已经肿,且上边干痛,就是肾经的病。肾经也循喉咙。
同样是“嗌干”,也可以是肝经生病。不过肝经喉部的症状,基本上偏喉咙的后部。
所以同样一个咽喉,涉及了这么多的经脉,不是说“大夫我嗓子疼”就完了的一件事,医生一定要问得很清楚才可以。这就是中医问诊里边很宽泛的一个方面。“切而知之谓之巧”,指的是切脉的问题,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方法,它相信人的身体对生命的感悟,比如手指一搭在脉搏上,就能够感悟到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对人生命的认知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现在的中医一般是切寸口的脉,就是左右手腕处的。而古代比现在复杂多了,古代是切“三部九候脉”。三部九候脉是什么?首先,中国古代认为颈部两侧有脉动,是人迎脉;其次,是寸口脉;然后,有一个趺阳脉,在人的脚面处。趺阳脉针对的是人体的胃经,因为中国古代对胃是非常关注的,所以一定会把一把脚面的趺阳脉。这就是古代的“三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说:“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即把每部分为“天、地、人”三种,三三得九,一共是九部脉。
现在没那么复杂,现在中医基本都是遵循扁鹊的寸口脉法,也就是把寸口。把寸口这里边实际上也有九层。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每当把脉的时候,实际上是要把浮取三部脉、中取三部脉和沉取三部脉,这样就能把出九个层面的东西。而且在中医里,把脉是很要求悟性的一门技巧。因为从脉象里,能看出人气血的大小、多少,这样才能决定药量。药量实际上就相当于火候,就像煮药时是用文火还是武火一样,有相似的内涵在里边。因为过去“传方不传火”,即方子可以传给后人,但是量不可以传,因为量是针对每个人的。每个人的身体、气血水平不一样,就不能用同样的量。所以中医是一门很个性化的医学,它是针对个人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论》序中,曾经批评那些不负责任的医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意思是,看现在的医生,不好好去读古书,只凭脑子里已经有的东西看病,只继承家里边的祖传的东西,自始至终按这种方法去治病,只会夸夸其谈,还没有了解对方,没有把望闻问切这四项进行综合分析,就开始下处方了,他认为这是医生很不负责任的地方。
在“切”上,他也举了一个实例。他说有的医生就喜欢把脉的时候“摁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就是摁了寸脉没有摁尺脉,把了寸口脉,又不把趺阳脉,“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明堂”是指鼻子,“阙庭”指眉间,因为在望诊里边,这一块儿是很重要的,这一块儿可以表现人现在的脾胃和心火的情况。这些都没观察到,想要弄清楚生死大事,实在很难。
这是张仲景对当时的一些医家不负责任的现象的批评。那么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呢?孙思邈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大医精诚》,他强调了医家应具备的素质:第一,要学术精;第二,要有慈悲心,有一份对生命的尊重。这都是很重要的。
生病的四个层次与中医对治
现在我们来细说生病的四个层次与中医对治,仍以“扁鹊望齐侯之色”这个故事为例子。首先,它涉及一个望诊的问题,扁鹊都是每隔五天去齐桓公那里,为什么是每隔五天?《黄帝内经》认为:五日谓之侯,三侯谓之气。即五天为一侯,三个五天为一个气,这样,十五天就为一个节气。这句话是说每过五天事物就会发生一些很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微妙的变化只有像扁鹊这样的大医才能够透彻地看到。
肌肤受邪及其中医对治
在“扁鹊望齐侯之色”里边,我们讲了疾病的层面和对应的治疗方法。疾病在中医学里,基本上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肌肤受邪,就是所谓的腠理受邪。针对这一个层面,它会有一些特定的治疗方法,比如像热敷法、熏蒸法,还有刮痧、拔罐等,现在众所周知的有推拿、足底按摩等,这些都可以解决肌肤受邪的问题。扁鹊过了五天,再去看齐桓公的时候,就发现他的病已经到血脉,这是第二层,叫经络受邪,一般采用针刺疗法。其实,经络学说是中医里最独特的学说,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医学对中医学认识的一个要点。中医一向很强调经络,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络是一种“活体版”,人活着时气血旺盛,就能够形成经络,但是,人死了之后,经络就没有了。比如,目前在尸体解剖的时候,就找不到经络。经络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活体现象,人活着,有气血的话,经络就是通畅的;如果人气血衰败,慢慢不用它了,它就荒废掉了,那么这一条脉络可能就会不存在了。
中医认为经络可以断决生死,因为经络是连缀着五脏六腑的,人的哪个脏器出现了衰败,经络就会有所显现,所以说它可以判断生死。经络也可以“处百病”,即判断百病,还可以知道虚实。所以关于经络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做“不可不通”。目前中医治病也是因循这条原则,就是通经脉。人体是最精密的组织结构,它会知道哪个部位气血虚了,如果有余力,它自然会往那儿补,或者往那儿运行,如果它没有做到这一点,就说明它现在气血不够。
人体有一个最经济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先保住命。即如果得了病,现在治不好,那么我要先活着,我先保命,等气血慢慢补足了以后,再去解决疾病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到人体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观点:在人生当中,人做事是可以努力的,但是如果身体满足不了你的需求的话,你就不要去过分地拉动它,不要过分地去努力。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人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是他会对医生说:“你等我十天,等我把这件事忙完了,我肯定会回来看病。”可是没等到十天,他就已经倒下了。身体比大脑更聪明,大脑意志可以继续撑,但是身体已经不能撑了。即使勉强撑着,也会像“泡沫经济”一样,等泡沫一落下去,人就是虚证了。
针刺疗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扎针等于是把别的经络的精气调一下,暂时补给需要精气的经络,所以如果人是虚证,扎针就要很小心,假如别的经脉精气也不太足,这个时候将气调来调去对身体就会有影响。在按摩里边也存在这个现象,如果特别虚的人,我们一般不建议他进行按摩治疗,因为按摩其实也是调元气到肌肤这个层面。如果人体内部元气已经很空了,按摩师还拼命地在表层调他的气的话,他当时会觉得很轻松,能得到缓解,但是过后他身体里边会更虚,身体的疼痛还会继续加重。
第三个层面,是脏腑出现病变。一般脏腑出现病变,就要用药了。中医用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用药如用兵”。中医说开药是“开方子”,为什么?“方乃正也”,也就是说开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中药讲究配伍,配伍的原则是要守“方正”的原则,不能乱来。乱来就是希望瞎猫可以碰上死耗子。比如说有人咳嗽了,就把中药里能治咳嗽的药都用上,这就是乱来。这样乱开处方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延误病情。中药里有九味药是去胃酸的,如果大夫把这九味药都开在药方里,他毫无疑问是庸医。那只能叫开药,不能叫开方子,方子是有“道”的。上医开方子就像在为我们的生命画一幅画或谱一首美妙的曲子,就好比“桂枝汤”一方,里面没有一味治感冒的药,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可以把感冒给治好了,这就是因为它配伍精准,非常和谐。作为医生,就要和上战场的将军一样,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要集合几支部队去打敌人,并不是自己人多就可以打败敌人,最关键的是要靠排兵布阵。
病入膏肓的治疗之法
病入骨髓和病入膏肓是一个概念,扁鹊说人病入骨髓时,司命之神也没有办法进行救治。但是在中医里,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灸法。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提倡这种方法,正在努力研究。比如大家会去采艾草,然后用艾绒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实施灸法,灸法就是用火法。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叫“针石汤火”,这个“火”指的就是灸法。古代是拿灸法当做养生药法来进行的,每年都要在身体的某些穴位去重灸,最后达到养生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里所谓的四诊和疾病的四层,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前面一章我们讲了对医生的要求,医生固然要做到精和诚,医术要高,要有慈悲心,但是目前在医疗界,医患关系总是有一点紧张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治病的过程中患者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生病的是患者,传统医学认为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主导因素在于患者,医家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有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外在因素而已。因此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医患关系中患者的地位和作用。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后提到,扁鹊“故病有六不治”,也就是有六种病人他不给治,是哪六种呢?
扁鹊的“六不治”
第一种,“骄恣不论于理”。如果这个病人特别不讲道理,医生就不要给他治病。比如当扁鹊第一次看见齐桓公时,说齐桓公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但齐桓公很多疑,认为扁鹊很缺德,只是想挣他的钱。医生好心告诉他,他还误解医生,像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给他治疗。
《郭玉传》里也讲过医生有“四难”,哪四难?第一难是人“自用意不任臣”,就是他自己有一套思维观念,不相信别人,即使医生是这个行当里边的专家,他也不相信,这样医生就很难为他治病。第二难是“将身不谨”,对待自己非常不认真。第三难是病人身体非常虚弱,不能用药,也很难治。第四难是病人好逸恶劳,医生让他去多运动,他就是不去;医生让他好好服药,他就是不好好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都没有办法治疗。
第二种,“轻身重财”。“轻身重财”一方面是说人心疼钱,宁死不看病。另一方面,有些人拼命工作,拼命挣钱,储蓄了金钱透支了健康。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四十岁之前拼命挣钱,四十岁之后花钱买命。殊不知,等到那个时候,人的元气已经亏失透支太多了,再想花钱买命,不见得就能买来命。现在很多人英年早逝,就是因为透支太多,元气都没了,神仙也救不了。像这种对自己的身体从来就不知道爱惜,只是追求外在事物的人,统统都属于“轻身重财”,像这种人扁鹊也不会治疗。
第三种,“衣食不能适”。“衣食不能适”相当于郭玉所说的“好逸恶劳”型。比如医生让他吃饭懂得节制、喝酒要有节制,但是他不听,仍然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喝酒过度不好,但是男人在外面工作压力大,再加上应酬多,仍旧会大量饮酒。所以男性得肝病、肾虚的特别多。有些人明明知道喝酒对肝不好,可是还要喝,他们说戒不掉,像这种都属于“衣食不能适”。医生让他怎么穿衣,如何吃东西,他都不肯听,不愿意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医生对这种病人也是没办法的。
现在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现代病有几大原因:第一,膳食不合理;第二,运动过少;第三,压力大。这样,人不可能不生病。《黄帝内经》里谈到了天地万物,无所不包,它不是在讲一个单纯的生病治疗的道理,而是在讲天地万物一个总体的规律。它并没有过多地提到药的问题,它就是告诉大家,如果能够去掉或减少自己的欲望,“因天之序”好好生活,人就会不生病。所以《黄帝内经》实际上讲的是如何不生病的道理,它的前提不是建立在如何治病上,而是建立在如何不生病上。所以,我个人认为,古人对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第四种,是“阴阳并藏气不定”。所谓阴阳,在人体里边指的是气血,如果五脏气特别足,神明就会显现出来;如果人的气血错乱,五脏神明就会乱。人的神魂意魄志受到干扰,藏气就不再定了,魂魄也都会乱,这种情况下医生也没法医治。
有人认为不一定要找最好的医生,找水平中等的医生治治也行,只要不碰上庸医就好。其实,无论什么医学,医生绝对没有中等之说,要么就是好医生,要么就是庸医,因为一旦下错了药,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好医生也变成了庸医。如果病人曾经被庸医下错过药,弄得阴阳错乱,藏气不定,即使找到扁鹊,扁鹊也没法治了。
第五种,“形羸不能服药”。“羸”就是特别弱,如果病人身体特别弱,连汤药也服不进去,就没法治了。如果病人能碰到合适的医生,可以试一试灸法,否则基本上就没法去治了。
第六种,“信巫不信医”。就是病人只相信巫师,不相信医生。在扁鹊那个年代,有医生和巫师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职业。在现在来说,就是只信中医不信西医,或者只信西医不信中医。其实,只要你看医生能不能把医理讲得很透彻,或者看疗效如何,就可以自行判断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
这就是扁鹊对患者提出的六个要求。
中国古代还有“病有十不治”的说法。
第一种是“纵欲淫不自珍重”。即人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不知道爱自己的身体,这种人不能治。作为病人,首先要学习爱自己,如果不爱自己,就谈不上去爱别人,如果不珍惜现在的这条生命,也不会去想未来的问题。
第二种是“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假如这个人整天郁闷难受,总是不开心,没有一点情趣爱好,医生也没法给他看病。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有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已经灰心丧气。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培养点爱好,比如读书、刺绣等,老了以后,即使喜欢遛鸟也可以,这也是人生的一点点寄托。
第三种是“怨天尤人,广生烦恼”。古人认为君子是“人不知而不愠”,而“小人多怨”。就是说别人要是不了解他,他也不怨怒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君子;而反过来,如果他总是在那儿抱怨,永远觉得天底下的人都对不起他,这种人会广生烦恼,而烦恼不去,病就不会好。所以人要正确地看待人生。
第四种是“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这就是典型的杞人忧天。有一些老人就是这样,一天到晚瞎操心,明明知道儿女不会听自己的,还没完没了地管,儿女不听话他们就生气,就会得病。如果不把这种瞎操心的毛病改掉,即使吃药恐怕也很难对身体有好处。
第五种是“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室人”就是屋里人,指妻子。这条是对女人的一个要求。这个女人一天到晚在屋子里唠唠叨叨,丈夫回到家,也没个清静之所。其实,家是最自由的地方,家是人们最随性的地方,在家里我们就应该保持一种最放松的状态。如果丈夫在外面辛辛苦苦工作一天,回到家之后,妻子还没完没了地叨唠,即使丈夫自己想快点把病养好,也办不到。这条对家庭主妇的要求就是女人要宽厚、要仁慈,这样家庭才能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第六种是“听信巫师祷赛,广行杀戮”。过去巫师作法的时候,经常要杀鸡,或者杀猴,取点动物的血。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如果病人通过杀生的方法来延续自己的这条命,那就离生命的本意更加远了。
第七种是“寝兴不适,饮食无度”。“寝兴不适”就是该睡觉的时候不睡,不该睡觉的时候总睡;“饮食无度”就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不该吃饭的吃饭总在吃。违反规律的事,自然对身体不好。
第八种是“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即讨厌别人说自己有病,或者是今天相信这个医生,明天又相信另一个医生,这对治疗是很不利的。其实这种人是急功近利,他总是希望有个医生用一两副药就能马上把他的症状消除。但是人得病不是一天两天得的,是“积劳成疾”,是有时间跨度的。如果他看了一个医生,吃了一两副药,没解决,就马上换医生,这对治疗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因为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个医生说是寒证,开了补药,那个医生又说是热证,开寒药,他胡乱地把虚实寒热的药都给吃下去,麻烦会越来越多,不仅治不好病,身体还会越来越虚弱。
第九种是“多服汤药而涤荡肠胃,元气渐耗”。有些患者不明医理,喜欢用偏方。他今天听来一个方子,就开始用这个方子,喝了几天药之后,又听来另一个方子,赶紧换着喝。他没考虑到这些药是否真的对自己的身体有益。乱吃药只会造成元气渐耗。
第十种是“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这种人就叫不通透的人,所谓不通透的人就是一天到晚想着自己如果死了怎么办,恨不得天天吃点长生不老药。天天要和家里人说“我舍不得你们,我不能死……”反正就是害怕死。
扁鹊的“六不治”和中医的“十不治”,实际上都是想让大家在医患关系方面处理得更好一些,患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求医态度,或者可以去读书,认认真真地学习,培养情趣,这样也会使我们的人生得到某种放松。
扁鹊是中国医家的最高境界和典范
扁鹊到处行医,给天下的人治病,他走到洛阳,发现这里的人非常尊敬老人,因为洛阳是周朝的故都,是行孝道的地方,所以他在洛阳就当老年医生,专门治耳目病症,因为老人经常出现眼花、耳聋这些毛病。自古燕赵出美女,邯郸的女人可以嫁王侯,她们为了争宠就争强斗胜,又好嫉妒、生气,结果伤及乳房和子宫,出现带下症,扁鹊到了那个地方,就做妇科医生。等他到了秦国,秦国人很喜欢小孩子,因为秦国经常在边境上和别的国家打仗,所以特别注重对后备军的培养,扁鹊到这儿以后,就专门治小孩子的病症。可是没想到,秦国的一个太医令叫李醯,他非常嫉妒扁鹊的才华,就派人把扁鹊杀死了。
我们可以看到,扁鹊既做妇科医生,也做老年科医生,还做儿科医生,实际上说明了中医注重的是医理,中医是不分科的。中医认为:不管男女老幼,人的所有病症,都围绕着两个字——阴阳。如果把医理阴阳弄清楚了,什么样的病都可以治。扁鹊成为中国医家的最高境界和典范,而且他高妙的医术和慈悲的心地,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怀念。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用这种观点来说,人应该活到的最高寿限,实际上是一百二十岁。现代科技对人类自然年龄有三种推算,一种是用增长期乘以寿命系数,是一百二十五岁左右;另外两种是细胞分裂学说和性成熟期学说,这两者都认为人的正常寿限应该是一百二十岁到一百四十岁之间。可是为什么在天地之间,所有的动物都能够活到自己的自然寿限,而只有人活不到自己的自然寿限?原因何在?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站立起来了。人的直立导致了人的呼吸方式和运动姿势以及消化功能方方面面的变化。
人的呼吸方式发生改变
首先,是人的呼吸方式发生了改变。除了人以外,动物均是腹式呼吸,因为动物都是趴着的。其实,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躺着和站着时呼吸方式是不一样的。人的站立决定了人会产生很多问题。动物采取爬的姿态,导致了它们的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腹式呼吸的优点就是可以充分发挥肺细胞的功能,增加肺活量。而人类只有在胎儿期和婴儿期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人自从学会走路,就从腹式呼吸转变为胸式呼吸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胸式呼吸导致人大部分的肺细胞长期闲置不用,减少了肺的活性。这是人活不到自然寿限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道教医学试图用胎息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胎息,就是尽量把口鼻呼吸转为腹式呼吸。比如我们现在认为,呼吸就是喘气,但是道教医学对呼吸有严格要求,比如说鼻子是用来吸清气的,嘴巴是用来吐浊气的,在这一呼一吐之间,有一个标准叫做“绵绵若存”,即放一根羽毛在前面,吸气时不可以让羽毛吸到鼻孔里,呼气时也不能让这根羽毛动,这是一种很沉缓的呼吸法。后来道教在胎息方面,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说行气的方法,吐气的方法,还有存思、守窍等。比如中国有易筋经、太极拳,都讲究以形领气,就是通过摆一定的姿势来改变呼吸方式。现在有些人认为要用意念的方式去呼吸,但是这种方式容易打乱人的气机。我们是普通人,不见得要去练腹式呼吸,但是可以通过锻炼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肺活量。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患心脑血管病?这和人的一个姿势有关,就是人的站立。由于人的直立姿势使大脑极容易缺血、缺氧,所以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人用直立的运动代替了爬行,使得身体的一个部位负荷过大,这个部位就是脊柱。所以现代医学中,有一些人就试图通过调整脊柱来治病。比如人如果感到胸闷,有可能是和脊柱错位有关,有人会觉得颈椎不舒服等,而这种不舒服会导致手脚的指尖麻木。中国养生法强调,人应该从行走坐卧当中去养生,就是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站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身体的中轴线,使它不偏移,就是从天门到地户、从百会到会阴的这条中轴线不偏移,那么人体的气机基本上就是顺畅的。
还有“十人九痔”的现象也和人的站立姿势有关。动物很少患痔疮,而在人类的身上就会经常出现痔疮,这实际上是和动物的直肠不会受到很多压迫有关,动物是趴着的姿势,而人是直立的姿势,会造成直肠压迫感。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人得肠癌,也都和人的站立姿势相关。面对痔疮,如何解决?比如大家在家里可以经常保持趴着、躺着或者爬的姿势,爬的姿势是很重要的,如果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爬得好,他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就会很好。也可以经常蹲下,就像蹲着用抹布擦地的姿势一样,痔疮都会有所改善。
为什么现在足疗这么热?也和这个问题有关,因为站立姿势会造成对脚腕的伤害。我们的足部每天承受的压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足部是人的第二个心脏,有六十多个穴位,它需要一定的休养生息。
由于站立的姿势使得人的心脏压力变大,心脏只会产生一些微小的运动,导致心脏的功能减退。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传统医学基本上采取的是导引的方法。导引术有几大好处,它可以调节人的气血,可以消化水谷,还可以去风邪、长气血。如果人掌握了传统医学当中的某一个导引术,比如二十四节气导引图(图14),或者是学学易筋经,或者是练练六字诀,对人的身体都是有益处的。#p#分页标题#e#
对于老百姓来说,导引术还是比较陌生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几个很简便的方法可以用。比如刚刚睡醒时,就可以采取叩齿的方法,叩齿就是敲击牙齿,可以强肾,使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增强。叩齿可以使唾液增多,然后慢慢地咽下这些唾液,一口分三十六次咽下,刚开始很难做到,但是如果每天坚持去做,对身体会有很大的帮助。睡觉之前,可以抻拉膀胱经,就是你要收足,即使劲抻你的脚后跟,脚尖向内收。
还有一些方法,比如熨目、引耳、摩面等。最关键的一个方法是“亥寝鸣天鼓”,就是到夜里十点左右要睡觉的时候,一定要鸣天鼓。如何鸣天鼓?就是敲打后脑勺,天鼓指的就是后脑勺部分,用两手的掌心,也就是劳宫穴,捂住耳门,即两耳孔,用后面的食指和中指敲打,可以敲三十六下或者七十二下。
人的消化功能发生改变
人活不到自然寿限和消化功能的改变是有关的。人和动物相比,人的消化功能现在处在一种极度萎缩的状态,比如动物可以吞食食物,而人现在的吞食能力已经很弱了,这极易导致现代人的一些所谓代谢病。中医一向以脾胃为本,所以在过去的道教医学里,是用吃丹药的方法来增强人的消化功能。但是现在,我建议大家,只要好好吃饭就可以,不过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因为我们讲过,人之所以活下来,是靠每天调一点点元气,而调元气的东西是盐,所以如果人吃得很咸,就会过多地调动元气,过犹不及。如果保持清淡,又能够合理合法地去吃,对消化系统就很好。
比如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多吃主食。但如果家里有老人,而且有老病根,一般不能让他们吃新粮食,因为新粮食生机太旺,容易把老人的老病勾出来,老人最好吃陈粮。夏天的时候不吃冷饮,多吃一些温热的东西,秋天可以吃一些酱,冬天可以略微饮一些酒,这些对我们的消化功能都是非常有益处的。人的循环功能的改变,也会使人活不到自然的寿限。如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很难去感受什么叫春夏秋冬了。比如夏天用空调,冬天有暖气,人的微循环系统就会慢慢变得薄弱,会越来越不适应外面的气候。这也会造成人体的一些变化,比如说心血管会极容易硬化,以至于缩短寿命。
情志因素
人是有情志的动物,人的情绪变化多端,也会造成人活不到自然的寿限。有的人会“大戚而亡”,有的人经常情绪阴晴不定。过去认为只有大人会有情志,其实现在很多小孩子也会有情志问题,比如会有过度压抑的问题,这都是由于欲望所造成的。
以上五种因素造成人们现在很难活到自然寿限。中国古代一再强调养生实际上是很难的一件事,难在哪里呢?嵇康写过《养生论》,他曾经提出养生有五个难点:
第一个是“名利不灭”。如果人对名利的欲望不消除,要想养生,难上加难。因为欲望总在那里调着人的元气,这样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很多老人说,现在利也不要了,名也不要了,就可以养生了。但是他肯定还有一点想要,就是想让大家说他好。我们每个人现在都有这个误区,觉得做什么事,都要得到大家的肯定。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众口难调。所以,如果这个想法也去掉的话,人就没烦恼,这样才能够养生。如果一个人总想着“我做这件事让这个人不高兴,让那个人不高兴”那生活就很难了,别说养生,连自己的日子都不可能好好过。
第二个是“喜怒不除”。如果人不能合理地控制喜怒,就会很有问题。中国文化不是说让人不喜不怒,喜怒不形于色这种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人会喜怒形于色也不见得是坏事,只要不过度、懂得节制就好。一个人不可以总让自己处在发怒的状态或者忧郁、恐惧的状态,这需要大家有意识地去克制。
第三个是“声色不去”。人活着是需要一些享乐的,但是享乐要通过读一些书、培养一些情趣来获得,而不能靠纵情声色,这种东西会造成人的很多疾患。比如“伐欲”,就像斧子一样会削伐人的寿命。
第四个是“滋味不绝”。所谓“滋味不绝”表面上是指人好吃、好逸恶劳,实际上还是指欲望——总想吃的欲望。其实我们会发现再好吃的东西,到最后人也可能会忘记,当人得到满足以后,他肯定会把这个欲望忘掉的。穷苦人在最饿的时候所吃的东西,他可能会记住,但是享乐的时候,人所能够吃到的美味,都不会留下很强烈的记忆。过分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会对身体造成某种损伤。
第五个是“神虑转发”。“神虑转发”就是指这个人一天到晚瞎想。中医认为人“多思则神怠”,想得多了,人的心神会疲惫;“多念则神散”,念头太多的话,人的神明就会散失;“多欲则损志”,如果人欲望太多,会对肾精造成一些很不好的影响;“多事则形疲”,如果不管大事小事,一定亲力亲为的话,人的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多语则气丧”,如果说得太多,就会使人的气机混乱。像这些都是“神虑转发”。人如果拼命运转自己,就会伤五脏之神明。
“多怒则百脉不定,而多恶则憔悴无欢。”“多恶”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东西都讨厌,如果这样,人会慢慢地没有了生活快乐的感觉。比如有一个抽“二手烟”患癌症的事情。一个办公室里边,只有一个女的不抽烟,其余十二个人都抽烟,她现在得了癌症,就告这十二个人,因为她吸了他们的二手烟才得的癌。为什么她会得癌,而别的人不得癌?这里边有可推敲的地方。她属于那种“多恶则憔悴无欢”的人,因为她首先接受了一种观念,认为抽二手烟就会得癌,每当她身边的人抽烟的时候,她就开始不愉快、很痛苦,觉得人生特别难受,可她又不敢说什么,总是压抑着自己。而旁边那十二个人整天在那里高高兴兴地抽烟,说着自己开心的事,只有她憋在心里,于是就她得了癌。在某种意义上,她得癌是和她的情志有很大的关联。她要摆脱掉这些不好的想法,不要总压制自己,如果真的讨厌同事抽烟,可以大声说出来,改变环境,或者去寻找新的工作,反正就是把这个情形改变掉,而不能靠着毫无欢乐的方式让自己生病。《黄帝内经》中有关于人的生命周期的一些说法,并且具体阐述了人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血气和行为的某种关联性。
比如,“人生十岁,五藏始定”。少年时期,人体的脏器刚刚稳定下来,这个时候人的“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此时人的气血都在根部,因此小孩子喜欢跑,而且是跳着跑。
二十岁时,人“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趋”是快走的意思。即二十岁的时候人的血气开始旺盛,并且长肌肉,喜欢快走。
三十岁时,人“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人三十岁的时候,身体五脏六腑基本都已安定下来了,肌肉的生发和生长都已经达到了顶点,这个时候人就开始喜欢慢慢地走路了。
四十岁时,人“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已平定,故好坐”。即人四十岁的时候,人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肌肤腠理都开始出现了变化,开始出现衰退现象。比如“荣华颓落”,“荣华”指面色,即人的面色也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红润、阳光灿烂了;人的头发也开始变白,开始喜欢坐着,不太愿意活动。但“久坐湿地伤肾”,人总坐在一个地方不动的话,也会慢慢地耗散元气。不活动了还会耗散元气,有这种事情吗?会有的,因为人要总不活动,湿气就偏重,湿气如果偏重,身体中的寒邪之气就会化不开、带不走,总在身体里淤积。这样会造成经脉不通畅,人体就会多调元气上来,把寒邪破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最起码从四十岁开始就应该注重养生的问题。
我是建议大家在这个年纪要多活动,让自己的气血充分地运化起来,然后增强自己的代谢,把湿气带走。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发现人到了四十岁以后,体态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实际上这和人身上的气血有关,也和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不爱运动有关。
五十岁时,人“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即人的生发之机已经开始衰退了。《上古天真论》曾经说过,男人女人一般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生机已经很弱。比如老年人得病,吃药会吃很长时间,因为他的整个气机减弱了,生发能力极度衰退,只能靠不断吃药来慢慢恢复自己的脏腑功能,带走一些疾病。而且此时,人眼睛也开始花了,有一种说法,叫“花不花四十八”,即人到了四十八岁左右,眼睛就开始花了。眼睛花这个象,实际就是肝气衰退的象。
六十岁时,人“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六十岁时,人想问题就很难周全了,因为只有心气很旺时,人的思维才能够旺健;心气不足,思维能力就会减退。这个时候人的情绪上也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状态,人身体的气血都是处在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在日常生活当中,人就总喜欢躺着。
七十岁时,人“脾气虚,皮肤枯”。即人的后天脾胃已经很虚弱了,脾胃一弱,吃得就少,变化出来的水谷精微就少,气血能够往外带动的能量也会降低,皮肤腠理得到的气血和精华也就少了很多,所以皮肤就会出现干枯这种现象。
八十岁时,人“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即人输布全身气血的功能开始减退,而且会出现魂魄分离的象,导致说话经常说不清楚,或者说颠倒话,或者像中医里所说的是“谵语”一样一句话没完没了总在说,这些都是人八十岁时肺气衰败的象。
九十岁时,人“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即人的肾气开始衰败,其余四脏也都跟着空虚了。所以在生命当中,大家一定要记住,只要肾气一衰,人的全身气血都会衰。而肾精又是从中焦脾胃来的,所以中焦脾胃一衰,人全身肯定开始虚弱了,这里边都是有一定相关性的。
百岁时,人“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的“百岁”实际指的是人的一种“将亡之象”,就是人要死的时候,五脏六腑会很虚弱,魂魄全都分离,什么思维能力、想象力全都没有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行为、思维和脏腑都是由气血和精来支撑的,如果精不足,气血缺失,就会造成身体的衰败和衰亡。关于养生的问题,孔子曾经提出过君子有“三戒”。怎么三戒?
首先,“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就是说人在很小的时候,气血未定,身体没有很成熟的话,不要过早地开始性生活。性欲不可以开始得太早,如果男孩子欲望开始太早,将来就有可能导致不育,女孩子欲望开始太早,有可能导致不孕。在年轻的时候,要从欲望上掌控好自己。
其次,“及其壮也,戒之在斗”。人到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此时,就不要过分地要强,不要过分超越自己身体的极限去做某些事,不然会强行拉动自己的元气,这样对气血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再次,“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的时候,气血已经衰退,人要从欲念上约束自己,不该自己得的就不要再去想了。这样,老人才能有一个健康、平稳的晚年生活。
以上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三戒”。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医学很强调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上去把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气血都能够得以顺畅地发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很好地调理自己?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传统文化也说了一些让我们的生活能够丰富起来的方法。
第一,静坐。如果能够静坐下来,就可以让自己的气血长期地保持一种稳定和生发的状态。但是由于现代人静坐不得法,反而造成了气血的淤滞。所以一定要得法,不然就要避免这种方法。
第二,读书。人一定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圣贤书、经典书,比如《黄帝内经》、《老子》、《论语》、《佛经》等。如果读了这些书,人会明白一个道理:医药并不能解决人的全部问题,因为除了身体的选择以外,人还有灵魂的选择,如果多读书,人就能够对世事看得通透一些。多读史书,就会使人明鉴,会看透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多读经书,就能明白世间的规律到底是什么。读了医书,人们最起码会知道,应该规避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比如生病的问题。通过读书,大家会知道所谓医学的要点就是“因天之序”,即人一定要按照规律去生活。而且书上还告诉人们“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如果出现天灾,人不会都死掉。比如碰到瘟疫,总有人能活下来。但是如果人自己不珍惜自己,那就没办法了。圣人已经告诉人们很多规避灾难的方法,而有人偏偏背道而驰,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一夜一夜去上网,没有人能救他。
第三,远眺山水花木。人要看看自然的变化,如果只读书,不去看大自然的话,照样不能理解什么叫木火土金水,什么是阴阳的变化。远眺山水花木,就会知道什么叫生发,什么叫日落,什么叫花落。人老的时候,看到花落和日落,就会懂得生老病死只不过是人生之常态,而不会认为得了病就是天塌下来了。这样的话,我们对人生的很多问题都能看得很平淡。
第四,经常与朋友谈天说地。人活在世上,需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能够有朋友和你共同交流人生的意义,分享你的幸福和苦恼,你的人生会很快乐。人毕竟不是一个人活在这世上的,在社会里,每个人都要与他人和谐稳定地相处。社会的组成需要人能够正常地交流,所谓正常地交流就是指人彼此之间可以和气、稳定、长久地交流,这种交流对每个人的身体来说都是一种财富。为什么是财富?因为西医认为人的健康包括几个方面:身体的健康,精神的健康,社会交往的健康。社会交往的健康就是指人们之间和气、稳定、长久的交流。
第五,教子弟读书,即“教化”。人类是靠不断地传承才能继续下去的,如果能把自己的经验、人生感悟不断地教给后来的人,也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养生。
当人们明白了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都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身体的健康,首先建立在五脏六腑的和谐之上,当五脏六腑都和谐时,阴阳就会和谐,阴阳的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多高,不是看它建了多少高楼,建了多少豪华的设施,关键是要看这个民族、看这个社会培育出来了什么样的男人和什么样的女人,看男人是否气宇轩昂,女人是否温柔敦厚。其实人们情绪的不稳定,都是源于身体五脏六腑的不稳定。如果男人都能做到气宇轩昂,女人都能做到温柔敦厚,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君子国,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