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间歇比早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
其他,如肾经、心包经、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肾精不足还会表现为心痛。
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大动”的象,比早搏、间歇都严重,心脏会“扑通扑通”往外跳。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
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有的病人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是由于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心是藏神的,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 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叫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里总是慌慌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疯狂。这些病症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之官”也是一个官称。《灵兰秘典论》这篇文章很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五脏比喻为中央官员,把六腑比喻为地方官员。六腑都是干活的官员,是基层的干部,做很细致的工作;而中央官员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起到一个权衡治理、统摄大局的作用,如果人的身体没有这种统摄作用,也会垮掉。《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为贵,六腑为贱。
肺为帝王师
五脏中,最“贵”的是心,它是“君主之官”。它的下一级就是肺,肺是“相傅之官”,“相”即宰相,“傅”即师傅。在人体当中,心虽然是最高位,处于南方,但是从人体解剖方面来讲,肺比心的位置高,所以肺可以做君主的师傅,相当于刘伯温、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肺主管“治节出焉”。一般来说,大家会认为“治”是治理调节,肺主管治理调节,但这样理解比较粗俗,毛泽东曾经说过“天下大乱方能天下大治”,实际上“治”是与“乱”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就是指“正常”,乱是混乱,治是正常。肺的“治节出焉”就是指,如果肺的功能很好,人正常的气机才能表现。
而人正常气机的最关键表现就在“节”,人体有节,天地之间也有节,那就是二十四节气。天地之气正常,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正常,人的肺气是否正常,也要通过节来表现。比如有些人到了某个节气的时候,关节就会出现疼痛,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不正常的气的作用导致的,如果是不正常的气机,就会导致节的关键点出现问题,造成疼痛的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注重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各种各样的节日。节到底是什么?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可以看竹子的竹节,竹子长一段以后,就会有一个关键点,那个关键点就是节。中国古代强调过节,实际上是告诉大家:每到一个节日,人们的生活都会出现一次转变、转机,“节”其实是转机的意思。过节为什么要休息?实际是在告诉大家,要通过这种保持休息的、安闲的状态,来让自己平安地度过气机的转换点。
但是人们现在对过节有认识上的误区,似乎过节就意味着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日子来了,这样反而会造成很多的节日病,这跟古代的理念恰恰相反。古人认为,这种时候要休息,才可以躲过节节坎坎。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春节就是一个大鬼,怎么躲过去?传统文化、传统民俗就有很多办法,首先,人们过春节的时候会放鞭炮,放鞭炮其实就是在驱鬼。其次,过节的时候,大家还要聚在一起,因为聚在一起人多力量大,可以抗衡邪气。再次,人们还要守岁,因为“岁”是个大怪兽,人们一夜不睡,大家坐在一起,让关键点的这个鬼能够过去,守岁时,到处灯火通明,因为鬼怕灯、怕火。这样,大家就能很好地去理解“节”的意思。在中医理论里,肺的第一个功能是“权衡治理,主一身之气”。人的一身之气,全是由肺主管的。半夜三点到五点的时候,是肺经当令,它开始重新分配全身的气血,所以夜里三点到五点的睡眠,是必须要保障的。这个时候人们如果不睡,就会干扰肺气对全身气血的输布,因为在分配的状态下,所有的部门最好都能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的局面。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个部门处在活跃的状态,那么它要的气就会多,就会干扰中央输布的功能。但是有的人恰恰会在半夜三点多钟起一次夜,这个怎么解释?当气血要全身输布的时候,如果人有一泡尿憋着,它也会影响全身气血的输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该排泄就去排泄掉,只要回来能够继续睡着就没事了,它并不影响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肺还是会去正常分配全身的气血。
快死的人,医生会给他们上呼吸机,但还是不行,他们还是猛喘,他们身体内部的气已经严重不足了,不是外界就能给的。为什么外界不能给?因为中医说到“气”时,气降不降得下去,还同另外一个脏器有关,就是肾。“肾主纳气”,肾的收藏能力强,气才能够进入身体,包括呼吸之气;如果肾的收藏能力不强,气可能只到咽喉部位,也可能只到胸部。
有的人自己安静下来时,会觉得胸闷,就是因为他肾气虚了,他的气下不去,只能停留在胸部那里,肾主纳气的功能已经很弱了。那么,如果一个人“肾主纳气”的功能弱了,就说明他有肾虚的病。比如说肺炎、感冒咳嗽这些普通的毛病,可能还处于司呼吸的这个层面,是由肺寒造成的,但是如果是很虚的哮喘,躺都躺不下去,病症的根就在肾而不在肺了。而肺和肾之间又隔着胃,这个胃气足不足也很重要。《黄帝内经》认为“人受气于谷”,“谷”就是粮食,所以人体内部的气,是从胃来的,是从食物当中来的,如果人自身消化吸收功能很强,人体自身的气就会很足。人活在后天,所以一定要把脾胃养好,“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人们吃下食物之后,食物的精华输布出来给肺,由肺输布全身,人才有足够的气。
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就是指在这个气里边,比较清的那一部分,即比较精微的物质,就为营气,比较浊的部分为卫气。精微的部分行在脉络中,经脉是全身心的,是“如环无端”的。在中医学上,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人全身的经脉都应该通畅,如果不通畅,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也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肺可以“司呼吸”,它下属有一个部门是管呼吸的。所以,现在很多人会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认为这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与肺更有关系的是气。中医把气分为营气和卫气,营卫之气(营,将所藏之精输布出来;卫,将产生的精微收敛固摄起来)都来源于水谷,经脾胃运化而成,并未说来源于空气。呼吸只是肺的功能之一,肺所“主”的是全身的营卫之气,而不是“主”呼吸之气。许多危重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喘促,此时使用氧气或去掉氧气,患者的呼吸频率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高原反应除外)所出现的呼吸困难,不是缺少氧气,而是缺少元气。
肺的神明是魄,“魄”指耳目之聪明,即本能。“相傅之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上对下,均有责任,肺气足了以后魄就强。肺和肾同属先天,所以,魄力的问题实际上是本能的问题,即有没有魄力,这件事敢不敢干,实际上是人的本能强不强的问题。肺经病比较浅时表现在经脉上,一个症状是肺胀满,人“膨膨而喘咳”,即一个人咳声非常嘹亮非常响。这是轻症,比较好治。还有一个是“缺盆中痛”,缺盆穴(见图2)位于肩前锁骨里边,很多经脉都会从缺盆穴处经咽喉上脑,所以很多的病症一步一步往上发展的时候,就会显现在缺盆穴,比如肩膀会酸痛、不舒服等。
图2?缺盆穴
如果肺经病往脏腑发展,就会出现“上气喘喝”,即开始出现喘,这说明病深入脏腑了,和肾精相关。还可能“烦心胸满”,可能会影响到心脏,比如人肺气不足,可能心气会大伤。肺经病也会与胳膊相关,因为肺经出于云门、中府(见图3),沿着手臂前缘的上线,一直走到拇指指端。另外一条,会走在食指指端,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这个指尖就是经脉阴阳交通之所,是很重要的地方。
“掌中热”,即手掌心发热,也是肺经深入脏的病,因为它影响到心包、心经。如果出现寒证,“小便数而欠”,“数”就是总去厕所,是多次的意思;“欠”是少,每次就一点点,这是肺气虚的象。即有一种人肺气虚,他会一遍一遍上厕所,但每次排泄的不多。如果肺气再虚,“少气不足以息”,相当于人有很深的哮喘症,老喘不上气来。然后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溺色变”,即尿的颜色可能会出现一些改变。这些都是肺经导致的症状。
图3?肺经经穴图
所有的指端表里经相交的点位,就是阴阳交通的要点,这些地方很重要,它们的经脉气血最薄。有句话叫“十指连心”,大家会发现指尖稍微受一点儿伤,人就会觉得很痛,心都会痛,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气血特别薄。这个地方如果通了的话对身体很有好处,所以大家可以经常活动十指,用十个指尖相碰,经常敲打指尖,让指尖的气血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气血阴阳交通。手脚总是冰凉的人,也可以经常做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实际上对人体是非常有效和有益的。“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是要主谋虑的。人的聪明才智能不能发挥出来,要看自己的肝气、肝血足不足。如果肝血足、肝气足,人做事就会踏实、稳重;如果肝血虚,人会非常容易动怒、烦躁,动肝火。为什么会动肝火?因为谋虑不足,想问题想不清楚。《黄帝内经》认为“因思而远谋谓之虑”,“虑”指想得非常远,“谋”是策划。所以,将军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带兵打仗,而是要运筹帷幄。
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有些学生怕自己考试考不好,经常会熬夜,夜里看书看到两三点。岂不知夜里一点到三点正好是肝经当令,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充分地休息,肝血就会不足,人不见得能记住什么内容,反而会影响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
人为什么需要休息——肝主藏血#p#分页标题#e#
肝主藏血,《黄帝内经》里边有一句话,叫做“卧则血归于肝”,“卧”就是睡觉,如果人要睡着,有一个动作就是闭眼睛,因为“肝开窍于目”,肝在所有脏器里相当于一个官窍,就像阀门一样,假如人闭上眼睛,就等于把阀门关闭了,全身的气血就会归于肝,由肝来藏血,重新做血的滤化。所以如果人的睡眠很好,就能够使肝脏得到很好的休息,这是肝经的一个主要功效。
现在,人们大量地使用电脑,一天到晚盯着电脑屏幕,有人连续不断地在网上玩游戏,不吃又不睡,最后就会疯掉,因为他们的神明已经散尽了。如果眼睛不常闭的话,对人身心的损伤是很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随时随地休息一下眼睛。比如在阅读过程中,在上网过程中,人如果能够时不时地闭一闭眼,对身心来说都是一种休息,会使神内敛,不会耗散太多,因为眼睛就是神,是肝神出窍的地方。所以如果人总是睁着眼睛,对自己身体也是不太好的。
肝主藏血,如果血不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风动之症、抖症、头摇晃等,其实都是肝血不足的象,这些病症都会表现在肝上。
肝主怒,如果肝血不足,人就会非常烦躁,会经常发脾气。如果肝经这条经脉出现病症,会有很多表现(见图4)。
第一,会“两胁下痛”,“胁”指从腋下到腰上的部分;然后“引少腹”,“少腹”指肚脐以下的肚子,“引少腹”就是指使得小腹也会疼痛,因为肝经也从小腹处经过,所以它也会造成小腹的疼痛,同时“令人善怒”。这些都属于肝经的实证病。
第二,会“目无所见”。“肝受血而能视”,就是说如果肝血足,人就能看见东西,所以当人两眼模糊的时候,实际上是肝血不足的象。“足受血而能卧”,如果脚部能够得到血液的濡养,就能走路。“掌受血而能握”,如果手掌气血充足,人就有握力。“指受血而能摄”,摄取的作用,其实是很精细的,比如小孩子,刚开始是抓东西吃,然后才会一根一根地往外挑,这都是肝气不断壮大的一个象,是肝血足的一个象。如果“卧出而风吹之”,即睡醒以后,出去吹一吹风,人就会“血凝于肤者为痹”,出现痹症,因为气血还没有很好地输布开来,会凝于皮肤之间,形成麻痹之症,然后凝于脉。如果再继续往里深入就会“涩”,涩就是指有点像血脂黏稠的象,如果肝血被凝聚了,就会很黏稠、很涩,气脉不通。“凝于足者为厥”,如果脚受风,就会成为厥症。
第三,“腰痛不可俯仰”。有些人腰痛得很厉害,弯腰都特别难受,如果有这种情况,人可以去按摩一个穴位——太冲穴,它是肝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在大脚趾旁边。如果人生气,太冲穴就会有疼痛感,所以大家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按摩太冲穴,可以把疼痛揉开,只要太冲穴不疼,这条经脉就没事了,就算很通了。
第四,“丈夫疝,妇人少腹肿”。肝经是唯一绕生殖器而行的经脉,它不仅绕男性生殖器,也绕女性生殖器,这样男女都会出现生殖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阳痿这个症状,中医一般把它归属为肝病,肝主筋,阳痿就属于筋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治疗时,有一个大方向,就是一定要使经脉通畅,肾经经脉通畅,才能够生肝木。如果人肾精特别亏失,也会造成肝的病变,所以中医经常说肝肾同源。如果一个人已经得了肝病,不要单纯地认为只是肝的问题,因为肝的根本在肾,如果肾出现了问题,人照样会得肝病,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当人们看任何事物的时候,最好多方面地去观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一定会有前因后果。
第五,如果肝病发展严重了就会“嗌干”,即嗓子会疼痛。咽喉是“要道”,因为凡是上脑的经脉,统统都要经过这个狭窄的通道上去,肝经也是循着咽喉处走的。所以咽喉病并不是小病,而是重病。很多人会经常犯咽喉病,比如说现在的小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但是他们想得太多思虑太过,所以小孩子现在也经常会犯咽喉病。
第六,如果肝气外泄,一直上亢,条达之性过分,酸收之性不足,人就会口苦、口干,比如有些人早上起来口会很苦。因为肝胆同源,苦,也是病变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意每个细节。我建议大家最好能有一张中医经脉图,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或者家里,当你哪个地方出现疼痛的时候,先在经脉图上找一找,到底是哪儿的问题,这样你也能向医生表述得更加准确一点。而一个好医生,在问诊的过程中,一定会问清楚病人到底是哪儿疼。
比如头痛,是前额痛,还是后脑勺痛,是两边都痛,还是偏头痛,都要问清楚,因为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前额的头痛属于脾胃的病,有些老太太经常在前额勒一个带子,她们认为是受风,实际上是情志不舒,脾胃有问题,再加上过度思虑,才会头痛。如果又不经常活动,湿气就会很重,会“头如裹”,就好像裹着湿毛巾一样有湿重的感觉。两边的头痛,基本上属于肝胆的问题。后脑勺痛是膀胱痛。与肝经有关的,是头顶,又叫巅顶的中空痛。因为肝经是直接上巅顶的,脑子中空痛,就是肝经的疼痛,这种病是所有的头痛里边最难治的一种,因为这是肝血虚的表现,有可能和年轻的时候纵欲过度有关。
第七,会“面尘脱色”,即脸上没有光泽,“如蒙土状”,好像蒙着一层尘土,而且面无表情。“色”代表一种表情,比如“喜怒形于色”,就是喜怒在脸上会显现出来,如果不显现,“脱色”了,就是肝血虚的表现。
第八,会“胸满呕逆”,就是人经常会气逆,经常打嗝,气往上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按摩胃和肚子,能够先解决一下,即气上逆时,你就让它下行。假如人郁闷得很严重的话,膻中穴(见图5)就会被堵,这时,我们可以用大拇指往下捋膻中穴,让气能够降下去。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苦恼很多,因为欲望太多。如果郁闷,就要有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法,让自己的气顺畅地下去。“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如果你不喜欢读诗,不喜欢学音乐,最起码要学一些基础的医学常识,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这对身体也会有一定的好处。
第九,会出现“飧泄”,“飧”是晚饭的意思,“泄”就是拉稀。“飧泄”就是食谷不化,吃什么东西拉什么东西。得这个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下焦无火”,肾阳很虚,没有热性的东西,没有力量。拉稀意味着津的功能减弱了,就是人体内的液向外渗透的功能减弱了,这个渗透的功能可以靠“火”来增强,比如热气就是“火”。
第十,“遗溺闭癃”。它分两种象,一种是小便收摄不住,遗尿。有的人经常是咳嗽一声尿都能出来,这种人的身体不但下焦无火,而且上面有肺寒。另一种是闭癃,憋得难受,但是尿不出来。要想撒出尿,靠的是膀胱的气化功能。膀胱属于太阳经,它的主要功能是气化,需要由阳气把尿津出去,如果没有这个功能,尿就可能会被憋住。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遗篇《刺法论》,而在《灵兰秘典论》中,脾胃被合称为“仓廪之官”。《刺法论》专门把脾胃分出来,说脾是“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实际是暗示的意思,下属给上司提意见是需要技巧的,不能直接指责上司,这在传统文化中是不允许的,因为古时讲究地位的尊卑。邹忌正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提示齐王。当时齐威王很骄傲,觉得全国人民都挺喜欢他,所有大臣也喜欢他、崇拜他、欣赏他。邹忌看出齐威王有这个问题,于是就告诉他:“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他说大老婆夸他漂亮,是因为爱他,小老婆夸他漂亮,是因为怕他,而朋友夸他漂亮,是有求于他。也就是说,每个人夸他,实际上都是抱着自己的个人目的来的。齐王听到这个故事就清醒了,明白所有人夸赞他,都是有个人目的在里边的。如果邹忌直接说:“你太傻了,别人是怕你、有求于你,才会恭维你的。”这样直接提出来,齐威王肯定不爱听。所以中国的谏议之官,很会发现问题,并且很会给别人提醒。脾在人体当中就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脾能检查出心肺的问题
脾能够知道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出在哪儿,即“知周”,然后通过自己的作用来把这个问题改善掉。脾在中央,所以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肺。如果对照现代社会,谏议之官就相当于检察院系统,负责看各方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传达给中央。
脾主一身肌肉
脾在五脏这个大家族里面,就相当于一个丫鬟。因为“脾”的右边和“婢”的右边一样,都是“卑”,“卑”是地位低下的意思。脾相当于丫鬟,它很忙碌,哪儿出现问题,它就马上去解决,或者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在一个大家族里,最怕丫鬟得病,丫鬟一生病,就没人做饭、没人干活,这个家族就会处在一个瘫痪的状态。所以《黄帝内经》很强调脾的重要意义。“脾主一身之肌肉”,假如脾生病了,那么人体的肌肉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会出现痿证,即肌肉无力的症状或者重症肌无力等。脾主统血。“统”是统摄的意思。脾统摄血不外溢,比如女子来月经,是往下流,可是如果脾统摄血的功能丧失了,血就可能会上溢。如果一个女子月经不调或者不来月经,医生会问她有没有过流鼻血的现象。流鼻血在中医里叫做经血倒流,如果脾统血的功能减弱,它就不“知周”了,也不“谏议”了,它会不管四方,这样,血可能就会到处流溢,不按照正常的路线走,从而出现经血倒流的现象。而且,脾在志为思,如果一个人过度思虑,也会伤害脾。
常见脾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脾病的浅证表现,首先是“舌本强”,即舌头不灵活。因为脾经在循行的路线上,是沿着咽喉上来的,然后“连舌本散舌下”,即最终散于舌下。假如舌头不灵活、僵硬,就可以考虑是不是由于脾经的问题造成的。其次,浅证会表现为“食则呕”,即一吃饭就往外吐,这个象也是脾经不运化的一个表现。再次,会表现为“胃脘痛”,“腹胀善噫”,即胃痛,肚子里老是有腹胀的感觉,并且不断地从那儿打嗝。如果有人得这样的病,如何能舒服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即假如腹胀、打嗝,上下都不通的时候,放个屁,人就会觉得很舒服。其实人有些很本能的快乐,比如说大小便、放气、出汗这些现象,都是人的一种很本能的表现,其实这些现象是身体在自保,是人体自身在解决问题。
脾病的另外一个象是“身体皆重”。因为脾主肌肉,人脸上有一个纯肉的象,就是嘴唇,嘴唇里面没有骨头,全是肉,所以脾气如果很充分,嘴唇就会很丰满、很圆润。如果嘴唇变薄或者嘴唇有一些病变,就说明脾生病了。如果人身体内部湿气特别重,也是脾虚的一个象。有的人特别胖,有可能就是湿气重,像这种问题如何解决?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然后,要多运动,因为脾主运化,若要运化四方,就需要不停地动,才能够帮助人把身体里的湿气全都运化出去。
脾病如果加重就会出现“舌本痛”,即舌根底下开始出现疼痛;会出现“体不能动摇”,身体特别重,动不了;或者吃不下、“心下急痛”等;有时会“溏泄”,即经常拉稀,或者大便非常黏滞。什么叫“黏滞”?就是冲厕所的时候冲不干净、冲不下去,就说明它的性质比较黏,这个也属于溏泄的象,属于脾的湿气太重造成的。“黄疸”也是脾气外溢的一个象。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能卧,一躺下就特别难受,如果勉强站起来,大腿和膝盖就会出现肿胀和厥逆之症。足太阴脾经是从大脚趾的隐白穴开始出现(见图6),隐白穴在大脚趾内侧,因此,如果大脚趾疼痛,实际上也是脾经有毛病。
手和脚都有经脉循行,脚尖和手指尖都有很多经脉通过。脾经通过大脚趾内侧——就是赤白肉际处,即足掌面与背面的交界处——沿着大腿内侧往上走。在中医里,凡是在大腿内侧的都是阴经,在大腿外侧的都是阳经,比如腿的上缘前面这部分相当于胃经,沿着裤线的是胆经,后边沿着大腿的正中线下去的是膀胱经,这些都是阳经,而脾经是阴经。中医里有一个方法是拍胆经,很多锻炼方法也会提倡敲打阳经。如果阳能够运化起来,也能够带动着阴经起来,对身体会非常好。因此,人们平常除了敲打胆经之外,还要经常按摩大腿内侧,如果要减肥,也可以沿着脾经去做一些调理,会非常有效。“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作强之官”到底是什么样的官?前几节讲过,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这几个“官”都好理解。那么这个“作强之官”到底是什么官?其实,这个作强之官,就是指大力士。
肾是心的护佑
大力士可以干什么?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够懂了。古代打仗时,会有战车,战车上一般站三个人,这个大力士有的时候就会居于中央驾车,古时强调“左边为尊”,所以君主或者将军一般都立于左侧,而“作强之官”,即这个大力士,就是保护君主或将军的。他的力量非常强。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力气或者“劲”都是从肾来的,也就是从腰来的。人有没有劲,其实全看腰有没有劲。如果肾已经虚了,人就会老哈着腰,这是肾气大伤的象。“作强之官”大力士就是来护佑心、护佑君主的,如果心有问题、心得病,有可能就是肾护佑心的功能出问题了。
大力士除了护佑君主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打仗的过程中,如果战车陷到沟里泥里,大力士一定要把它扛出来,所以大力士必须有劲。这实际上就已经说出了肾的功能,第一,要护佑心,第二,要有力气。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说过,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如果说人类的诗歌起源于劳动,那么第一首诗应该是“嗨哟嗨哟”派。为什么是“嗨哟嗨哟”派?因为人在劳动过程中需要用力气,比如抬重物时,大家都会保持节奏一致,喊号子“嗨哟嗨哟”,边喊边往前走,这样可以减轻辛苦。像南朝梁时医药家陶弘景的《六字诀》里曾经讲过,发“嗨”这个音,实际上对肾是有作用的。因为人们只要一动肾气,就会发“嗨”这个音。比如举重运动员,他会有一个爆发力气的时刻,他绝对不会发“啊”音,因为“啊”是心音,他爆发力气的时刻用的不是心,而是肾。而且一般来讲,“嗨”这个音别人是听不到的,他是自己暗中较劲,“嗨”的一下就把它发出来了。在现实生活当中,人的很多声音,都不是无缘无故发出来的,尤其是在事情很危急的情况下,人们发出的声音可以表现人体的某一个脏腑在启动。“伎巧出焉”,表面来看,“伎巧”就是说人很灵巧,什么都会做。当人肾精足的时候,心肾相交的能力强,人的心就会很灵,心气很足。有一个成语叫“心灵手巧”,其实心灵手巧这一件事代表了两个脏器,“心灵”是心的问题,“手巧”是肾的功能。
“伎巧”更深层的一个含义是什么?有一个注解《黄帝内经》的人叫王冰,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造化形容”,他认为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造化形容”。所谓“造化形容”,就是指肾可以造化万物,造化生命。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人要怀孕,就要动用肾精。对于男人的生殖系统来说,精子具有极强的活动能力,能够促使卵子发生变化;对于女人来说,受精卵着于子宫内,可以使一个“卵细胞”逐渐培养(造)变化(化)出具有特定形体(形)和容貌(容)的人来,所以称作“造化形容”。如此的“作强”和“伎巧”,真可谓“天地造化”!
有的时候,当一个女人怀孕的时候,她会想这个孩子一定要像我,一定要像妈妈,其实孩子的长相不是我们人所能够决定的,这个孩子会怎样,其实全看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怎样,这是天地造化的一个问题。精子和卵子某一瞬间的结合,最后会产生什么,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所以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会给父母带来一种惊喜。这是肾的另一个功能,即能够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中国人喜欢补肾,这是中国人很聪明的一个象。因为中国人明白人的生命力来源于身体内部,更深的身体内部就是肾精。肾属北方,有玄武之象。“肾主藏精”,就是说肾主要是有封藏的作用。在《黄帝内经·素问》的《六节藏象论》里,曾经提到过一句话,叫“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即肾是精所存在的地方。
大家不要把肾理解成肾脏或者“腰子”。在中医里谈到某一个脏器的时候,更多的是指这个脏器的功能,而不是那个实体。所谓功能的更好的一种表现,就是指经脉,一个脏器要通过经脉把这些功能显现出来。
肾是主藏的,不管任何东西,它都可以把它们很容易地进行封藏。但是用一句俗话来说,肾有点傻,因为不管有什么东西来了,它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先把它们藏住,所以在治疗上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阴寒性的药,它要入肾,肾会一下子把它们藏住,这些药里一般都有阴黏之性的成分,如果要想化掉这些黏滞之性的药,就需要多带出一份肾精,需要更多的元气来化它所藏的这个东西,所以这样对我们的身体就会有一些影响。
在上一本书(《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鹭江出版社,2007年11月版)中,我们讲过北京城门的问题。从风水学上看,北门是不可以开的,因为肾属北方,北方主收藏,要想藏得住,就不能开北门。但是北京城的北面有两个门——安定门和德胜门。这两个门在古时平常情况下是不能开启的,但在某种情况之下是可以开的,不过也不能同时开启,就是在军队出征打仗的时候,可以开启安定门,当军队得胜回朝时走德胜门。这是什么意思?这实际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即如果人要想有定力,是要靠肾精足,要想得胜还朝,也要靠肾精足。同时,这两个门一定是一出一入,因为肾主封藏,只有在动用兵力,动用人身体最关键的部位时,才可以把肾精调动出来用,平时,一定要把肾精藏好。治病也是一场战争,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用药如用兵论”,即用药就像用兵一样,敌人就像我们身体的寒邪,如果要打败这些寒邪,人一定要调动正气,但是在打退寒邪的过程中,人肯定也会有损伤,如同有战争必然有牺牲一样。所以有时治好病以后,人们会出现一个虚象,因为正气缺失了。因此肾精有一个原则,一定要有出有入,要及时回补,就像企业动用了老本以后,一定要记着及时回补,所以,中医强调补肾。
但是肾该怎么补?首先,大家要明白身体是一个最自足的组织结构,不是人想补就能够补进去的。人如果经脉不通畅,又乱吃补药,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亡羊补牢”,假如羊圈里有五只羊,由于栅栏坏掉了,跑掉两只羊,从一种很简单的思维来讲,就是再去买两只羊放在圈里,但是这不叫“补”,真正的“补”是要先把栅栏修好,修好之后羊就不会再缺失。对应人的身体来说,人一定要固摄住现存的一些东西,其实,中医里谈的“补”的问题,在很大意义上也就是固摄的问题。如果人只是不断地往身体里加东西补进去,而身体的“栅栏”没修好,肾精照样会缺失。所以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经脉要通畅,不然药是补不进去的。而且所有的补药都有一个特性,叫滋黏之性,很难化开。有的人脾湿本来就很重,脾胃很弱,如果他还总吃滋黏之物,像年糕之类的,那么他的脾湿就会更加严重。所以大家要从新的方面去想补的问题,首先经脉要通畅,如果经脉不通畅,营养没补进去,反而会造成人体的负担。肾病经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所谓肾经的毛病都有什么?
第一种,叫“饥不欲食”,即虽然人感觉很饿,但并不想吃东西,吃不下。因为人元气不足,没有力量去消化食物,所以,人饿了也不想吃,吃了以后反而要多调元气上来,更加损伤身体。
第二种,叫“面如漆柴”,即人脸上像漆柴一样。中国古代,家里一般有年纪很大的老人时,都会准备一口棺材,这个棺材每年都要上一遍漆,要不断地打磨,不断地上漆,最后,棺材就会油光锃亮,能照出人来。所谓“漆柴”,就是指人的脸像柴只被一层油漆刷过一样,没有光泽,发黑,因为肾属黑色,所以,如果人“面如漆柴”,就表明肾有毛病。
第三种,叫“咳唾则有血”,即人只要一咳嗽或者吐唾沫,咳出来的东西或者唾沫里边就有血,这是肾精不再收敛的象。因为肾精是主变的,而唾是肾液的外现,唾是肾精的精华,就像云雾一样,就像肾水气化以后的雾一样,所以唾是很宝贵的。但是如果唾里边含有血丝,那就代表肾主藏的功能已经很弱了。
第四种,叫“喝喝而喘”,实际上是指哮喘,特别是指肾精大虚的哮喘。这种哮喘会让人“坐而欲起”,即人坐下之后就觉得气被憋住了,总想站起来。
第五种,是一种精神症状,叫“目如有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指人会惊恐,总担心、害怕事情的发生,什么事都担心。比如下了楼以后,又跑上来开门,看看屋里怎么样,然后重新锁上,再下楼,再上楼……这都是肾虚的一种象,是一种抑郁的前兆。
第六种,如果肾病更加厉害,会出现口热舌干等现象,还会咽喉肿痛,气往上涌。因为肾不藏精了,所以气也不能收敛。而且肾不藏精还会使肝也生发不起来。还有心痛、黄疸,都同肾生病有关。
第七种,是“痿厥嗜卧”,即人特别爱躺着。为什么爱躺着?因为人的精不足,全身无力。有一些老人,白天总是躺着,就说明他的气和精不足。小孩子很少有喜欢躺的,他们只要会走路,好像永远在走,永远在跑着,而且是跳着跑。而人年龄大一些之后,肾气缺失,只喜欢慢慢走路。过了四十岁以后,人就喜欢坐着。六十岁之后,人就喜欢躺着了。这都是肾精缺失的象。
第八种,是“但欲寐”。即人会隔一会儿就会睡一小觉,但每一个小觉睡得不踏实,这都是老人的象。人老了以后,白天总会昏昏欲睡,这实际是肾精不足、阳气不足的象。为什么晚上反而不睡?其实,这也是肾精不足的象,因为肾精不足,人没什么可收敛的,所以晚上反而会精神,而年轻人往往头一挨着枕头就会睡着。
什么叫健康?什么叫亚健康?健康就是在生活当中没什么心事,躺下就能睡着。现在很多人躺下反而睡不着,这实际上就是亚健康。过去有一句话,叫“圣人无梦”,如果有人夜里一个梦接一个梦,甚至是今天做完的梦明天接着做,那就说明这个人真的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久而久之会疲惫不堪,慢慢地就会失眠。所以人能不能好好睡觉,是一个健康的大问题。
第九种,是“足下热而痛”,即脚底下很痛。这个是足下的病,因为脚底有一个涌泉穴(见图7),是肾经的发源地,所以脚下的痛也同肾经有关系。“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所谓“膻中者”,是指人体里边很特殊的一条经络——心包经,即心包和三焦,这是在五脏之外,中医里边加出来的一个脏器。膻中穴在两乳的正中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人体的气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膻中来表现。这里又涉及西医的一个概念,就是“胸腺”,胸腺是指膻中穴到肚脐之间的一条直线。在人出生之前,胸腺是一个很大的器官,等到人出生以后,它就迅速地萎缩。其实,这里边暗示着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小孩子之所以能用十个月来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和膻中、胸腺是有密切关系的。
所谓“喜乐”,在某种意义上是指经脉特别通畅,如果经脉特别通畅,小孩子的发育就会特别顺畅。我们也会发现,人在婴幼儿时期长得非常快,基本一天一个变化,而过了青春期以后,人的生长速度就明显减缓了。这些实际上都和膻中非常有关系。
“臣使之官”,是说膻中是代君发令的。中医认为人体有心,同时有心的外围,即心包,心是不受邪的,而心包就有代君受过的功能。所以这个“臣使之官”就相当于所谓的宦官,代君行令。为什么要用它代君行令?因为传统文化认为,君主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就像心的喜怒也是不形于色一样。那么“形于色”的这个功能,要由谁来承担?就是心包来承担的。
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阻挡邪气、宣发正气。比如北京有紫禁城,紫禁城里有皇宫,紫禁城就有阻挡邪气的作用,让外面的邪气进不来,同时又可以向外宣发正气。心包在人体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疏通气机。如果膻中闭塞,人们的气机就会很不顺畅。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膻中这个穴位非常容易堵塞。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要经常梳理、按摩膻中这个地方,其实不难,用大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现在有一种做法,就是拍打膻中,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拍打对膻中的影响有点太过了,只要往下捋就行了。人如果生气,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这样对自己的气机会很有帮助。
常见心包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心包经的病症经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它会表现为“手心热”。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一直走到中指。人的手心里有劳宫穴,劳宫穴也是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如果心包有热,就会体现在劳宫穴上,即手心热。如何解决?大家可以拍打心包经(见图8),先按摩位于腋下的的极泉穴,极泉穴是解郁大穴,属于心经穴位,然后沿着手臂前缘的正中线向外拍打。拍打心包经,对心包的一些气机非常有作用。#p#分页标题#e#
第二,有的人手心总出汗,这是心包不收敛的一个表现。因为心包经属于厥阴经,厥阴经就是主收敛的,如果不收敛,手心总出汗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第三,臂肘挛急。就是沿着这个肘臂,会出现“挛急”,即抽筋,或者是不舒畅、麻木。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总觉得自己手臂发沉、发麻。实际上手臂的发沉、发麻,尤其是以中线向下这一块发沉、发麻,就是人已经出现心脏病或心包病的一个前兆。这种人一是工作压力太大,二是过度焦虑,阻碍了气机,造成了气血不通、经脉不通畅,导致了麻、胀、沉的感觉。
第四,腋肿,即腋窝下会出现肿痛,这个也是心包的病。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觉得“胸胁盛满”,就是总觉得两个胸胁特别地胀。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心大动”,心会“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快,就像人特别紧张一样。
第五,是心脏病前兆的一个象,叫“面赤目黄”。就是脸会发红,如果红在眉心“如灯花状”,那就很不好。在道教医学里,眉心正中的地方叫印堂,如果这个地方发红,人“祸福在旦夕间”。如果印堂发黑,就更加不好,因为黑的颜色是肾水的颜色,水克了火,就会造成心脏更加重的病症。平常大家在照镜子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脸,有些病的前兆会反映在脸上。
第六,喜笑不休,即人一直收不住,总是呵呵乐的状态。“喜则神散”,中医讲究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过度,喜也分正邪,如果是正常的喜,那就没问题;如果人老是喜笑不休,尤其是老人突然出现喜笑不休的情况时,晚辈就应该多加小心,因为这是心神将散之象,老人的病情会加重。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五脏和六腑的区别在哪里?就人体而言,是五脏重要还是六腑重要?《黄帝内经》说“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五藏”现在也可以写为“五脏”。《黄帝内经》认为五脏是用来藏精神、血气、魂魄的,因为精神是五脏神,魂魄也是五脏神 ,血气也都是由五脏来收藏的。所以五脏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叫“藏而不泄”,即它们只负责藏精,不用太过度地去创造利润,只要收其租税就行。人们通过六腑的运化,使消化吸收的食物变现出的精华,全部由五脏来收藏。所以五脏相当于中央官员,它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收起精华、收起精粹,更好地统摄五脏六腑。
相比之下,六腑是干什么的?《黄帝内经》给六腑的定义是“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化水谷”指六腑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消化和吸收,可以让津液运行起来,进行分泌和吸收。吸收完成以后,由五脏来收藏。所以六腑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泄而不藏”,它只是往外输泄,并不收藏。六腑只是劳动者,需要创造价值,但是自己不能够享用,要全部上交。
所谓五脏“藏而不泄”,表明五脏为实;“六腑”的“腑”字原先是“府”,真正内涵是空的意思,即五脏为实,六腑为空。那么,对于人体来说,是“空”重要,还是实体的东西重要?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是实体重要。五脏心、肝、脾、肺、肾,难道不重要吗?它们当然非常重要。
但是,老子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让大家思考:一个房间里边哪个部分最有用?一间屋子里有门、有框、有屋顶、有墙壁等。大家说来说去都不正确,那么老子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他认为,房间里边的空间——这个“空”是最有用的。因为住房子,最终要用的就是这个“空”,而那些地基、窗户、门,它们是实体,就放在那儿,人真正要用的是它的空间。
所以从老子的思维方式来看,“空”要比那些“实”有用,“空”更重要。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六腑的功能比五脏更加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六腑的运化过程,五脏是什么精都收不上来的,也藏不了什么东西。也可以这样说:即使地位很高,有统摄下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基层的地方官员亲力亲为去做一些事情的话,中央官员是什么租税都收不到的。以上,就是五脏和六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首先,我们要讲一下胆。
可以“交通阴阳”的胆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前面说过,“六腑为阳”,六腑像丈夫一样,经常在外活动,而正是由于它们的活动,人体的整个气机才能转起来。那么胆相当于什么?胆相当于“中正之官”。所谓“中正之官”,在现实生活当中,就相当于法制系统,而且是代表正气的法制系统,比如包公这一类人物。它们非常中正,主要强调“中”和“正”两个字。如果这个正确的、正气的法制系统是存在的,那么人的决断力就能够生发出来。
胆主生发,夜里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是胆经生发的时候。胆是少阳之火,是一个很小的火。我们知道,十二生肖以鼠为首,而且是“子鼠”,那么,老鼠的象与子时的象有什么共同性?我一一为大家说明。阳气在胆经当令的时候,虽然很小,但是它可以起到一个很了不起的作用,因为它的生发力是最旺盛的,像老鼠的繁殖力是最强的一样,虽然很小,但是它可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胆也有这个功能,它虽然阳气很少,但是它可以交通“阴阳”。《黄帝内经》说“少阳主枢”,就是它能够将汇聚的精气通过“枢纽”的作用生发传导,而后由“心”输布四方。枢,就是枢纽,枢纽是指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比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而胆在人体中就有交通“阴阳”的功能。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即人体其他的脏腑,全都取决于胆经的生发。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现在开车的人比较多,如果我们用车来比喻人体的话,就会发现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要想让发动机、油箱等全都运转起来,一定要有一个动作,就是要拧车钥匙,当我们把车钥匙插到钥匙孔里以后,打开的瞬间,就相当于决断,就是说你一拧开,这个车马上就运转起来了,油箱、发动机也都全部开始工作。胆在人体中就是起“决断出焉”的作用,促使人体生机的发动。比如心就有一点像发动机,而油箱就有点像肾精,如果这个“决断”没动,阳气生发不起来,人体这部车是运转不起来的。
精气愈加充足,生发之机就会愈加强大。假如心这个“发动机”要想运转起来,一定要看肾精足不足。如果肾精不足,心脏就会持续出现早搏或者间歇,这些现象也用汽车来打比方:如果油箱没有油了,前边的发动机,要么就是加把劲儿,“突突”乱跳——“早搏”;要么就是“刚当刚当”跳几下然后“啪嗒”停了——“间歇”。而且,如果肾精不足,敛藏凝聚的功能就会减弱,生发之气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人也就容易轻浮而不稳重,不能对事物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断。比如当回答不出问题时,人就会心慌意乱,不能被敛藏的虚火就会上逆于头部,头皮就会发痒,人就会不自觉地去挠头搔痒,痒的部位就是胆经在头部所循行的路线。所以大家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应到人体里边,也会有助于自己对五脏六腑的解读。现在得胆囊病和胆结石的人越来越多了,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一,人的生机被压制。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状况不好,总是感觉郁闷或者压力太大,就会使得他的气机提不上来,这样他会感觉更压抑、更焦虑。人的生机被压制,少阳之气不能起来,就会影响到胆的生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去观察得胆结石的人,可能他表面上会很快乐,但是他骨子里肯定有许多让他自己非常苦恼的东西,而且那些东西他总是解不开,在心里形成了很大的心结。
第二,长期晚睡。比如有一些文字工作者,本来就很辛苦,自己又经常晚睡,从来不知道睡子时觉,基本是过了半夜一点才睡的,这种人会过分地耗散自己的少阳之火,逐渐使自己的胆经出问题,导致胆囊有毛病。所以我建议大家:即便工作很忙,不可能保证每天晚上都十一点之前睡觉,但最起码一个星期有两天,能够保证在十一点之前入睡,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会很有好处。否则,人长期熬夜,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如果人的睡眠状况不好,就会折寿。而且,从西医的角度讲,夜里十一点到一点是人体的寿命激素——褪黑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如果这个时期大家没有很好的睡眠,对人体以及自身寿命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改善睡眠、从方方面面去真正改变自己身体的一些问题,是很重要的。
第三,饮食不节。因为饮食和胆汁的分泌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一个人长期暴饮暴食,会增加胆或者胆经的负担,导致胆囊产生一些病变。
以上就是得胆囊病的三个原因,如果已经生病的人能够改变以上不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的病情会有所帮助。而且“舒肝利胆”的方法是不能治愈此类疾病的,一般只会清了虚火、补了寒邪、泄了真阳,抑制或掩盖了症状的发生而已。正确的做法是祛寒兴阳,恢复脏腑的生机,使水谷能够转化成精微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真阳之所。真阳精气充足则胆气强劲,“胆”的功能自然得到恢复。所以,治疗胆病,应该从“阴阳”方面着眼,不能就胆病而治疗胆病。假如“阴阳”的关系不能理顺,任何局部的疾病都不可能真正治愈。胆经经证的表现很明显:
第一,口苦。比如说每天早晨,有一些人会口苦,这是典型的胆经病。
第二,“善叹息”,即一个人总是长吁短叹。为什么会长吁短叹?因为少阳胆经被压抑了,气机起不来,人就希望通过叹一口气,让气机上来一点。
第三,会引发心脏的不舒服。《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的:“心胁痛不能转侧。”就是心的两边疼痛,而且心的左边特别容易疼痛,在床上翻身都很困难,这是胆经的毛病,也是因为人的生机起不来,造成了心的病变。因为木生火,胆为木,心为火,如果木不能生火了,火就起不来,就会造成心脏的病变。
第四,胆经病严重以后,在人脸上会有所显现,叫“面微有尘”,就是人脸上好像微微地蒙了一层尘土一样,灰暗,没有光泽。而且,胆经病在身体皮肤上也会有所表现,叫“体无膏泽”,人身上一点儿也不滋润。
第五,头痛,头的两边会痛。这是少阳的问题,因为胆经是从人的外眼角开始(见图9),一直沿着人的头部两侧,然后顺着人体的侧面走下来,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即小趾旁边倒数第二个脚趾)。所以人两侧的头痛,都是和胆经有关的。人们感冒,也是胆经被压抑受寒的一个象。
第六,“目外眦痛”,就是外眼角疼痛。肩膀的缺盆穴中间的凹陷处疼痛,也是胆经的疼痛。“腋下肿”也是胆经的病,因为胆经是沿着人体侧面往下走的。
第七,得疟疾。疟疾是最明显的胆经病,人得了疟疾,会忽冷忽热,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冷。为什么?因为胆主少阳,少阳与太阴接壤,属于阴阳交界之地,是阴阳的一个交通枢纽,如果邪气附于胆,出与阳明相争就会有热的表现,入与太阴相争就会有寒的表现,所以患者会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一般都是用小柴胡汤来治疗疟疾的。因为“小柴胡汤”专舒木气,木气得舒,枢机恢复运转,邪气自然因枢机转运而出。《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刺法论》是把脾胃分开介绍的: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东汉末年,有一本专门探求事物名称之源的佳作叫《释名》,里面说道:“脾,裨也,裨助胃气以化谷也。”
我们先要解释一下“胃”字的含义。
胃
“胃”字上部是田地的“田”,底下是“肉”。所谓“田”是什么东西?“田”指大片的土地,是土地的分区。田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撒下种子就可以发芽。我们人体会出现所谓的“三丹田”——比如下焦里有一个地方叫下丹田,中焦有一个中丹田,头部两眉之间为上丹田——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也像“田”一样具有再生的能力。
“胃”字从“田”,在田里撒下种子,相当于人们吃下食物,种子可以发芽,相当于胃可以收获很多东西。收获的是什么?胃里收获最多的是精气,是水谷化成的精和气。在谈到肺经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肺主一身之气”,这“一身之气”从哪儿来?就是从水谷精微来。中医为什么特别强调护佑后天脾胃?用老年人的话来说,就是“能吃是福”。一个人如果不能吃,吃下去人体消化吸收不了,就很不好了。中医强调,如果一个人胃脉已绝,他基本上就没救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家一方面不要暴饮暴食,另一方面要养成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对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水谷皆入于胃
什么叫“仓廪之官”?胃就像粮仓的管理员,它负责把天地万物收获的这些好东西进行分类。怎么分类?“五味出焉”,即按酸、辛、甘、苦、咸五味去分。因为人体的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喜酸,脾喜甘,心喜苦,肾喜咸……人吃下食物,化出水谷精微,然后由胃重新全身心地去输布。《黄帝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胃是什么?胃是五脏六腑的大海,这个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海,五脏六腑就无源了。“水谷皆入于胃”,“水谷”就是指人们吃喝的东西,“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脏六腑的精华全是从胃那里得到的。这是胃的一个重要作用。另外,“胃主血”。所谓的水谷精微到了人胃里以后,所提取出来的精华就是“血”。这个“血”指的是什么?血属于中焦受气,就是中焦脾胃先吃了东西,然后“取汁变化而赤”,那个汁就是精华,精华像气一样输布出去就叫做血。人体无处没有脉,无处没有血,所以人体处处都有胃的功能在那儿起作用。
在十二生肖当中,龙对应的是辰时,而辰时为胃经当令。龙的生机是最旺的,人的胃就像龙一样,只有吃下去的东西变现出精华,人才有生机。所以人们一年四季都是要吃饭的。大家要记住一句话——饭是精血的来源,补药不是精血的来源。大家不要以为吃点药就可以补血,一定要靠吃饭,要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才能变现出血,如果胃的功能正常,人就是吃窝窝头,胃也能把它的精华提取出来变现成血,这就是胃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水谷只要被消化就变成了血,血能够往外输布、往外散。血里边更加精微的东西,一旦被吸收就是液,胃主血、主燥、主运化消化,小肠主液、主寒、主敛藏吸收。如果身体整个运化出问题,其实就和胃主血的功能相关。人体如果出现血液上的毛病,也可以从胃经当中去寻求根源。血被吸收以后,最终被肾精藏起来了,所以肾精的来源也是胃。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护脾胃。
养护脾胃有一个原则:吃饭最好是七八分饱。早晨七点到九点是胃经当令,这个时候一定要吃饭,因为经脉气血是从子时一阳初生,到卯时的时候阳气就全升起来了。辰时,太阳也已经升起来了,天地出现一片阳的象,人体需要补充一些阴,而食物属于阴,这个时候吃早饭,就像“春雨贵如油”一样,能够补充人体能量。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得很丰盛才可以。而且吃早饭不容易发胖,因为上午是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吃饭最容易消化。另外,到九点以后就是脾经当令了,脾经能够通过运化把食物变成精血,然后输送到人的五脏去,所以早饭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午时以后,大家也要吃一点。到了下午,一派阴霾之气,所以中国古代人就讲“过午不食”,但是这个做法对现代生活是不太实用的,因为古人是先去劳作,回来以后吃点饭,下午四点多钟再吃点饭,但是他们晚上八九点钟就睡了,我们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步,因为现在人都睡得偏晚,所以晚饭是肯定要吃的。但是要想让夜里的睡眠好,晚饭就要少吃,既补充精血,又不会把脾胃过度地累着。总结一下,就是人上午吃东西好消化吸收,下午吃东西基本上不太好消化吸收,所以晚饭八成饱就是很合适的。胃经病一般都会表现成什么样子?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大段的描述。
第一,“洒洒振寒”,即人会无缘无故哆嗦一下。“振寒”就是哆嗦,这是胃火不旺的一个象。因为胃经属阳明燥火,要是没有火,水谷精微化不掉,没办法消化和吸收,人体就会出现“洒洒振寒”的象。
第二,“善伸数欠”,即人特别爱打哈欠。这说明人的胃很寒,是胃气虚、胃气不振的一个象。不过,打哈欠是一种自救,当人打哈欠的时候,胃是处在抻拉状态的,通过打哈欠可以让胃气稍微舒展一下,把胃寒散掉一些。用西方医学的说法,打哈欠可以增加吸氧量,其实,吸氧也是气的问题。中医认为,气从胃来,通过打哈欠这个动作可以让气能够旺一些。
第三,口歪。如果阳明胃火太胜,而血又不足,人体营养不够,嘴唇就特别容易上火,然后还会出现口歪。
第四,唇胗,就是嘴唇外翻上火。因为胃经环唇而走,所以胃部有病,有可能会出现唇胗。
第五,牙痛。不过同样是牙痛,大家也要有所区分。胃经的牙痛是上牙痛,因为胃经入上齿中,一般针刺,即扎一扎胃经的内庭穴就可以了。
第六,“颜黑”。当胃统摄血的功能降低时,血不能“上荣于面”,即心血带不上来,所以人的脸就会很黑。
第七,“鼽衄”,就是流鼻血。这说明脾胃不再统摄血了。胃气是以下降为顺的,而现在所谓的呃逆,都是属于胃气不降造成的。胃气往下降,对于女人来说,表现为月经,可是如果上逆就叫经血倒流,有可能从鼻子出来,这就是鼽衄之症。
第八,“喉痹”。胃经走咽喉(见图10),胃经起于迎香穴,往上一直走到山根,然后分两支,一支走脸,另一支沿着头角到额颅,沿着颈部一直往下走。总之,就是要经过咽喉部分。如果胃气不降,咽喉部分就会出现肿痛,得不到滋润,特别干。女人为什么会变老?女人到了三十五岁以后,阳明胃经会衰,整个脸就会显得苍老,皱纹都会生出来。
第九,水肿。人的肚子会特别大。脾主运化的功能,如果脾无法化湿气,就会形成水肿,因为脾主湿土,湿气化不掉,就像沼泽一样,水越来越多,形成水肿。水肿是阳明燥火和肾火不旺导致的。
第十,“膝膑肿痛”,就是膝关节出现肿痛。因为胃经是沿着伏兔穴一直往下走,中间经过膝盖,“下入膝膑中”。很多老人的膝盖疼痛的毛病,实际上和胃经不通有关。因为中医讲“不通则痛”,人老了以后,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吃的东西也少,气血就更加少,如果再不锻炼,经脉就会不通畅,整个膝盖就会出问题。
十一,“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就是如果胃火太盛的话,人们就特别容易饿。有的人刚吃完饭就会饿,这是阳明燥火太盛所造成的。
十二,精神症状方面。同样一个胃病,在精神症状里可能表现为两方面,一个是实证,狂躁,即癫狂症;一个是虚证,即忧郁症。
“甚则郁,上高而歌”,为什么登高而歌?因为人的运化和输布没有制约,他就狂了,开始张扬起来,总觉得自己特了不起,没事就坐着瞎想,脑子里想的与之交流的人物,全是领袖阶层,这是典型的狂证。实际上是阳明燥火和身体的输布功能出现了不能制约的现象。接着他会“弃衣而走”,开始出现裸奔、到处乱跑这种现象,说明这个人已经没法掌控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没事老返回家去,老有不放心的事,总怕自己抽的烟没有掐灭,一遍一遍地跑回去看,一遍遍地检查,这可能代表他负责任,但是,其实是因为他肾精和脾胃精气不足造成了他内心的惴惴不安。比如说他听到点响动,就很害怕,“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假如有人听到拍桌子声就恐惧,这是胃病。可是同样的,声音也可以用来治病,比如小孩子因为脾虚特别嗜睡,古时人们可能会用敲拨浪鼓的方法来让小孩醒过来。因为鼓音是振奋士气的,就像古代战争,打仗之前一定要敲鼓,可以振奋士气。虚证方面,人还会“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说明他非常地不自信,非常地悲观。“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中医认为,小肠的一个功能是主吸收,有点像税务局,总是吸收精华。另一个是主改变,“化”就是把一个东西彻底地改变。
“化”是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着的人,即把一个人彻头彻尾地改变。小肠接受容纳脾胃腐熟的水谷,并将之充分腐熟和吸收。按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将食物中能够消化的部分都化成人体能够吸收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元素——精,这就是“化物出焉”。精就是水谷变化以后的精微产物,是组成人体脏腑组织的最基本物质。小肠化的是精,也就是“液”,是人体气血的精华。从文字上解,“肠”字在古文里,都有畅通的含义,所以大肠和小肠都是通道。小肠这个通道主要管什么?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收了很多东西,但是它自己不能用,它必须把它的精华拿出来,上缴“国库”,然后由“肾”来做国库的管理员和支出官员。第一,蝴蝶斑。小肠经走颧骨这个地方,所以“斜络于颧”。如果女人长蝴蝶斑,就说明她的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了,体内开始堆积垃圾。所以像蝴蝶斑这种现象,并不是说通过外部美容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小肠、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来真正地解除。
第二,“嗌痛颔肿”、“不可以顾”。小肠经沿着脖子两侧走(见图11),所以像嗓子痛,像脖子两侧、两个腮帮子肿也是小肠病。我们听过“脸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话,得小肠病的人脖子两侧、腮帮子会特别大。如果小肠经出现病变,转头也会出现问题,“顾”就是回头的意思,“不可以顾”就是回头比较费劲。
第三,“腹若垂囊”,肚子特别大,都鼓出来了。胖人往往把腰带别在小腹部位,因为肚子太大,提不到腰那里。其实,这说明他的吸收功能出问题了。
第四,耳聋。因为小肠经走耳部这个线路,所以耳朵的病症也和小肠病变有关。
第五,如果小肠的吸收功能特别差的话,人就会出现眼睛黄、脸颊肿胀的样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水谷被消化变成了血,血里边更加精微的东西,一旦被吸收就成了液。液不一定在脾胃处被消化吸收得非常干净和彻底,所以有一部分要经过大肠和小肠的进一步吸收和分泌,分别出清和浊的东西,清者为液,由小肠吸收,浊者就为糟粕,由大肠传导出去,即把精华的液渗透出来,就是“津”出来。大肠就像管理调度道路运输的官员一样,能够传导糟粕也能传导水液,所以称之为“传道之官”。
大肠传道,其功能在于一个“津”字,“津”是动词,指分泌功能。《灵枢经·经脉第十》说:“手阳明大肠经脉,……是主津所生病者。”所谓“津”,在《灵枢经·决气篇第三十》是这样定义的:“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也就是说,由于三焦经脉通畅,人体才得以进行新陈代谢,就像皮肤具有敛藏功能的同时,皮肤上的毛孔又具有疏泄的功能一样。而新陈代谢主要是通过水作为介质来运送营养和垃圾,也就是用水液来进行代谢。如果阳明经气不足,就会使得新陈代谢失调。按现在西医的话来说,属于内分泌失调。“汗出溱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只能渗出而不能回流的意思。
简而言之,津就是指液体只渗出而不能倒流的意思,就像人体的汗液只会流出体外而不会渗回体内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济泌别汁”。所以,大肠具有主管人体内分泌的功能。比如:汗、涎、泪、尿、体液(组织液)等。
大肠火盛,“津”的功能过强,人会便秘;“津”的功能不足,人就会溏泄,也就是拉稀。现在市面上主要是靠使用番泻叶这些腹泻的方法,来解决便秘,但久而久之人会很虚弱,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还是要从大肠“主津所生病”的功能上去解决这两个问题。
常见大肠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大肠经证经常会表现在哪里?
第一,下齿痛。大肠经也走牙齿,胃经的牙齿疼痛是上齿痛,大肠经病变,会造成下齿疼痛。如果是下牙痛,就要取大肠经的经穴,扎合谷穴、颊车穴这些地方就很管用。
第二,脖子粗。大肠经也走颈部,所以脖子粗、肿胀也和大肠经有关。
第三,两臂痛。大肠经经过食指(见图12),并沿着手臂一直上来。如果两臂上缘痛或者食指不灵活,也说明大肠经出了问题。
三焦经在中医里号称“孤府”,它是一个很奇特的脏腑。所谓“三”者,取象“三才”,就是人的腹腔,将所有脏腑包罗不遗也。三焦与心包络互为表里,三焦为脏腑的外卫,心包络为君主(心)的外卫,就像北京城墙和紫禁城墙的作用和关系一样。它们都属阳,均称之为“相火”。如果能够明白心包络的功能,那么,三焦的功能也就好理解了。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是开决、疏通,“渎”为水沟,三焦的社会职能为疏通水道,保障水利万物并且无害于万物。中国自古就重视水道的通利,大禹就因治水而为圣王,因此,用“决渎之官”来比喻三焦,无非是强调三焦于身体的重要意义。
我对三焦的理解是这样的,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间都有一个联系的系挂,而三焦就是这个系挂。人体系挂是哪些东西?像膜、筋,还有脂肪或其他连缀物,这些都相当于三焦。三焦一定要保持通畅,这样人体才能健康。如果不通畅,人就会生病。一旦三焦都生病了,那人就很危险了。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我们看任何一个病,都不能孤立地去看,因为经脉都是相通的,“如环无端”,所以如果病变出现在这些系挂上,就是三焦不通畅,是三焦出问题了,相当于水道出问题了。在华佗的《中藏经》里,曾经提到过三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腑脏,它是总领 五脏六腑的。为什么总领五脏六腑?因为它是连缀五脏六腑的筋膜,而且还管营卫之气、经络等。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和内外,让内外不通畅的地方全部都通畅,并且“营左养右”,营养左边养护右面,而且还会“导上宣下,”这说明三焦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起着决定性作用。#p#分页标题#e#
《黄帝内经》把三焦归为少阳,所谓的少阳就是小火,“焦”字下面的四点水,实际上是火的意思,而上面的“隹”是指小鸟,既然烤小鸟一定要用小火,所以人体内部不可以火太大,火太大会折损寿命,叫做“壮火之气衰”。而“少火之气壮”,少火就能够使气一点点地生起来,这是三焦的一个作用。即人体内部一定要保持一个相对恒温的状态,温度不要太高。
三焦“主枢纽”,枢纽就是连接点,如果枢纽出问题了,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所以中医一再强调,要保持三焦的通畅。
常见三焦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第一,耳鸣。三焦经是走耳朵的,如果耳朵出现了“浑浑”的现象,都和三焦有关。“浑浑,耳聋声也”,所谓的“耳聋”指的是耳鸣,耳鸣又分实证和虚证。如果是很细微的蝉鸣就是虚证,如果像火车的“轰隆轰隆”就是实证。
耳朵里边有很多的经脉,像肾经、三焦经、小肠经等,所以耳部的病变不容忽视。人会耳鸣,一种是肾精亏虚,身体透支太多;一种是三焦不通;一种是营养气血上不来。一般人老了以后,出现耳鸣是很正常的,因为人老了之后,元气、肾精亏失得很厉害。如果中年人出现这种现象,就要有所注意了,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对自己的身体有进一步的认知,要注意养护身体,不然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第二,肿胀喉痹。咽喉要肿胀、痹住的话,都是三焦经的病变。
第三,汗出不止。如果三焦少阳转输的时候出了问题,人就会出现“汗出不止”这些现象,因为体内不通畅。
第四,目锐眦痛。三焦经也走外眼角,所以外眼角的疼痛,也和三焦经有关。
第五,无名指麻木。三焦经也走无名指这条线,如果三焦经不通畅,无名指会出现麻木或者不灵活的现象。“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指水聚之处,其“官”行太阳之职,主“气化”。三焦主水道,相当于主管江河的官员,膀胱为水府,是储藏水液的地方,是主管湖泊的官员。两者都需要先天真阳的气化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有人认为江河外溢,储存起来的一部分东西,就是湖泊。
膀胱和三焦不一样,它不管水道是否通畅,它只把精华全部收藏。在《黄帝内经》中,膀胱的阴阳特性是为“太阳”,“太阳”的固摄力是最强的,它主寒,寒的凝聚力量是最强的,所以膀胱能够把人体精华的液全部藏住,藏住以后,再通过太阳气化的作用,把液输布出去,即“气化则能出矣”。而“气化则能出矣”的“出”,一般指两方面:一为“生出”,一为“下出”。比如:能够从毛窍生出的是汗,口中分泌的是涎,肺所分泌的涕……而能够从下而出的“重浊之汁”就是尿,尿存于尿脬(suī pāo)内,尿脬内存的尿是人体多余的、承载人体垃圾的液体。假如人遗尿、“癃闭”(撒不出尿来)都与膀胱的气化有关。
所谓“津液藏焉”,是指膀胱所属的足太阳经脉的功能可以使“津、液”的物质和功能存于身体内(而不是存于膀胱这个器官内)并发挥其正常作用。而且,足少阴肾经主里,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真阳不足,膀胱经“存津储液”的功能就会虚弱,就不能发挥“津液”的作用,所以,肾虚的患者皮肤和口腔干燥,但稍微活动就爱出虚汗。如果足太阳膀胱经所存的“津液”功能可以得到真阳的气化作用,就可以正常地将小肠所吸收的营养液供应给所需的脏腑和组织,即能向外滋润皮毛却不会出虚汗。口腔、鼻腔、皮肤干燥其实都是真阳元气不足造成的。
“津”是动词,是在经脉通畅的前提下,体液从里向外渗出的意思。“津”是一个人体生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液”也是动词,是指由脾胃运化所获得的水谷精微经过汇聚而被收藏,再经过凝聚和生发功能的共同作用,而后根据人体的需要对脏腑进行补充和温煦,并使人体的卫外功能更加牢固。也就是说,液是一个不可更改顺序的生理过程。对于现代所谓的“血液黏稠、血脂高、血糖尿糖高、口渴、便秘”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虚火过旺而导致“津”的功能过度以及“液”的功能不足,使脏腑组织的液体过分排出,导致血液浓度过高,于是就出现了“血液黏稠、血脂高、血糖尿糖高、血压高、口渴、尿多、食多、便秘”等症状,由于人体需要水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于是就会出现口渴的症状,从而使人通过大量饮水来补充人体组织所缺少的液体。
常见膀胱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膀胱经证都有哪些表现?
第一,“冲头痛”。因为膀胱经是从睛明穴往上走(见图13),然后沿着后背一直到小脚趾的外端,把整个头部全部走了一遍。如果前额头痛,属于胃经,但是如果你整个后脑部位疼,就是膀胱经的疼痛了。
第二,“目似脱”。就是眼珠子恨不得要掉出来那种感觉。
第三,“项似拔”。即人整个后脖颈都是僵硬的。
第四,腰酸、背痛、腿抽筋。如果“液”不能濡润经脉的话,人的整个后背就会非常紧,总是觉得不舒展。如果进一步发展,整个腰脊就会特别疼痛,最后“腰似折”,腰就像要折了一样疼。为什么膀胱的病会和腰有关?因为膀胱经是沿着督脉的两侧一直下来,和肾是表里关系,所以肾经的病和膀胱经的病,它们经常会表现出一些相似的症状。如果继续往下发展,到了腿后侧的正中线,就会“如结”,小腿肚子就好像打成结了一样特别僵硬,还有一种被撕裂似的疼痛感觉。中国文化经常说“人老腿先老”,这个“腿先老”实际上就是膀胱经气虚的一个现象。大家可以通过泡脚来缓解这种症状,但是在泡脚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注意,最好能够泡到膝盖以下,把小腿肚子整个泡进去,并且要经常按摩。
有一些人特别喜欢把腿放到高处,实际上这也是人的自救功能,因为他的腿总是沉的,再加上膀胱经气虚,他整条腿的后半部分都是紧的,当他把腿翘上来以后,实际上相当于在抻拉膀胱经。《黄帝内经》认为膀胱是“主筋所生病者”,人体中无处不在的筋最需要“液”的滋养,“液”不足则筋必不能发挥柔韧有力的特性。所以我们现在一 般锻炼的时候,都经常会压腿,抻拉腿部的筋,如果用中医的理论来理解,就是通过抻拉膀胱经,让膀胱经气的作用更加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坐办公室的人员,没事就可以把两腿伸直,然后把前脚掌尽量地往回收,使劲蹬后脚跟,或者每天揉揉小腿肚子,经常地按摩小腿,对膀胱经的经气很有好处。
第五,痔疮。因为像肛门还有子宫这些地方,都有筋的功能,都有伸拉和弹性,而弹性一旦出问题了,实际上就是膀胱经气不足,然后津液不能濡润经脉,所以导致了痔疮。子宫也是有弹性的,所以要是出现子宫肌瘤的话,也是筋病,和膀胱经气虚有关。
第六,容易出现狂证、癫疾。所有的癫狂症在某种意义上都和人们的大脑有关,而膀胱经是走后脑的,所以膀胱经气虚,也会造成筋的问题和头部的一些病变。
第七,“小趾不用”。就是人的小脚趾不灵活、麻木,疼痛。大脚趾的疼痛和脾经有关,小脚趾的疼痛和膀胱经经气有关,中间脚趾的疼痛和胃经有关,而脚底痛和肾经有关。
《灵兰秘典论》将所有脏腑的主要功能都用世间的官职进行比喻,能够使学医的人在无形之中准确地领悟脏腑的功能,从而正确地进行诊断、分析和治疗。倘若只片面地学习和了解西医对脏腑功能的阐述,就无法对脏腑气机及其关系进行正确地判断,也就无法成为真正传统的中医了。而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描述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扁鹊西行途经虢国,发现虢国烟火缭绕,在进行大型的祭祀。于是扁鹊就带着弟子过去问国中出了什么事情。他问的是太子的老师,那时,这种人叫做中庶子。扁鹊问了这位中庶子三个问题,就已经判断出虢太子到底是死还是没死。从这些问话中,可以看出中医问诊的至高境界。
扁鹊的第一个问题是“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治”就是举行,扁鹊问中庶子太子到底是什么病,大家要举行去除邪恶的祭祀?中庶子就回答:“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即太子是因为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所以突然发作在外部,身体里出现了尸厥症,一下子昏倒就死去了。中庶子用了一些中医的名词,他说“精神不能止邪气”,即制止不住邪气,邪气在身体内部蓄积没有得到宣泄,因此“阳缓而阴急”而死,太子的真正病因是“阳缓而阴急”,因此就出现了突然昏倒、然后死亡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人昏倒了如果掐人中,这个人就可能清醒过来。那么人昏倒为什么要掐人中?人昏倒实际上很像《易经》卦象里的一个卦——,也叫阴阳离绝卦。意思是阴气下行在下面,阳气上行在上面跑走了,这样就属于阴阳离绝。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刺激人中这个穴位将阴、阳重新和合,通过压迫人中把气血重新调上来。这个昏倒的卦象叫做否卦,通过掐人中以后,给调整过来的就叫泰卦——,这就属于阴阳和合卦,因为阴气是下降的,阳气是上升的,这样阴阳和合的话,人体就能够清醒。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昏厥都可以用掐人中的方法来救治?不是的。可以掐人中的昏厥的原因是,人体阴阳都很盛大,只是阴阳出现离绝的现象。如果就像虢国太子一样是“阳缓而阴急”,即人的阴气特别炽盛,阳气很衰微,阳气克制不了阴气,导致一派阴霾之象而出现的昏厥,就不能通过掐人中来救治了。所以,扁鹊问清楚虢太子是“阳缓而阴急”后没有立即进行掐人中,而是接着问问题。
扁鹊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其死何如时”,即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死的。中庶子回答“鸡鸣至今”,“鸡鸣”指的是什么时间段?“鸡鸣之时”是丑时,丑时是夜里一点到三点,这个时间是肝经当令,阳气渐升,阴气逐渐衰退,是阴阳两气的交通时期,如果这个时期人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阳气当升不升、阴气当降不降的现象。虢太子就是属于阴气该降的时候没有降下来,所以阴气就克制了阳气,阳气升不起来,被压制住了,“阳缓而阴急”。这个是扁鹊问的第二句话,此时他已经确认了虢太子的主要病因,就是因为阴气阻碍了阳气的生发。其实,这也是我们先前所谈到的很多东西的一个总结,就是当你发现自己有任何病症的时候,一定要很认真地看一下时间,看一下这个时间人的气血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可以把这个作为判断疾病的一个考虑因素。
问完第二个问题,扁鹊就已经判断出虢太子没有真正死亡,只是阳气被闭塞住了,是一种假死。所以这个时候,扁鹊就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收乎”,“收乎”就是指人被放在棺材里没有。如果放在了棺材里,棺材盖一盖上,就彻底隔绝了阴阳之气,人就彻底没救了,如果没放到棺材里,扁鹊才可以继续医治。
中庶子回答说还没有放到棺材里,因为“其死未能半日”,指虢太子死亡的时间还很短。这里就牵扯到一个中国古代民俗的问题。人死亡的当天晚上是不会被放到棺材里的,还需要家人“守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人是害怕这个人没有真的死,也许说不定什么时候他的气就缓过来了。另外,中国的民俗里有“头七”、“二七”……的说法,一直到“七七”以后,这个人的灵魂才算是走失掉了。那么为什么风俗里边有“头七”、“二七”这种说法?有一本书叫《西藏度亡经》,里面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要对灵魂有所等待。它们认为,在“头七”、“二七”的时候,人的灵魂可能还没有走得很远。因为古时中国关于“死亡”的定义和西方社会不一样,西方社会是一个“die”就代表死亡,而中国“死亡”这个定义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死”,一个是“亡”。“死”是指肉体的死,而“亡”是指灵魂的走失。等到“五七”以后,灵魂基本上已经走得差不多了,“七七”以后就是彻底走远了。
在得知虢国太子还没有被放到棺材里,扁鹊就让中庶子去上报国君,说自己可以让虢太子起死回生。这表现了扁鹊非常自信的一点,他只通过三个问题就已经确认了虢太子是没有死的。这个问诊问得非常漂亮。虢太子的父王把扁鹊迎到城里,先说了一些感激之词,然后让扁鹊开始治疗。扁鹊的治疗也非常漂亮。他让自己的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古代最早的针是用石头做的,叫砭石,砭石一般出现在东方的海边,这种石头非常圆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治疗工具,可以用它来摁压或者是点刺。
扁鹊治疗虢太子的第一步,就是先用针刺,用石针来点刺他的穴位。扁鹊选了两个地方,是“三阳”、“五会”。三阳汇聚之所是百会穴,百会穴是从两个耳尖上去,一直到头部的交汇处。为什么取百会穴?因为虢太子是因为阳气升不起来才昏厥的,而百会穴是“诸阳之会”,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人一摁压百会穴,就能够让阳气提升起来。五会穴就是五腧穴,指的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井穴就是指尖处,中医把整个经脉比喻成一条河流,河流的发端就是这些井穴,这些地方是气血最薄的地方,但也是气血最旺盛的地方,如果人指尖麻木,就意味着阴阳的交通出了问题。井穴基本上都是特别小的,而且是气血刚刚生发之地。因为小,所以它特别容易堵塞。所以大家要经常活动手指,通过活动手指,可以把五腧穴充分地活动起来,这对我们人体非常有好处。
如果家人突发脑溢血的话,中医里有一个很有效的急救的方法,就是“十宣放血”,用三棱针刺破十指尖,然后把淤血挤出来。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些地方和头皮都属于末梢,如果出现脑溢血,通过点刺手的十井穴,就能够让气血得到疏解。如果指尖不出血,再挤也挤不出来怎么办?还可以选择指缝这些肉最少、气血特别薄的地方来点刺。
扁鹊的第一个办法是摁压百会穴,第二个办法是通过针刺井穴来疏血,放血以后太子很快得以苏醒。《史记》中写道“有闲,太子苏”,即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开始有气息了。
第二步,太子苏醒以后,扁鹊让学生子豹“为五分之熨”,煮“八减剂”(古方名,今已失传),分别热敷太子的两胁下,使温热药气深入体内五分。两胁下是由胆经所主,是少阳,少阳是枢纽,是阴阳气血交通的枢纽。用热敷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皮肤给药,能够引脏腑之气血外行。此时,太子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坐起来了。这是治疗肌肤腠理,肌肤腠理相当于一个很大的呼吸系统,而这个系统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比如现在也有用中药进行熏蒸的方法,吃完了中药,用中药渣来泡脚,对身体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最后第三步扁鹊才用汤药。对于昏倒的人来讲,一定要先急救,先让他醒过来,灌药是来不及的,因为煮药也来不及。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要先学会一些很便捷的救急方法,比如扁鹊先用针刺的方法,然后用热敷,同时煮中药,等太子坐起来以后,就开始给他服下热汤药,这样可以进一步调整他的阴阳气血。太子吃了二十天左右的中药就彻底恢复了。
扁鹊治虢太子,针法非常妙,取穴非常精到,热敷法好,用药绝,这是扁鹊最终被称为“医家之圣手”的原因。所以张仲景在写《伤寒论》序时,第一句话就是“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就是每当张仲景看到秦越人扁鹊入虢救治虢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以及望齐侯之色的故事,都会感慨扁鹊的才华太出众了。
扁鹊望齐侯之色的故事,将会涉及中医看病的几个大问题。比如说望诊的问题,还有治疗手段的问题。
扁鹊过齐,齐桓公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齐桓公曰:寡人无疾。扁鹊出,齐桓公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齐桓公曰:寡人无疾。扁鹊出,齐桓公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齐桓公不应。扁鹊出,齐桓公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齐桓公而退走。齐桓公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齐桓公体痛,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齐桓公遂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所谓腠理就是肌肤腠理,即人体的表层,如果此时不治,病会进一步深入。齐桓公很不高兴,说自己没病。因为很多人都会很讨厌他人说自己有病,而且齐桓公认为扁鹊贪图钱财,想把自己这个没病的人治好了来赚钱。过了五天,扁鹊说“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疾病已经到血脉了,如果再不治,会进一步恶化,但齐桓公仍然认为自己无病。过了五天,扁鹊复见,说“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此时,齐桓公的病已经从经脉走到中焦肠胃,可是齐桓公连理都不理扁鹊了。五天以后,扁鹊又来见齐桓公,这一次他“望见齐桓公而退走”,“退走”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的朝廷礼仪里,臣民不可以用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