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汗毛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汗毛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道家和中医全面看待事物,既看到有也看到无,既看到实也看到虚。比如两座大山是实,是有,而两座山之间的谷,就是虚,就是无。离开了实体,虚空不存在;光看到实体,不研究虚空,则无法全面反映客观实际。所以理解腠理和理解中医的经络是一样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朝鲜生物学家金凤汉博士发表了《经络系统的研究》,宣称发现了经络实体,即所谓的"凤汉实体"。事实证明这种浅薄的妄图变虚为实的妄想不过是一场骗局,结果以当事人自杀谢罪收场。
腠理作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意思是说清轻无形的能量通行在腠理之间,沉淀有形的物质储存在五脏之中。
《灵枢·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灵枢·天年》:"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医宗金鉴》注解为:"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藏府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佛家说人体是个臭皮囊,可是活人是个充气的皮囊。充斥在体表甚至散发到体外的气,中医叫做"卫气",是保卫、护持的意思。卫气的来源一是人体元精所化,通过三焦散布到腠理,二是水谷经过消化,加上呼吸的清气,通过肺的宣发,散布在体表。
这种气,普通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比如我们常说的喜气洋洋、杀气腾腾、死气沉沉、英气逼人、满脸晦气等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有的人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缘故。猎狗能够追踪罪犯,是因为它能闻到这种气味。乌鸦能闻到将死人的气,所以会在病人家附近盘旋,故被认为不祥。中医针灸经络的三百六十一穴位,都依其气象而命名,突起的叫做腧、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穴、井、沟、谷、谿,回流的叫做渊,平静的叫做池,波澜壮阔的叫做泽、海,生动活泼的叫做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史记》记载,扁鹊在随长桑君学习中医以后,练就了"视见垣一方人",也就是可以看见墙那边人的功夫,才出师给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中医讲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指这种望气的能力。否则人们就不会理解扁鹊为什么站了一会儿看了几眼,就能诊断出齐桓公的疾病。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做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大多数女性关注的皱纹的问题,其实就是元气或者说卫气不足,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腠理疏松所致。与其去做手术拉皮,打肉毒素杀死神经,搞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具鬼脸,不如温部丹田,涵养元气,疏通三焦,充盈皮肤。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五癃津液别》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皮部论篇》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于夭折。"
就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就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作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skin。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肤"与"皮"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又是什么?搞清区别对中医临床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黄帝问:"人不停地发抖、打寒战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是因为外来的寒气侵袭停留在皮肤之间,人的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治疗应当补各个阳经。"我之所以把它翻译成皮肤之间,而不是皮肤表面,原因在于寒气侵袭皮的时候,人只会恶寒,对风冷特别敏感,加衣被、关门窗仍不足以抵御,而进一步深入到了皮肤之间以后,就会出现寒战、打摆子。#p#分页标题#e#
《灵枢·水胀》载: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黄帝问:"肤胀会出现什么症候?"岐伯说:"肤胀是因为寒气停留在皮与肤之间,就像充气皮球一样,身体肿胀,皮显得很厚,按肚子就凹个坑,半天起不来,肚皮颜色没有异常,这就是它的症候。"这里明确提出了皮与肤存在"之间",可见皮与肤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著名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写做"膚",是象形、会意字。说白了就是皮下覆盖的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
"皮"与"肤"只是近义词。例如人们常说的"肤浅"、"切肤之痛"、"体无完肤",在这里"肤"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肤之亲",就是说比表皮的接触更深的关系。不能因为"皮"、"肤"经常连用,就说"肤"就是"皮"的意思。《诗经》有句话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植物初生的叶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长。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润泽,吹弹得破。后世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宫,温泉水滑洗凝脂。"之所以说"肤如凝脂"而不说"皮如凝脂",原因在于两者位置深浅不同。如果皮下无肤的话,那就是美人迟暮,变成鸡皮鹤发,皱纹丛生了。
《易经》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就是说屁股没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肤"理解成同义词的话,这句话就不好解释了,屁股上怎么会没有皮呢?现代人用"丰乳肥臀"概括性感体态,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肤、脂、肉充盈的身体。
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被饿瘦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会饿没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头。
《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意思是说,睡觉的时候出来,外感风寒邪气以后,血液循环不畅,凝滞在皮下也就是肤的部位,就会出现麻痹的症状,凝滞在血管里面就成了淤血,凝滞于下肢就会出现双脚冰凉。这三种情况都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缺血,导致了麻木不仁和体温下降。这里的肤也是在皮下,皮下出血导致瘀癍黑青,甚至局部麻痹。
《灵枢·经水》:"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小,可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层,谈不上厚薄。肤就不同了,营养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积多,肤就厚,反之就薄,甚至会没有肤的存在。我的一个患者绝过食。是真的绝食,不吃饭,光喝水的那种。后来虚脱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动过缓,腹寒腹痛,即便是在夏天也裹着五○五元气袋,不然就腹泻。他的皮很松,皮下没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来。我经常拿他做例子让学生看,这就是典型的有皮无肤。
《灵枢·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意思是说,对于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气血充盈,肤坚脂肪充盈,同时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针时间长一些,反之只能浅刺,或者只用皮针。
《伤寒论》中有个方子叫做猪肤汤,如果仅仅根据字面理解,找块猪皮就得了,其实应该是带脂肪的猪皮。猪油也叫大油,滋阴的效果非常好。体会不了凝脂的意思的人,可以炼点儿猪油,待凝固以后看看,体会一下那种白皙、细腻、光泽的情状。
按照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表皮的问题应该从肺气、卫气着手解决,一般不涉及营血。而肤的问题直接隶属于三焦、心包,前面我在介绍膏肓、脂肪的时候已经论述了其相互关系。肤与在三焦中运行的体液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人没有肤,但是有的人却浑身长满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虽然无痛苦,但是很硌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这种肤病,用皂刺、橘络、丝瓜络、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见的脂溢性脱发、青春痘,也是肤的问题,油脂代谢的问题,源于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湿,非关肺事。少女皮肤嫩滑水灵,吹弹得破;中年妇女面焦发堕,皱纹丛生,也是肤的问题,涉及三焦和元气。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医美容才会有理论基础,治疗才更有效果。
现代人皮、肤不分,满大街都在宣传护肤、换肤、嫩肤,其实他们都是在说皮的事情,肤的问题只能靠内部解决。"肌"和"肉"是近义词,不是同义词。《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这么一段话:"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道家的哲学不仅注重物质本身,更关心物质的运动状态。因为本质相同的物质,会因为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构。所以古人造出不同的字来描述处在不同状态下的同一物质。
同样是人,活体叫身,死了就叫尸。同样是花,初生曰蕾,未绽曰苞,盛开曰华,凋落曰谢。同样都是由碳元素构成,金刚石和石墨就有本质的区别。同样是水,遇寒凝固的叫冰,遇热液化流动的叫水,过热蒸腾的叫汽。虽然同为一江水,但是在三峡不同的位段,缓急不同,因此蕴涵的能量"气"就不同,沏出的茶也不同,所以就有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普通人饮水只关心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微量元素、酸碱度,古人则关心水中蕴涵的能量,是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抑或波澜不起的井水,还是奔腾踊跃的泉水,或是连绵不绝的长流水,其内在性质不尽相同,所以在煎煮中药时用水就特别讲究。比如甘澜水,也称为劳水、扬泛水、甘烂水,是用勺或瓢等物将盛器中的水扬起千万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时才成。古人认为水本来的性质是阴寒重浊,扬过之后,水的性质就会有所变化,变得阳动甘清轻,因此用这样的水煎药就有着特殊的效果。《金匮要略》指出,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灵枢·邪客》说,半夏秫米汤治疗阳盛于外、阴虚于内、阳不入阴的目不瞑症,用甘澜水煎药,则是取其引阳入阴之功效。
"肉"的内涵要广泛一些,不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也泛指蔬菜、瓜果、初生树木的皮下肥厚的纤维组织。《齐民要术·种竹》:"取笋肉五六寸者。"常用的中药龙眼肉、山萸肉就是取其皮壳里、果核外的果肉。另外古代祭祀用的玉璧,形状像一个中间有圆孔的圆盘,两个同心圆中间的玉体也被称为肉,大概和古人认为神以玉为食有关。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汉书·魏相丙吉传》:"介之推割肌以存君。"讲的就是春秋时期介子推跟着晋公子重耳逃难,在没饭吃的时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给重耳吃。
后世"肌"、"肉"混用,都可用于人。"肉"的使用范围仍然广泛,几乎泛指人的所有软组织。"肉"也就是"月",成为了一个偏旁部首,所有涉及到人体组织的字,都要使用它。
除此以外,"肉"还作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形容质地柔软、性情柔顺、行为懦弱,比如"肉瓤儿的西瓜"。有人开车反应慢、动作迟缓,常常被称为"肉"、"真肉"、"肉得慌"、"做事真肉"。做事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的人,也被称为"肉脾气"、"肉蛋"、"肉头"。也就是说"肉"是"刚硬"的反义词。
明白了"肉"的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肌"和"肉"的区别了。简单地说,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肌肉也是如此。很多人由于长期、过度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柔软的肉先是成为绷紧的肌,久而僵硬,进而出现纤维化、条索状,严重的还会压迫神经、牵引关节。这些人即便是在身体休息、睡眠的时候,肌肉也是僵硬紧绷的,难以放松,影响心理、情绪、精神,出现紧张、焦虑、失眠。国外风行的所谓健美运动,不论男女,通过特殊饮食和锻炼,甚至服用药物,练出一身疙瘩肉来,有形有棱,似乎很好看,其实是促进肌肉纤维化,加速死亡、衰老的不健康的运动。
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的人,使胃平滑肌抽搐、痉挛,出现难以愈合的黏膜溃疡、萎缩,甚至生长息肉、癌瘤。在球场上奔跑过度的人出现的抽筋,也就是肌肉挛缩。服用春药壮阳,导致阴茎长久充血,阳强不倒。这些都使本来柔软、温暖、生动活泼的肌肉,变成生冷坚硬的皮囊。这就是有肌无肉,是肌肉不一的一种表现,古人称为肌痹或者死肌。
寒性凝滞,受寒以后的肌肉,会出现紧张、僵硬、疼痛,《伤寒论》专设了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干姜甘草汤等"解肌"的方剂来治疗。对于肌痹、死肌,一般采取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方法治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很多"去死肌"的药物,比如白术、乌梅、蛇,等等。针刺、艾灸、按摩的效果比内服中药效果更快一些,静坐站桩也是辅助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
与此相反,那些过于安逸、缺乏锻炼运动的人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无力甚至萎缩,尤其在一些瘫痪的病人身上比较常见,古人称之为肉痿,也就是有肉无肌,弛而不张。阴茎不能勃起,或者举而不坚,坚而不久,被称为阳痿。这就是有肉无肌,是肌肉不一的另外一种表现。
服用补益气血、升举阳气的中药,加强消化和吸收功能,是治疗萎废的主要手段。配合现代医学的康复锻炼也是有效的方法。中医的导气引气的方法,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形意拳等,都有助于恢复元气,通调气血。
肌肉在放松的时候,经络通畅,气、意、神容易沟通,反应迅速,力由足起,气由脊发,指尖发梢,缠绵持久,旋转穿透,劲道极强,进可攻敌,驱疾治病,退可守身,化气避邪。而在肌肉紧张的时候,气血郁闭,容易激发短暂暴力,伤人也伤自己,更谈不上用巧。
返回到我们开始说的肌肉若一,其实就是肌肉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历代注家在解释肌肉若一的时候,大多在耍滑头,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说肌、肉有什么不同。王冰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话解释说:"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其中"绰"就是舒缓的意思,"约"就是收紧约束的意思,"处子"是少女。老子说过:"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得道的真人,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都能保持肌肉的放松与紧张的和谐统一,收放自如,故称肌肉若一。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引用在此,全当"肌肉"的一个注脚。"病入膏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大意是说人快死了,无可救药了。可是具体地说,膏肓是什么,在哪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说的是晋景公姬孺,信佞臣,听谗言,无辜杀害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赵氏孤儿》悲剧的原型。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着一头及地的长发,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义。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就向景公掐扑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厉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甚感恐怖,呼叫而醒。醒后,晋景公即召见桑田巫,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那怎么办才好?"巫人说:"恐怕您吃不到新麦,活不过今年夏天了。"
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医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梦见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医缓是高明的大夫,他来治病,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医缓来到晋国,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又不能到达,不可治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我梦境相符,真是神医!"于是厚礼送医缓回秦国。
到了六月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农户献麦,并吩咐煮好麦粥。景公忽然想起桑田巫的话,立刻召他入宫,指着麦粥对他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是什么?"并喝令左右将巫人推出斩首。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入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溺于粪池中而死。
膏肓就是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膀胱经的第四十三个穴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和心包的背俞穴厥阴俞紧邻。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所以病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火攻、针刺、服药都达不到,也就是无可救药了。
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的时候说:"(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其实膏肓和骨髓是一回事。
《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骨髓、脑髓就是渗入骨内、颅内的膏。膏源于饮食,依赖三焦元气所化,成液入骨髓。没有渗入骨内固体的分成两种,包裹、覆盖脏器的白色的叫做膏,皮下黄色的叫做肓。我们吃螃蟹的时候习惯于把公螃蟹体内白色的精脂叫做蟹膏,把母螃蟹的卵黄叫做蟹黄,是一样的道理。
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固体的膏肓蓄积能量,能保温从而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气化的膏肓,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俞穴、三焦的背俞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膏肓与元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销铄得快,甚至会出现骨髓枯槁的情况。
具体分析,肓算是半成品,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如何把肓转化成膏,进而营养骨髓,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膏的原穴是鸠尾,也就是调节膏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位于胸骨柄剑突下,无剑突的人在胸骨下一寸。"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此穴解剖位置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临床上有针刺不慎刺伤肝叶的报道,但是高手一样可以用针,一般用凉水泼面,使患者惊惧以后肝叶上提,医生乘势进针,这样既能驱除邪气,又不伤脏器。
肓的原穴是气海,也就是调节肓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在脐下一寸半。肓之上也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和神阙。《素问·腹中论篇》:"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之病。"针刺气海也需要谨慎,免得伤及膀胱、大肠而导致排便异常。
现代人以瘦为美,不惜节食、抽脂,其实这是残害自身、引邪入膏肓的典型行为。人之所以要长脂肪,一则为了贮存能量,二则为了保温取暖。当人的脏器寒冷的时候,不由得会吸收、合成脂肪,形成膏肓来包裹、覆盖脏器。可是当人一意孤行,拒绝摄入或武断吸出脂肪的时候,就是暴露心脏和其他重要脏器于外,招灾惹祸。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令人作呕的吸脂手术,看见黄色的油脂滚滚而出的时候,不禁为这些人感到惋惜。貌似轻巧的剥离,带来的会是更深的伤害。果不其然,现代西方医学家发现,做过吸脂手术的人,多数会反弹,少数没有反弹的,大多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甚至以自杀结束生命。
还有丰胸隆乳的人们,不惜在胸膛填埋异物。其实女性在二十一岁智齿生长,身体发育到达极限之前,通过艾灸气海,通调冲脉,增加营养,改变穿高跟鞋的习惯,改挺胸为含胸的姿势,都能促进乳房的发育。过了这个年龄,就别再折腾身体,通过改善气质,提高修养,培育神韵,一样可以妩媚动人,何必伤身劳神呢?之前介绍过了"膏肓",这回接着说说"脂肪"。现代的中医学对此视而不见,几乎不谈了,古人对此则有精确、细致的论述。
"脂",和"油"、"膏"、"肓"含义一样。只不过长在飞禽身上的,或者长在有犄角动物身上的,古人称做"脂";长在没犄角动物身上的叫做"膏"。《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脂。"比如牛羊的油一般叫"脂",猪油古人称为"豚膏"。《周礼·考工记·梓人》:"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其中脂者代表祭祀用的牛羊,膏者代指猪。比如《素问·五藏生成篇》:"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人身上的油,液体、半固体的叫做"膏"或者"肓",坚硬的固体被称做"脂肪"。《礼记·内则》:"脂膏以膏之。"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我们常说的"搜刮民脂民膏",说的也就是油水。
"肪"指的是肥厚的脂,一般长在腰部。《文选》李善注引《通俗文》:"脂在腰曰肪。"
曹丕《与钟大理书》:"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其实肪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板油,成块的硬脂。
脂肪的功能在于储存能量,保持体温,固定、包裹脏器,特别是五脏。脏器下垂的病人,如果是六腑或奇恒之腑,比如胃、子宫,单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就能升提纠正;如果是肾脏下垂,那就需要纠正脂肪代谢的问题。
现代人时尚以瘦为美,谈脂肪而色变。很多人盲目从众减肥,是内心自卑怯懦的表现。有的女病人减肥减到骨瘦如柴,上下班坐公共汽车都得带个棉垫子,不然的话,直接坐在塑料座椅上就会肚子痛。没有脂肪的保护,寒气直中脏腑,这些人病得更重,死得更快。对于女性而言,如果饮食不当,长脂肪过多的话,会影响生殖功能,不产卵不排卵,甚至闭经。俗话说"母鸡肥了不下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女性减肥和调理月经是同时进行的。
还有一些肥胖的人,有的长了一身的囊膪,有的长了脂肪肝,有的抽一管血能有半管油。这些人无论如何忌口,就是喝冷水也长肉。其实这是注水肉,水肿罢了。这些人的三焦的气化功能衰弱,无法化脂肪为能量。我一般建议他们除了稍微节制饮食以外,还要早早睡觉,争取在晚上九点入睡,这正是三焦工作的时间,让后天意识休息,好让身体集中能量化解脂肪。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意思是说在中原的西面,也就是宁夏、甘肃、新疆一带,出产金属玉石,是天地收引的地方。当地居民依山陵挖窑洞居住,气候多风沙,水质偏硬,土地多盐碱。人们不穿丝绸衣服而裹着毛毡,吃得好,皮下脂肪厚,耐风寒,不容易感染外邪。但是往往肠胃出问题,一般给予口服药治疗。
《素问·逆调论篇》:"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黄帝问岐伯说:"有的人身体冰凉,热水、火烤、穿上厚衣服也暖和不过来,但是这些人也不怕冷,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些人平素肾气太热,耗伤了阴液,熬干了脂肪。最后肾气不足,骨髓也减少了,外来寒气浸入骨髓。"这里的肾脂,就是包裹肾脏的脂肪,也是能够滋养生成骨髓的膏肓。
关于人的体形,《灵枢·卫气失常》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之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大意是说肌肉坚强,皮肤紧绷的叫做肥人;肌肉萎软,皮肤松弛的叫做膏人;皮肉分不开的叫做肉人。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理是皮肤腠理,缝隙,无论皮下脂肪多寡,反正腠理疏松的人容易着凉,腠理致密的人容易发热。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肥人",其实就是"脂人",指的就是体形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皮肤紧绷有弹性,肌肉、皮下脂肪坚硬的人。"膏人"就是皮肤松弛,肌肉松软,甚至按之有凹陷,长着啤酒肚,脸蛋儿嘟噜下垂的胖子。肉人是体形大,但是上下匀称,皮肤不紧绷也不松弛,也就是皮肉不分离。
一般说来,膏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胖子,他们多气少血,这些人容易生热,耐寒不耐热。但是这些人阴血化生不足,往往容易脱发、失眠。特别是冲任阴血不足的时候,胖女人甚至出现闭经,男人有的也会出现髭须稀疏。一般来讲,我们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生阴血,不仅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而且也为现代的肥胖病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肉人",体形硕大匀称,毛发浓密,在美国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这种人来寻求减肥,其实是在减重、减肉。控制饮食,调理脾的功能,采用放血疗法,对于这些人是有效的。
"脂人"一般说来就是小精豆子形的人,拿破仑、邓小平似的人物,怎么吃也不胖,也不长个,但是血清气滑,有着勃勃生机。
国内外现在视油脂如恶魔,各种食品都标明自己不含脂肪。人体又不是试管,你灌进去什么就有什么。你不喂脂肪,他一样会合成脂肪。与摄入相比,提高人体脏腑的功能才是主要的。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作为农耕民族,一旦没有了粮食,就会陷入深重的灾难。《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意思是说齐国曾经出现大面积的五谷不熟,颗粒无收的情况,导致无数的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导致饥的原因,有夏天不热,连绵阴雨,阳光照射不足,五谷无法成熟,当然过于干旱,庄稼一样无法灌浆结籽。还有就是战乱动荡,延迟播种,耽误农时。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不一而足。
"饥"的同义词有"荒"。"荒"是田里长草,"撂荒"就是放弃耕种,以至于耕田里面长满野草。"破天荒"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无人考取功名,如同撂荒一般,突然有人考中,就像荒草里面长出一棵庄稼。"饥"、"荒"两个字经常连用。农夫辛苦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农田里长满了荒草。有道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五谷不熟的话,人们只好去吃荒草、野菜。
"饥"的同义词还有"馑"。"馑"比"饥"更严重,别说五谷不熟,连野菜、树皮都没有。"饥"的反义词是"丰"、"稔"、"穰",都是谷熟、足收的意思。
另外一个"飢"是吃食不足、不够的意思。《诗·陈风·衡门》注:"饥者,不足于食也。"《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说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吃东西,衣着单薄感觉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说的是人的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胃肠空虚了。#p#分页标题#e#
"饥"的同义词有"馁",也就是气力不足的意思。"饥"的反义词是"饱满"。《灵枢·百病始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意思是说,足阳明胃如果有食积的话,病人吃饱了的时候就会胃痛,而胃排空了就舒服。
"饥"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是摄入食物的质、量不足。比如人肚子空了,光喝水灌个水饱,吃瓜果撑得肚儿圆都没用,一泡尿就没了。光吃碳水化合物或纤维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饥的。只有摄入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时间才相对会延长,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提供的能量才会充足。所以我老家山西大同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当然最耐饥的就是肉类,还能解饿除馋。
导致饥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消化功能过强。饮食属于阴,胃肠消解功能属阳。饥的状态就是胃肠阴不足,阳相对有余。六腑以通为用,胃肠蠕动、虚实更迭、饥饱交替是常态。病态的情况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解排空能力过亢,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已食如饥者,胃疸。"说的就是胃的消化能力特别强的人,刚吃完饭肚子又空了。这些症状类似于今天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躁狂症。
"饑"与"飢"这两个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后来通用,现在又简化成了"饥"字。
"饿"字从我,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吃东西的欲望,后来也被引申为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性欲。主观感觉属心,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火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饥"、"饿"只能算是近义词,简单地分析二者,它们存在着程度的差别,存在着对身心的不同的影响。饥伤身,饿伤心,饿比饥要严重一些。比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虽然吃不饱,但是不至于饿着。《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严格地讲,"饥"、"饿"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饥描述的是客观存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里没有粮食,而饿描述的是主观感觉。饥者未必饿,饿者未必饥。"干渴"同"饥饿"类似。"干",描述客观状态,人体内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观愿望,是想喝水的感觉。
简化字"干渴"的"干"源于繁体字"乾"(gQn),和易经八卦的"乾"(qiWn)同字异音。乾卦是纯阳无阴卦。"乾"是日照过长,干旱无雨,巫师祝咒乞雨的意思,引申为缺水、枯竭,与湿润相对。同义词有"燥","燥"是过度缺水,生火冒烟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泽的水干了;"枯",形容植物脱水。
"干"字古文之中也有,象形兵器,是护身的盾牌,现在成语之中还有"大动干戈"。"干"也指河畔、岸边。《诗经》中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可能与水湿相对。古代也有人偷懒,把"乾"简写成"干",比如"干杯"、"干贝"、"葡萄干"、"外强中干",等等。
人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为干。津液为阴,干为阴虚,也就是津液不足。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说,我们喝进体内的水,如果不经过六腑消化,不会直接变成我们的津液;不经过五脏的吸收、封藏,津液不会留在我们体内。水饮为至阴,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饮的首推属性太阳,最热的是小肠和膀胱;五脏之中能存津液者首推属性太阴的肺脾。肾主闭藏,主要是指藏精。
很多人盲目相信所谓的科学,以为喝水就能变成体液,以为打吊瓶灌水就是补液。人不是试管,怎么会加什么就有什么。低于体温的水,特别是冰水,首先要经过口腔、食道、胃的加温,这就要消耗体内阳气。对于胃气虚寒的人来讲,根本接受不了,不是水入即吐,就是胃中绞痛,最终腹泻了事。对于胃气实寒的人来讲,已经麻木不仁,喝什么都无所谓,但是预后不良。普通人喝多了,会导致胃肠平滑肌弛缓,积液存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水在小肠中,被赤肠热气化解,分清泌浊。其中的清被脾吸收,这才是津,被肺宣发肃降,输布全身。剩下的浊,分别被传输到大肠和膀胱,伺机排出体外。
液的来源不是饮食,而是体内的贮藏精。这些精以脑髓、骨髓、膏肓、脂肪的形式存在于体内,需要的时候,在下焦丹田由元气蒸腾气化成为黏稠液体,由三焦输布到全身,散布于腠理间,滋润濡养细胞,渗入血管是为血液。
津与液不仅是黏稠与稀薄的问题,关键在于来源不同。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即便流失,也容易补充。而眼泪、唾液、精液、阴道黏液、胃肠黏液、胆汁是液,由精髓所化,流失以后,不容易补充。光喝水不解决问题,甚至会越喝越渴。
导致干的原因,一是阳气过亢,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气中的火热或燥热邪气,比如《素问·热论篇》:"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热胜则肿,燥胜则干。"意思是说高烧的人,会耗伤津,导致干燥。"消"发音同"小",是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从水字边,原指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熔化成液态。
"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比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意思是说,过度发汗、失血、腹泻、遗精带下以至于丧失津液的人,关节间的润滑液也没有了,关节屈伸就不灵活,面色反而发红。因为脑髓是阴液的根源,丧失阴液最终会消耗脑髓、骨髓。病人会出现小腿酸、耳鸣的症状。
《灵枢·痈疽》:"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意思是说,痈疽溃烂到了近骨的时候,就会耗伤骨髓,进而影响脑髓,导致脑髓耗减。患者很痛苦,后脖子痛如针刺,最后心情烦躁,心神散乱而死。
"消"也形容人体消瘦。《素问·疟论篇》:"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说的是暑热大汗导致人脑髓减少,肌肉萎缩。《素问·风论篇》:"其热也,则消肌肉。"《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说的是肌肉和皮下脂肪减少。
"消"也用来形容有形或无形病邪消失。《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
"消"也形容无形的能量--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篇》:"悲则气消。"说的是过度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中,会导致人体能量耗减。《素问·阴阳别论篇》:"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指的是阴阳互根,相互依存,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能存在。
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灵枢·大惑论》:"谷消故善饥。"《灵枢·经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说的都是胃对食物的消解功能。
总体来说,"消"表示的是量变,同一种物质的量减,也就是所谓的物理变化。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灭。但是根据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原理,这种量变导致了质变,"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我们常说的"天地造化"、"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庄周化蝶"就是这个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大块的猪肉消磨得再小,它还是猪肉。
当食物经过胃的研磨、消解、搅拌以后,被送到了小肠。小肠又称赤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于此。手少阳分泌的胰液和足少阳分泌的胆汁注入到了十二指肠,手太阳小肠为酶的工作提供了足够合适的温度,使得化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食物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的组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做"化"了,这就是吃猪肉长人肉了。
作为催化剂的酶对于温度非常敏感,所以心肠不热的人就会对一些生性寒凉的食物过敏,比如牛奶、鸡蛋、海鲜,等等。现代医学说是患者体内缺什么酶,其实患者什么都不缺,就是因为小肠温度不够,酶不工作了。牛奶发酵以后,性质会变温。煮牛奶的时候加一些热性药物,比如干姜、荜拨,再喝牛奶就不会腹胀、腹痛、腹泻。吃鸡蛋也是如此,有人吃煮鸡蛋过敏,可是吃煎鸡蛋就没事,用葱花、韭菜炒的鸡蛋就更没事。外国人在煎鸡蛋上撒胡椒粉,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有的则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么拉什么,那就是不消了。消且不能,更谈不上化了,有人也称之为"完谷不化"。一般是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