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精品美文 > 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和珅

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和珅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8-14 21:48
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和珅作者:纪连海简介:我们现在的影视节目中播出的清宫戏,大多数演的都是康乾盛世时期的事。在这些作品中,和珅
quo;抬旗”,成为清代满、蒙、汉军旗人间、上三旗人与下五旗人中、正身旗人与非正身旗人间成分流通的一种特殊途径。

    和珅的家庭,属于满洲正红旗人。正红旗的名人除了我们这本书里面讲到的大贪官和珅的家庭外,还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满洲正红旗原来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东部,是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为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属于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七十四个整佐领,兵丁两万三千人,男女老少总人口约十一万五千人。

    清军入关以后,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官兵,都居住在北京内城。

    顺治年间,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该四旗称为“左翼”。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该四旗称为“右翼”。当时,分居于北京内城的清八旗官兵,形成明显的但不甚规则的圈层结构,其中满洲八旗分居于皇城四周,为最内一圈层,其外为蒙古八旗,再外为汉军八旗。这种状态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不同族属的官兵信任程度的差异。

    康熙年间,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官兵,又开始居住在北京城外。

    康熙年间,清室开始营建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先是在已荒废的明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基础上兴建起畅春园(在北大校园西边),作为康熙皇帝和皇太后避暑休闲的场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在畅春园北修建圆明园,并赐予皇四子胤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后,雍亲王胤禛继位,建元雍正。此后以至乾隆年间,又大规模地扩建圆明园,并在东侧水磨村增建长春园,又将圆明园东南墙外的以交辉园为主的几家私园归并改造,改名为绮春园。这样一来,由紧相毗联的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就构成有“万园之园”盛誉的优美辉煌的皇家离宫—圆明三园。自雍正以后,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几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圆明园居住几个月,并上朝理政,圆明园遂成为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座皇宫。为了护卫圆明园的安全,于雍正二年(1724年)始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在圆明园周围修建营房八所,每所营房建有官房一千五百余间,并有垣墙围绕,从北京城内的满洲八旗中挑选部分官兵前往驻扎。其中,镶黄旗营房在圆明园后树村西,正白旗营房在树村东,镶白旗营房在长春园东北,正黄旗营房在圆明园西北角外的萧家河村北,正红旗营房在北安河桥西北,镶红旗营房在玉泉山东北,正蓝旗营房在海淀东,镶蓝旗营房在清漪园(颐和园)南蓝靛厂。除正白旗另有一处小营房外,其他各旗都集中驻扎一处。每处营房驻有官兵四五百名,按照军职高低分配住房,多者十三间,少者三两间。清朝灭亡之后,这些圆明园八旗营房都无一例外地演变成村落民居,散布于圆明园遗址周围,只有蓝旗营、镶白旗、正黄旗、镶红旗等地名宣示着这些村庄的来历。


和珅的籍贯(2)

    乾隆年间,无论是满洲八旗还是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官兵,都开始大规模的居住在北京城外。
    乾隆十四年(1749年),于香山设立一营“特种兵”,专门训练官兵爬云梯、攻城池的技艺战法,名为健锐云梯营。健锐云梯营的官兵都是此前征剿大小金川战役中的精锐之旅,骁勇善战。当时有八旗官兵千余名,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有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有正黄、正红、镶蓝、镶红四旗。左翼建有四层碉楼十四座,三层碉楼十八座;右翼建有五层碉楼二座,四层碉楼十座,三层碉楼二十四座,供训练官兵爬云梯、登城头的技能使用。健锐云梯八旗官兵后又增加千余名。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香山静宜园时,专门赐健锐云梯营军士饭食,以示犒赏和关怀。后来,乾隆皇帝多次到香山健锐营检阅练兵状况,并大加赞扬。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在他所写的《御制阅武诗》中描述到:“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一时看斫阵,异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师颇著名。”由此可知,在乾隆平定新疆回部时,健锐云梯营的官兵发挥了威力,“所至奋勇先登,屡奏攻坚陷阵之捷,遂成大功。”而香山健锐云梯营八旗的营房就散布在香山东麓。这就是今香山公园前为什么有团城、阅武楼和有镶黄北营、镶黄西营、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等村庄与地名的缘故。

    不过,今天的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地名却与满洲的八旗制度无关。它们源于明朝的军制。

    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几个村庄的形成与得名,是明代有部分军队在这一带牧马的结果。明代的军制是在一些要害之地设置卫或所,以尽保家卫国之责。一般地说,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一个百户所有一百一十二人。每个所统领两个总旗,十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十名兵卒,每个总旗有五十名兵卒。可见,明代军队的编制,最基层单位也称为“旗”,犹如今天的“班”。明代为了抗御蒙古势力卷土重来,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九个镇,也称“九边”,统领大批卫所官兵保卫边防。为了供给沿边驻军所需的战马,在内地设立了许多牧马草场和马房,抽调部分官兵专门牧马养马,甚至民间也承担繁重的为官府养马的任务。有明一代,北京地区的牧马草场和马房很多,其中在西三旗东边的黄土店就有一处,称为黄土店马房。那时候,在黄土店周围没有几个村庄,到处是青草茂盛的空旷之地,被分派到黄土店马房牧马养马的官军,按照所编的小旗散布其间牧马。西三旗、西二旗、东三旗、东二旗等村庄就是明代牧马的各小旗官军的驻地,后来演变成村落,并以当时小旗的编号和所处方位命名。在今清河镇东边、清河北岸有个村庄名为“马房”,则是明代清河马房的遗存。而在昌平小汤山的南边、温榆河北岸也有一个“马房”村,则是属于小汤山马房的范围了。明代北京地区马房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和珅的出生时间

    说起和珅出生的时间,我们广大的读者们虽然并不知道和珅出生的具体时间,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影视剧作品中的问题:  
    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影视剧作品中,和珅的年龄似乎与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差不多大。我们可以从这两部影视剧作品中,得出一个认识:这四个人的年龄应该差不多。

    但是,到了《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作品里,和珅的年龄似乎与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相差很多,和珅的年龄似乎要比刘墉、纪晓岚、乾隆皇帝的年龄小上很多。

    那么,哪部影视剧作品里面描写的和珅的年龄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性呢?

    正确答案无疑是偏向于《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作品的。

    据考证,和珅在1750年出生,1750年也就是大清朝的乾隆十五年—也就是说和珅出生的时候,乾隆都当了15年皇上了。也就是说,和珅要比乾隆皇帝的年龄小39岁。如果照此比照下去的话,那么,和珅要比出生于1719年的刘墉小31岁;要比出生于1724年的纪晓岚小26岁。

    也就是说,在这四个人中,乾隆皇帝最大,刘墉其次,纪晓岚再次,和珅最小。

    看来,至少从年龄上面来说,《乾隆王朝》这部影视剧作品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两部影视剧作品对于和珅年龄的描述明显是错误的。


和珅的出生地

    和珅出生的地点是在哪里呢?包括《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和《乾隆王朝》在内的所有的影视剧作品似乎都没有接触到这个问题。
    不过,从前面我们关于“和珅的籍贯”一节对于满洲八旗在北京城内外的驻防情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推断:

    既然满洲正红旗在北京生活的地域有北京城内的西直门内、北京城外的北安河桥西北、北京城外的香山附近三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和珅出生的地点就应该是上面三处地址中的一处。

    北京城外的香山附近的满洲八旗实际上是乾隆年间才开始有满洲人居住的,和珅出生的地点应该是不在这里的。和珅出生的地点应该是其他两处地点中的一处。

    其实,和珅就出生在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市西城区的西四北头条胡同。那个时候这个地方不叫西四北头条,而是应该叫驴肉胡同。那个时候,这个驴肉胡同是满洲正红旗居住的地区。

    当然,人家和珅后来发迹了,发迹了以后的和珅就不在这儿住了,和珅就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北海的北边,前海的西边,后海的南边,他选择这么一个三角地,北海、前海、后海的正中间,建了一个特别豪华的别墅,他们家后来就在那儿住。这个地儿就在今天北京市西城区的柳荫街,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对面。

    聪明的读者已经意识到了,不对呀,这不是恭王府吗?对啊,这就是恭王府呀。

    恭王府这个府第,原本是和珅的家产。和珅后来被抄家后,这个产业几经辗转,后来就落到了恭亲王奕的手里,于是才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恭王府”的名字。现在,北京市政府正在拨款4亿元人民币全面大修恭王府。

    不仅如此,现在的郭沫若纪念馆,原来也是和珅府第的一部分,当时,这个院子是和珅家养马的马棚。

    诸位,下次再去参观的时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看看那里面建筑大部分都是和珅活着的时候由和珅设计、和珅的手下人建造的。


和珅的先祖

    清朝刚刚建立,入关的时候,和珅的祖先因为跟着清太祖和清太宗不断地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给和珅他们家留下了一个叫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的职务。
    也就是说,和珅一出生,他将来一定就会当官。就会担任三等轻车都尉这个职务。

    轻车都尉,是清朝政府为了酬劳功臣、奖励阵亡官弁、推恩外戚,以及嘉奖其他有特殊意义的人员,如优遇孔孟等先圣先贤后裔,封赐前朝功臣子孙等而规定可以世代承袭的爵位之一。清代的世袭爵位制度,分为九级二十七等爵位。他们是;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和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综上所述,轻车都尉是一个世袭的职务,是和珅的祖先给他留下来的。它的品级是正三品。与它相适应的文职京官有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等;文职外官有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等;与它相适应的武职京官有一等侍卫等;武职外官有城守卫、参将、指挥使等。

    我们由轻车都尉的品级是正三品可以看出,和珅的先祖在为大清朝所立下的战功还是很了不起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和珅他的确是将门之后。

    和珅的父亲的名字叫“钮祜禄?常保”,常保在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后曾经因为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最终担任了福建副都统的职务。

    都统,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清朝的时候,在边疆地区派驻将军和都统(个别重要的内地地区也有派驻),负责节制八旗驻防军,有的还兼管绿营,但是都是偏重于军事事务的内容。但是,在边疆地区的都统和将军,都是代表皇帝全权处理该地区镇抚事宜的,不只是军事长官,也兼具有行政职能,有的时候还具有外交使命。都统与将军一样,是个从一品的官职,副都统是个正二品的官职,都属于封疆大吏。

    因此,福建副都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政府派驻福建地区的特命全权代表,节制一切党、政、军事务。

    可以说,幼年的和珅真是衣食无愁啊。


和珅不幸的少年

    但是,和珅三岁这一年,他家发生了一大变故。他的母亲在生和珅的弟弟的时候难产死了,他弟弟活了,和珅的母亲却死了。紧接着,在和珅九岁的时候,他家又出了一件大事,和珅的父亲因病去世,死在福建副都统任上。
    九岁的和珅无父无母,说孤儿吧,还不对。为什么?

    那个时候的家庭和咱现在还不一样,咱们现在都实行一夫一妻制,那个时候不是,大官儿的家庭谁家不是三妻四妾的?和珅的父亲常保也是如此,三妻四妾的。和珅的母亲死了,和珅的父亲死了,但是和珅父亲的三妻四妾还在,你想想和珅再要钱跟谁要去?咱们给起个名吧,跟自己的姨要去?人家不是没钱,有钱,有钱也不能给你和珅啊。和珅的父母一死,他父亲的小妾们都只顾着瓜分家产、努力地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谁还顾得上照管和珅呀。您想想,可怜的和珅兄弟两个人,从他父亲死以后,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呀!肯定是非常悲惨的。

    九岁的一个孩子,要承担如此沉重的生活重担,应该说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也一定会在这个九岁的孩子的心理上产生重要的影响。

    逐渐的,和珅这个普通的孩子变了,变得逐渐的不再普通了:他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少年,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少年老成的汉子。他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今后就只能靠自己了。

    靠自己?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呀。即使在现在,搁在我们谁的身上,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要是搁在一般的人身上,最大的可能,也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长为一个社会上很平凡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很小的无名官员而已,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是绝对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的事业来的。

    少年时代的和珅在逐渐地成长着。在这个时期,他天天盼望着,夜夜梦想着,如果哪一天,我若能够见到皇上就好了。如果让我见到皇上,就凭我的才能,我一定能够赢得皇帝的青睐,皇帝也一定能够赏识我。

    这不是白日做梦么?您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吃了今天的饭,明天的饭还不定有没有呢?还想见到皇上,见皇上是那么容易的?

    您还别说,没过多久,和珅他就见着皇上了;而且皇上一看见他,一眼就相中他了。这个话是打哪儿说起的呢?话还要从他的读书生涯谈起。


   不平凡的求学历程

和珅的学校(1)

    1759年,和珅和弟弟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因办学地点在紫禁城内的咸安宫而得名。因此,这所学校的位置,是在今天故宫西华门一进门的路北的咸安宫。咸安宫在今天属于故宫的非开放区域,目前我们只能看到咸安宫的一座大门。

    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

    清朝的学校,分成以下几类:

    清朝的时候,在京师设立国学,以为全国最高学府。国学亦称太学、国子监。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僚的,设于京师崇仁里成贤街,隶礼部。主官为祭酒,满汉各1人,次官为司业,蒙满汉各1人。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讲学的有博士、助教、学录。教学管理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前3为低级班,中2为中级班,后1为高级班)。学生来源于贡生和监生。监生有岁贡生(每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恩贡生(逢国家大庆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拔贡生(乾隆七年开始,每隔12年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入监学习者)、例贡生(廪、监附生,纳捐入监学习者)。监生有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的监生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祖、父功劳为监生者)、优监生(由附生选入国子监学习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监学习者)。学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还有习字、习射。学生在低级班学习1年半,文理兼通则进入中级班,再过1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则进入高级班。教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学生在监内要练习做八股文,以应付以后科举考试。国子监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试积分。此法于顺治十七年停。二是历事制,即派监生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3个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课制:为培养监生的科举考试能力,祭酒3月对监生一考,司业每月十五对监生考试。这个制度实行的时间比较长。国子监在雍正后有所发展,争取到了较多经费,校舍也有所扩充。乾隆初年,对国子监的制度作了改革,严格了师生的选拔,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经、治事科八股,监生肄业期满叙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国子监开始衰落,教学制度有名无实,住校人数只百余人。同治二年,只40人。

    旗学,为八旗子弟的学校。最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学,康熙、雍正时,先后设立了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皆隶属于内务府管理,专收内务府的八旗子弟入学。

    宗学是为宗室子弟开的学校。顺治十年开始,学制5年,教习从满汉人中选拔,读满书、汉书,兼习武艺。学生可以殿试授官。光绪三十四年宗学撤。觉罗学是为觉罗子弟开的学校。觉罗指努尔哈赤伯叔兄弟的旁系子孙,觉罗学与宗学差不多。这两类学校由宗人府管理。

    府学、州学、县学是府、州、县设立的学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1名;副教官是训导,员额不定。学生是童生经过入学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再经过考试,根据成绩分三等:廪膳生,成绩最好,有一定名额,发给月米;其次是增广生,也有一定名额,没有月米;再其次为附学生(附于诸生之末故有此称)。府学、州学、县学课程教育内容为培养官僚而设置。有法律课,讲解清律;政治课,读卧碑。文化教育课,读《四书》、《御纂经解》、《性理大全》、《诗》、《古文辞》、《大学衍义》、《文章正宗》等。课程少,重点放在考课上。考课有月考、季考与岁考。

    由于官学是科举的附庸,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教官迂腐,管理混乱,考试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废弛,学风败坏,国子监取消坐监制度。晚清时期,官学已经名存实亡。

    清朝私塾形式有:一、教馆(或称坐馆),请老师到家里教学。二、家塾,老师在家里办学。三、义学(义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庙办学,教穷人家子弟。清末由学房铺变成了改良私塾。这些私学从事启蒙教育,以教授识字、写字和基本知识,学生基本上五六岁到二十岁,以《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为教材。在这些地方能学到一些东西。这些私学,强调死记硬背,而且体罚严重,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坚持到民国时期。

    除上述官学、私学外,清代还有一种非正式的官学,叫书院。书院以往为私人创办,设于名胜之地。清初因为害怕坚持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利用书院宣传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才允许办书院。有的也由士绅开办。由于国家的支持,清朝的书院发展很快,由省发展到州、府、县,大约有4000所左右。书院的领导是山长,学生选拔首先通过各州县,再经过省道员和布政司的考察,他们是已进官学的生员和尚未进官学的童生。清朝书院绝大多数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但乾嘉时期,部分书院成为朴学讲研之地,在经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从乾隆后期开始,书院开始衰落:山长滥竽充数,但向学生索取束脩,月课不行,滥用讲席……光绪二十二年后,山西、江西一些书院开始裁减诗文教学,增加近代科学文化课程。礼部要求各省效仿。二十七年,清廷下令全国书院完全改为学校。

    咸安宫官学招生的对象是八旗官员子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这所官学学习的学生,如果不是名门显贵之后,那一定是达官子弟。

    咸安宫官学是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官员后备学院。

    在当时,类似于咸安宫官学这样的学校在北京的皇城里还有一个,叫景山官学。景山官学同咸安宫官学一样,也是因为其办学位置在景山内而得名。在这里面读书的学生则与咸安宫官学不同,这里的学生都是内务府的子弟。

    由这两所学校的位置和它们所招收的学生来源可以看出,咸安宫官学的名声要比景山官学高得多多啦。

    咸安宫官学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负责管理学校的官员必须是翰林,学校内的普通老师也大多是翰林,极少数不是翰林的,也都是当时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饱学之士。

    有的读者心中会有疑问,和珅的家庭不是已经破落了么?他的父母不是已经都去世了么?他怎么能有资格上这么好的学校呢?难道这所学校是当时大清朝专门为家庭贫困而又刻苦好学的孩子举办的么?

    那么,他是怎么上了咸安宫官学这所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的呢?按照他们家当时的条件,即使托关系恐怕也上不成这么好的学校吧?谁还肯为一个无父无母、将来对自己一点用也没有的穷孩子帮忙啊?

    其实,他上这所学校还真没用别人帮忙。这里有一个时间上的巧合:是他上咸安宫官学在先,他父亲死在他上咸安宫官学之后,两件事只是在同一年而已。和珅的父亲死后,是他的叔叔出钱继续供养的他。那个时候,不是大家族嘛,家族的观念还是很强的,和珅上学的钱还是有人给出的。


和珅的学校(2)

    但是,毋庸质疑的是,像来源于和珅这样家庭的“穷学生”,这所学校里还真的是很少能够见到的。
    有的读者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和珅他在这样一所富人学校里面,他能否适应呢?别的富人家的孩子能不欺负他么?

    要说起来,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和珅还真的有一些不太适应,还真的是有些不怀好意的人经常地欺负他。他经常遇到下面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和珅的一个同班同学,这位同学是一位大官的孩子。他写了一首诗,这个诗是骂老师的诗,讽刺挖苦老师的,他写完这首诗以后,在诗的下面提笔写到:和珅作。这个同学不但说这首诗是和珅写的,而且还掉头找到了老师—老师刚一来上课,他马上就从座位上下来,告诉老师说:老师,给您,这张纸上的打油诗是我亲眼看见和珅写的,他写诗骂您呢!老师一看纸上的打油诗,当然是很生气啦。于是老师不容和珅分辩,拿起戒尺就朝和珅的手上、身上一通的乱打,调查都不调查。

    像这类的事,和珅经历的、见的多啦。他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呢?#p#分页标题#e#

    和珅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的心里很明白,这样的教师只敢在他这等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怒火,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招惹大官的孩子的;他的心里也很明白,自己在这所学校就只能忍着—我将来要出人头地,我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我不能够与这些人对抗;他的心里更明白,我得笑—人家打我,我也得笑,否则的话,我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时的和珅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最终翻身,现在还没有到时候,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与富家子弟对抗。

    戒尺一下下打在和珅的身上,也一下下打碎了和珅心中的良知。
 

 
和珅学到的知识(1)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别人所不具备的知识。
    这些知识应该包括两部分:

    一个是本民族的知识。和珅是满洲人。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那个时候没有满族这么一个概念,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叫满洲人。满族这个词汇是在1912年大清王朝灭亡以后才有的。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先世被称为肃慎人,是4000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关于肃慎这个民族的早期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史书《史记》、《左传》、《国语》等都有相关记载。其中,在《史记》和《左传》中,都记载了肃慎人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前往西周国都向周王进贡弓箭的情况。

    两汉三国时期,肃慎人又被称为挹娄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张到了整个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两汉时期,挹娄人臣服于汉朝的属国夫余,隶属于汉朝的玄莵郡管辖。挹娄人不甘忍受夫余的压迫,多次反抗,终于在曹魏时期摆脱了夫余的统治自立。公元236年,挹娄人直接同中原的曹魏政权建立了联系。此后,他们先后向曹魏政权和两晋政权朝贡。

    南北朝时期,满族的先世挹娄人又被称为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原意是“森林”。勿吉人有七大部落,即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勿吉人与南北朝各个政权都始终保持着朝贡关系。

    隋唐时期,满族的先世勿吉人又被称为靺鞨人。其音近似勿吉,“靺鞨”是“勿吉”的音转,其语源仍然来自“窝集”。这一时期,他们的部落仍然分为七大部落,仍然居住在整个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他们与中原隋唐政权的关系仍然很密切。不相同的是,他们中间的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两大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逐渐形成了两大部落联盟。粟末靺鞨人建立了渤海政权,是唐朝的属国;而黑水靺鞨人则直接臣服于唐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后来的满族人就是从黑水靺鞨人发展而来。

    两宋时期,满族的先世黑水靺鞨人被契丹人称之为女真人。12世纪初,女真人中间的完颜部开始强大起来,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金政权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于1234年被蒙古政权所灭。

    元亡明兴,中原地区的女真人早已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则分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建州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于17世纪初重新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且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163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也就是天聪汗)发布了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

    和珅是满洲人,他得学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吧,他得学满洲人的语言和文字。

    二是非本民族的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是汉人的著作。

    汉人的著作,用《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一共有四个方面:《经》、《史》、《子》、《集》。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狭义的儒家的经典主要是“五经”,“四书五经”的“五经”—《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广义的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后人为这“五经”所撰写的注(包括注解、注释等十三部书)。

    《史》指的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指的是包括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及其以后历代政府所主持修撰的二十三部官修史书(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的总和,这二十四部史书都是纪传体的史学著作;另外,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资治通鉴》,虽然因为不是纪传体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实际上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而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是却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除了“二十四史”外,还有所谓的“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之说。“二十五史”是指前面所说的“二十四史”再加上中华民国时期撰写的《清史稿》一书;“二十六史”是指前面所说的“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再加上中华民国时期撰写的《新元史》一书。

    《子》指的是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的著作,包括《道德经》(又称《老子》,春秋末年道家的创始人楚国人老子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战国时期道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宋国人庄子所著)、《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孟子所著)、《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荀子所著)、《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族韩非子所著)等文章。

    《集》指的是包括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元明小说等在内的所有不属于《经》、《史》、《子》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都应该属于《集》之列。


和珅学到的知识(2)

    汉人的文章浩如烟海,汉人的学问学也学不完。
    和珅,一个没有任何依靠的满洲人,一个无父无母的满洲人,在咸安宫官学里面,他特别喜欢学习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他知道,这些汉人的著作、文章是像大清朝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要想能够长久的统治整个中国所必须要学习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整日沉浸在传统的汉人的经、史、子、集等著作之中,尤其是对儒家的经典非常熟悉。

    我们可以想,像和珅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汉人的著作对于满洲人来讲,对于满洲统治者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毕竟在中国还是汉族人多,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满洲人要想统治中国,就得学习汉人的著作,就得了解汉人的思想。

    汉人的著作对于满洲人统治中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是马上打天下的民族所最容易忽视的—虽然最高统治者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民族的绝大部分人尤其是功勋后代最容易忽视它。一是汉人的著作太难学,二是这些人也不愿意学—不学习这些,不是一样当官吗?

    诸位读者可以思考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清朝从一开始入关就开始科举考试,一直到1905年取消科考,至少每三年就得有一批进士,您翻翻《清史稿》,考中进士的满洲人有几个?十个以内!没有什么满洲人考这个。一般的满洲人他不学这个,不是说满洲人的脑子不聪明,而是他们认为学习这些没有什么用处—我学那个干什么?我不学这些,我将来不是一样当官嘛—毕竟,这个天下现在还是我们满洲人的天下嘛!

    您看,和珅与这些一般的满洲人不同。他不但学习汉人的著作,而且认真刻苦;不但比别人都认真刻苦,而且还特别喜欢学习儒家的经典。这就为他以后迅速的升官发财作了很好的铺垫—他比一般的满洲人多懂很多东西呀!

    从这一点来说,和珅已经具备了一般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

    第二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实际上,和珅他自己就属于少数民族。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满洲人的语言文字和珅他必须学习之外,和珅他还学习了什么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了呢?

    和珅还居然学习了蒙古语和藏语,而且掌握得还非常的好。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会蒙古语、藏语的人,到今天为止,我们身边的人有几个?汉族人又有几个?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一个基本的结论:人家和珅在学习方面还是很有心计的!

    蒙古语、藏语这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更重要,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汉语还要重要很多。

    满洲人毕竟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人,他就不能单纯依靠武力,他就必须要和蒙古族人、藏族人等众多的少数民族结成同盟才能够比较有效的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蒙不分家”一话的由来!

    大清朝的统治者非常明白蒙古语、藏语的重要性,号召所有的满洲人学习蒙古语、学习藏语。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认真领会大清朝历代皇帝的心思呀!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倾听历代皇帝的话语呀!没有什么人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甭说他们满洲人不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汉族人自己也不能够从另外一种角度认真领会、认真倾听:一是学起来真是有一些难度,二是我不学不一样当官嘛!汉人不学蒙古语、藏语都一样当官!汉人就学“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九本书就能一样当官,更甭说我一个满洲人了,学习这些蒙古语、藏语干什么?我再差,也不应该差过他们汉人吧?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你别看和珅年纪小,可他的心眼儿比别的人多,他的学问比别的人大。他太清楚了,太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了。他考虑问题可完全是从大人、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的呀!

    从这一点来说,和珅已经具备了一般汉族人和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您看,和珅他不但与一般的满洲人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与一般的汉族人不同。

    第三是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

    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不在咸安宫官学的授课内容之列。这是和珅给自己加的两门功课。和珅知道,这是与皇帝打交道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了解乾隆皇帝。和珅心想:这是我将来万一要遇到当今的乾隆皇帝,万一要能攀谈两句的时候,我和珅得有的说,我得让皇帝说,全天下,只有我对皇上最为了解,谁也不能比我更了解乾隆皇帝!您即使把刘墉、纪晓岚这两位老先生叫过来,我敢说,他们也不能跟我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和珅要是碰见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肯定喜欢他、肯定重用他!但问题在于,他哪儿碰见乾隆皇帝去呀?皇上是那么好碰上的?但是和珅准备好了,已经准备好了和皇帝接触,现在差的就是机会了。

    就这一点来说,和珅这个人,他实在是太工于心计了,他已经到了比乾隆的所有儿子—包括嘉庆—都了解乾隆的地步了。您说,将来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如果即位,会怎么对待和珅呀—最起码的嫉妒心应该是有的呀。

    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的知识促使和珅迅速地成为当时社会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为以后他的迅速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珅学到的能力

    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为人处世的必备能力对于和珅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主要包括下面两项内容:
    第一是涵养。

    涵养,是我们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正是因为涵养的重要,我们才把这项列为第一位。

    正是因为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们都倚仗着祖上的富有和权力,所以他们一个个都是异常的骄横跋扈,为所欲为。他们,一个个的谁也不爱理谁,更别说与和珅这样的“穷学生”说句话了—谁爱搭理和珅啊。

    和珅呢?他虽然从心底里面就看不起这些富家子弟们,但和珅又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些富裕家庭中的一员。您甭说和珅了,搁我们谁不是这样想啊!

    于是,和珅在与这些富家子弟们相处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涵养。对无端地欺侮和挑衅,他总是视而不见,并且,喜怒也渐渐地不形于色了—和珅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他温和的表情下面究竟在想些什么。

    第二是洞察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

    关于这点,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洞察力;二是谄媚讨好的手段。

    关于洞察力,也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珅一有机会,就细心地观察老师们的举止言行,努力地发掘他们内心的秘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老师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才高八斗,可骨子里却一样委琐、狭隘: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瞧不起,对下是幸灾乐祸,对上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金钱和权力在这里同样是畅通无阻的保证。

    关于谄媚讨好的手段,有的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了问题了:和珅他学习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是对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学会谄媚讨好的手段呢?其实,这应该与和珅在上学期间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有关。他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可是他的学问和能力又一时不被人所知,并且一时间他自己又没有什么好的改变自己地位的好办法,于是他只能选择学习谄媚讨好的手段,企图利用这种不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短时期内迅速改变自己地位的目的—虽然此种手段并不高明,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也应该是情有可原的。

    有的读者又会思考下面一个问题,和珅学到的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都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么?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绝对不是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还有一句俗话说得也很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也就是说,师傅教会你的,只能是最为基本的知识本身,至于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等能力方面,师傅是不会去教和珅这些内容的;和珅学到的这些,可不是他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而是和珅自己感悟的结果。

    据我分析,正是在这段学习的关键时期内,和珅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认识到,必须迅速地改变自己家庭的状况,成为一个既有权又有钱、人人都羡慕的人—这就是和珅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至于为什么,要追求如此之多的财富,应该与和珅幼年家庭的不幸遭遇有关吧。而这也恰恰为和珅迅速地成为一个贪官,直到他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和珅的知识和才能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很有才能的朝廷重要官吏—也就是国家栋梁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再加上和珅对于乾隆皇帝的了解,如果他认识了乾隆皇帝,就很容易取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很容易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清朝第一官员。现在,和珅差的就是认识乾隆皇帝的机遇了。
 


   伯乐:谁“发现”了和珅?
发现和珅的“伯乐”

    和珅在上学的时候的情况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英廉。
    英廉是什么人呢?根据《清史稿》上的记载,英廉原来姓冯。他在当时是一个特别大的官儿,在朝廷里面,非常有本事。

    英廉担任的官职是什么呢?是刑部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
下一篇:恐龙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