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生活健康 > 黄帝内经-养生智-养生经典

黄帝内经-养生智-养生经典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7-26 22:14
自序中医使生命长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机“医者意也”的体现养性情养睡眠养居处养房事
/>
  中医认为“多阳则痿”,痿症指四肢无力症,即四肢酸软。《吕氏春秋》中说“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所以,古人是很强调房屋大小的。其实,不住大房子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不要去培养奢侈的、享受的习惯,要多运动,人要经常出去走动,不要老在屋子里待着。房子再大,也要出去走动才可以。养房事,其实是指要阴阳和谐,即一个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性情、睡眠调理好。在人生当中,我们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每个人都不是一个人在生活,所以也要与别人保持和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首先就要家庭和谐,也就是阴阳和谐,这就是养房事。家庭阴阳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

  人体是最复杂的系统,所以中医不可能是简单思维,比如说缺钙就补钙,这是一种简单的思维,但是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缺钙时,补钙能否真正补进去?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补什么东西都是补不进去的。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很多人都去买大量的保健品来养生,但是,养生不是吃补药,养生是一种健康的、非常有序的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强调的养生要点其实就是:人一定要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整天吃人参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补不进去的。如果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性,就会使心情愉悦,使睡眠质量高——倒头便睡,醒来特别精神,那么人生就会特别阳光、特别灿烂,即使天天吃窝窝头,人也会高兴。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强调的是要改变生活当中的很多有残缺的观念。人们只有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学习,然后不断地感悟,才能慢慢理解中医的一些真正内涵,并且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黄帝内经》讲了中医的五藏和意象思维的关系。民国时期,恽铁樵先生曾经说过,《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藏”,不是解剖学上的“五脏”,而是气化的五藏。中医的“藏”,是指内藏的系统,而“脏”是血肉的五脏。中医所讲的五藏,都有内藏和外象的一个关系。所以恽铁樵说,《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藏,是四时的五藏,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比如春天主生发,肝胆也是主生发。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本认识,是东方生命科学的基础。“藏象”二字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内藏外象”。“藏”与“象”,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内外相应、内外同构。“藏象”是一个表述内象的“象系统”。“藏”与“脏”虽只一字之差,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藏”反映的是意象思维的方法,“脏”反映的是具象思维的方法。从《黄帝内经》的思维方法看,应当写成“藏”。因为中医五藏——心、肝、脾、肺、肾,并不等于西医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不是脏器实体,而是指心运动系统、肝运动系统、脾运动系统、肺运动系统、肾运动系统。但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在本书中统一使用“五脏”。

  恽铁樵的书里有一个例子,是讲水肿病的。西医认为,病人水肿,是因为静脉的血回流出现了障碍,或者是管壁的渗透机能太强。西医还认为,患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最容易罹患水肿病,但是中医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中医认为,病人水肿,是因为肾湿土太过,阳气不足,即身体内水太多了,而阳气的气化功能又不够,就会造成水肿。气化功能为什么会弱?是因为寒邪凝聚的力量太强。而气化的功能太弱,就会伤肾气,出现水肿。

  所以,对同样的病,中医和西医在分析或治疗当中,都会出现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观念不同所导致的。

  中医不是按照解剖的模式去看待生命的,而是认为五脏内藏在内,然后它自然会表现出来,即“象”,五脏都有象,一根手指上都有五脏。比如皮毛,肺主皮毛,所以手指上的皮毛问题都是跟肺气相关的,如果肺气好,皮毛就滋润;皮毛里面有肉,肉由脾所主,假如手指不饱满,肉出现一些问题,说明脾有问题;肉里边有血,如果是手指冰凉的象,说明心主血脉的功能出了问题;还有筋,肝主筋,筋表现的是肝的功能;手指里有骨头,肾主骨,所以从骨头可以看出肾脏的象。这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中医的意象思维。这个意象思维的总原则就是“从气相求”,是从气的层面去看待身体的。

  中医里有关于“五行”的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但此“五行”并不是指五种物质,而是指五种状态和运行方式。

  《尚书·洪范》给“五行”下的定义是:

  “水曰润下”。首先,润泽是水的一个特性,水的状态是滋润、清润的。水对应的脏器是肾,如果人肾精不强,肾功能不好,再加上膀胱气化功能不好,人体的滋润性就不好,人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状况。因为舌上的唾液是由肾精所产生的,如果肾不好,清润之性就不会存在。其次,向下行是水的另一个特性。比如人失眠就是因为心肾不交,心火在上面飘着,而肾水全都下沉。这是水的状态和功能。

  “火曰炎上”。炎是炎热的意思,火的状态是热性的,它的性能是热性,它的运行状态是上行的,即火都是往上飘的。#p#分页标题#e#

  “木曰曲直”。首先,树木有“条达之性”,向上向外舒展。木对应到人体,是指肝脏,肝气要处在条达舒畅的状态才好,不能被抑郁遏制。其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疯长,不可能无限制地往上生长,所以“曲”指的是收涩之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就是指它的收敛特性。

  “金曰从革”。金指金属,在传统文化中,“金”有两个特性,一个是“从”,代表顺从;一个是“革”,代表改变,所谓“革命”就是指改变我们的命运,重新换一种活法,重新改变自己。其实,凡是兵器、金属类的东西,都具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可以杀人,另一个是可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特性,就是“从”;杀人的特性,就是“革”。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诲,它告诉人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从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去考虑,思维不能太拘束,一定要放开自己的思路。

  “土曰稼穑”。“稼”是种植,“穑”是收获。把种子撒到土里就是“种”,是种植象。“土”在中医里所对应的是脾,脾具有土性,脾的特性是输布四方。如果过度输布,人会呈脾虚的象,脾虚的人就会很肥胖;如果脾土太旺,人又会很瘦。土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收获,种下什么种子,比如“不锻炼身体”的种子,人就会收获不锻炼身体带来的后果。胖和瘦,都是内心种下“种子”——生活习性——得出的结果。五行在大自然中表现的状态,即是五气。五气指风、热、湿、燥、寒。

  首先是木,木在自然界中对应风。

  中国的风水学认为,最好的院落是四合院,四合院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性,坐北朝南的房子是好的,因为“北”在中医里边是肾精,肾精足了人才能够向南方输布,输布即运输、布散。一般院落大门开在南面最好,但是对于四合院来说,大门开在东南最好。在后天八卦当中,东南方向属于巽宫,巽宫的整个象是风,门开在东南方向实际上是开在风门上。为什么开在风门上好?因为风有一个特性,它可以把世界上万物的种子不断地传播出去。如果没有风,万物的运化就会很慢,因为是风在带着种子到处传播,所以中国古代把四合院的门开在东南方,实际上是告诉大家“风生万物”之意。一个家族要想生长,需要靠风生万物的特性,家族的延续和种子一代一代地传播是一样的。

  火在天上对应热,因为火有炎上之性。方位为南方。

  土在天上对应湿。在人体当中,湿的基本概念就是中焦,“中焦如沤”,人们吃进去食物以后,食物要发酵运化,要有一个湿气运化的过程。

  西方之金,对应五气是燥气,是收敛。

  水在天上对应寒,寒气主收引,是凝聚。方位为北方。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如果人坐在那里,一团太和之气,没有病,就显不出五行来;人一旦有病,就会显出五行来。一个好的中医,可以通过五行去判断很多事情。比如,中医里边讲五行相生的时候,经常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讲相克的时候,会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里木对应的是人体的肝,即肝主木,如果人一旦生气,就会吃不下饭,而中焦脾胃就相当于土,这就叫做木克土。人生气时,肝气上升,就会压抑脾胃的功能,这就是邪气。只有邪气强盛时,邪气才会依照五行规律进行传变,而正气虚弱时,正气根本不会发生传变,只会被邪气所传变和制约。

  没病是不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的,但是如果肝气太旺,或者已经出现怒这个情形,肝就会压制脾土。所以如果男人经常生气,会伤肝、伤胃。但是如果女人经常生气,又喜欢把气憋在心里,可能不会直接伤害胃。不过胃经走乳房,会伤害到女人的乳腺,任脉走子宫,会伤害到子宫,像子宫肌瘤、乳腺增生、乳腺肌瘤等病统统都和经常生气、郁闷非常有关系。而且,爱生闷气的人压制了肝,木对应肝,肝被压制,木就不能生火,火对应心,所以如果人总是压抑、苦闷、抑郁,还会患心脏方面的疾患。五行也对应五个方位。比如木对应东方,东方为生发之迹;火对应南方,南方主散;土对应中央,中央主运化;金对应西方,西方有收敛之象;水对应北方。五方分别用动物来表现,即青龙、白虎、蚯蚓、朱雀、玄武。

  为什么东方一定要用青龙这个象去表现?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从来没有见到过真正的龙,只是在一些画、建筑上见过龙。我们会发现,龙身上所有的组成要素基本上都带有生发的特性,比如说龙角是鹿角,鹿角生于春天,生发力最强,鹿茸用在中药中,也是取生发力强这个性质和功能;龙头如驼,静定而又坚忍;眼睛如兔,疯狂而又温柔;颈如蛇,灵活柔软;腹似蜃,坚硬;鳞如鲤,多变而美丽;爪似鹰,犀利勇猛;掌如虎,厚重而有力;耳朵像牛;须子是鲶鱼须,特别长。在传统文化当中,须其实是生发之象,龙的须子特别长,是过度生发之象。

  在现实生活当中,亦可以举出例子,比如张飞的象。张飞长着醒目的胡须,根根都是竖的,也就是说他的过度生发之象特别强,这说明张飞心计特别少,因为他全散掉了,憋在心里的东西很少。而那种天生不长胡须的人,叫“天宦”,这种人血特别旺,心计多,想法复杂,因为他把气机全都收敛在五脏六腑当中,没有过度外散。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讲,过度生发这种人很可能没有那些天生不长胡须的人长寿,因为那种人把东西全都藏在内里,而能涵在里边是一个很好的象。

  西方人练肌肉,把肌肉练得特别大,但是中国人的养生不强调这一点,中国那些真正很有养生修为的人士,他们的肌肤一定是非常柔软的,而且肯定不胖。一般来讲,我们会说“胖和尚,瘦道士”,因为道士都是讲究修行的,和尚都是讲究布散、布施的。相从心生,如果像和尚,讲究布施之道,可能就越养越胖,最后就像弥勒佛那个象。道士都讲究内敛,所以道士穿的衣服也都是青黑色的,外表看上去柔柔弱弱,但是内里的劲很足。

  庄子曾经在《达生篇》里边举了一个斗鸡的例子,以解释什么叫“涵在里边”。有一个高手养斗鸡,他抱出一只鸡跟国王说,这只鸡不能参加战斗,因为它斗志太强,好胜心太强,它一出来就想斗,还得养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养好了,抱出来以后,大家发现那只鸡全身的毛都耷拉着,傻傻的、弱弱的。可是,别的鸡一看到这只鸡,转身就跑。因为这只鸡把力量全部都收回到身体里边了,一旦爆发出来是非常强大的。

  “南朱雀”,在人体象心。南方主散,就像红色的孔雀那样,永远在布散。

  “右(西方)白虎”,白虎可以吞噬万物,故代表肃杀、收敛、秋天之象,在人体象肺。白虎,就是白茫茫一片,把一切都吞噬的象,所以有收敛之象。

  “北玄武”,北方,在人体象肾。“玄武”这两个字代表一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玄”即神秘,“武”指“止戈为武”,即“敌人”一看到它就能够把武器放到脚下,它不战而胜,是一种很伟大的力量。所以,在中国古代,只要称之为武帝的人,都有一个特性,就是力量感特别强,他可以指挥控制一切。比如汉武帝好战,同时他的力量也很大。北方玄武之象,用龟和蛇来表现,龟和蛇都是阴气很足、很安静的动物,它们代表长生、长寿。肾主藏精,而且元气藏在肾里边,元气是决定人的生命能否长生、长寿的东西,所以它代表着一种非常神秘而伟大的力量,这是北方之象。

  “中蚯蚓”,中央在人体象脾胃。蚯蚓生在土地里面,它的钻土能力特别强,脾主运化,蚯蚓就代表运化之象。在传统文化当中,黄颜色对应的也是中央脾土。比如东方大帝是伏羲青帝,南方是神农炎帝,而中央是黄帝。为什么那本医书叫“黄帝内经”,而不是“神农内经”或者“伏羲内经”?它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内涵——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人只要一出生,都是活在后天。如果能养护、护佑好自己的脾胃,就能使自己的生命往前健康地发展。

  人们都活在后天,先天带来的元气会被慢慢地消耗掉,因为人们每天活下去,都要用一点点元气,如果没有元气,人们就没有力气去工作。人们每天都会散掉一些元气,但是如果能够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人们就能够固摄住一些。元气一般是补不了的,如果人的脾胃是好的,就能够积攒一些。元气靠的是天天吃饭和天天睡觉才来的,而不是靠天天吃补药。道家有一个很好的比方,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五脏之象。比如五脏说像人事,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把肝比喻为木母,因为肝为东方、为木,但是又加了一个阴阳的特性,像母亲;西方像金公,西方属金,是阳性;南方像姹女,姹女就是少女;北方像婴儿,婴儿是纯阳之体;中央代表黄婆,黄婆实际上相当于媒婆,“婆”既不是母也不是少女,相当于老龄的妇女,指一般人岁数大了以后,阴阳的特性已经不太明显了。

  黄婆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相当于媒婆,这个媒婆叫官媒,是国家、政府亲自指定的一些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中央的问题如果解决好了,社会就能够相对安定。所以官媒在古代可不是一般的人,不是小角色,她们必须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是非常精明的一类人。黄婆主要协调的就是木母和金公的关系,她让木母不要太亢盛,因为女人在家庭里是主妇,首先,不能生得太亢盛,就像肝不可以生发过度一样,如果生发过度,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其次,也不可以太压抑,一个女人在家庭当中的位置一定要摆得很正确才可以。同样,在说媒的时候,她也会让男性不要收敛得太过度。

  古代的做媒是非常有趣的,现在大家则是自由恋爱,这是新旧社会的很大不同。古代如果没有媒婆的介绍,这个婚姻就会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过去是讲门当户对,开双扇门的人和开单扇门的人,在观念上会有很大的不同,把这种观念上的不同带到生活当中来,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媒婆需要从很多方面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找他们之间的互补,然后来让他们和谐。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木母和金公非常和谐。在人体里,实际上就是指降龙伏虎,要把肝和肺治好。在家庭里,夫妻关系和谐了,这个家庭就能够稳定地向前发展。

  媒婆对于姹女和婴儿又起什么作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奶奶、姥姥都要抚育第三代。这些小孩子,从心和肾的角度看,他们都很纯,只要让他们能天真无邪地结合在一起,能玩得很好,不打架,这就叫心肾相交,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黄婆也是要担一定责任的。

  中国人为什么叫中国人,中医为什么也有“中”字?“中”到底指什么?实际上“中”指的是一种能力。比如我们经常谈到“中庸”,中庸是什么?是指一种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均衡能力,一个人有没有这种能力,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是很重要的。“中和”就是指运化和协调能力,看这个人能否让万物的运化和协调都达到很高的层面。所以在人体当中,中央的脾胃就是这种能力的显现,如果中央脾胃很好,人体就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央黄婆对应的是土性,土能够生万物,有土才能涉及种植和收获的问题,才能涉及长久发展的问题。下面我们要具体去讲五行怎么对应人体的五脏和六腑,而且它的方方面面的表现到底是什么,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

  人体的五脏之象是什么?人体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也是按照东、西、南、北、中排列的。五脏所对应的是五腑,可是我们都知道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的关系。

  五脏与五腑

  在传统文化中,肝对应的腑是胆,所以有“肝胆相照”这个词。胆气生发起来,肝气才能为之生发。

  心对应的腑是小肠。在日常生活中,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是心经当令,但是心不受邪,所以小肠可能会代君受过,假如吸收这方面出问题了,会出现一些小肠病。小肠经当令时,如果人出现脸红、心慌、胸闷这些象,实际上是心和小肠的表里关系出了问题,是心脏出问题前兆的一种象。

  脾对应的是胃,它和胃是一种表里夫妻的关系,脾不好胃就不好,胃不好脾也不好。

  肺和大肠相表里,人要大便时,一定是靠肺气把大便排出来的。人们皮肤的一些症状也和大肠有关,有些问题中医可能不直接扎肺经,而直接取大肠经,泄大肠经的火就可以解决问题。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才能促进膀胱司开合的功能,尿液才能正常的储存与排泄。肝胆对应筋。人体的弹性都是和筋有关的,比如手指曲合的能力。现在有一个说法:老人是否长寿,要看他(她)的握力大不大。老人的握力越大,他(她)可能越长寿,而握力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的肝胆功能有关。一些老人经常玩核桃,而玩核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手指灵活性的过程。大家不要小瞧这些小的健身法,中国的传统方法就是大道至简,一些很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大问题。

  手指是非常奇妙的,手指头是人体经脉的出发之点,是阴阳交汇之所,手指是非常有玄机的。拇指对应的是肺经。食指对应的是大肠经,食指和大肠的蠕动、大肠经气很有关系。中指对应的是心包经,所以中指的麻木肯定和心包有关。无名指对应的是三焦经,因为三焦为人体的孤府。小指对应的是心经和小肠经。从心脏的角度上来讲,如果是中指麻木,就是心脏的轻症,如果是小指麻木、小指外延麻木,就是心脏的重症。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注意观察,要经常活动手指,把这些经脉全都给调动起来,预防疾病。

  心和小肠对应的体是血脉,因为心主血脉。其他,如脾胃对应的体是肉,肺对应的体是皮毛,肾和膀胱对应的体是骨头。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外象来看五脏。怎么通过外象看五脏?其实就是看五窍。

  “肝开窍于目”,眼睛眼力好不好,实际上和肝的功能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老人要想长生久视,一定要眼力好,眼不花。

  《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到“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舌头是心的苗,舌头上的很多问题会反映心气和心情的问题。比如开会时,有个领导上去讲话,本来他要宣布大会开始,可是一上来就说“好,大会结束”,对于他的这种口误,西方心理学认为,他已经表达了自己内在的感受,其实他非常希望现在就闭会,不希望再开下去了,即口误表现出来的东西恰恰是他内心心气的一种反映。所以舌头的灵活与否,舌头的灵巧与否,实际上是和心气很有关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和心脏的功能很有关系。

  中医会望舌诊,看人的舌头能看出很多东西,不过最主要的是要看心。因为在一个舌面上,也会分出五行来,舌头两边为肝胆,后面为肾,前面为心,中央为脾胃。不过最主要的是,舌头的很多状况,比如灵活不灵活,是与心气相关的。

  另外一种说法是“心开窍于耳”。“窍”在传统文化当中是孔窍的意思。眼睛是一个孔窍,耳朵里边是一个孔窍,肺是开窍于鼻,所以有人认为《金匮真言论》里边说“心开窍于两耳”是对的,平常我们耳朵里边痒都和心气有些关系,如果有潮湿感,就是脾往外运化过度的象。

  “肺开窍于鼻孔”。如果从脸相上来看,鼻子的外形是属于脾胃的,因为鼻子中间属于中焦,胃经的走向是起于鼻(迎香穴)之交中,挟鼻两侧,交于鼻根部,所以鼻子的外形是归属于脾胃的。但鼻孔是属于肺气所主。如果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可能连呼吸都不太会,按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来讲,左边主升,所以人们应用左鼻孔吸气,再用口呼气。

  “肾开窍于耳”。因为肾有肾阴和肾阳,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讲肾是开窍于耳的,这是与《金匮真言论》不同的地方。“华”就是花朵。肝所外现出来的象是爪,爪实际上包括指甲。我们从指甲当中可以看出肝的一些问题,因为指甲也是生长的东西,是肝气的一种表现。如果人的身体有些问题,指甲上就会有竖的棱,竖的棱就是肝胆这些脏器出问题的表现;如果出现横的棱,就说明身体的问题在一点点得到改善,因为横的棱会一点点地长出去。这是中医思维的一个要点,中医通过看人的外象就能看到内部的很多东西。

  心所外现出来的象是面,即脸色。人的脸上是否滋润有光泽,跟心气相关。心气很旺,人的脸是红润的、润泽的。但如果是那种赭红,红的颜色特别难看,像黑血一样,就非常不好。所以中医在谈到脸色的问题时,不管是什么颜色,都强调一个要点——什么是好的颜色?就是像蒙了一层白的薄薄的纱一样,透出一点润泽之形。一个人长得黑没关系,但是要很润泽,脸上要有光泽。

  脾所外现出来的象是嘴唇。嘴唇是否饱满、滋润,就可以看出人的脾功能如何。如果嘴唇老是翻肿或者起皮,那就说明脾虚或者血虚。

  肺所外现出来的象是皮毛。皮毛的所有问题一般都与肺气相关。中国将来会有非常多的人有过敏症状或者皮肤病。以前这些病症在西方社会特别多,现在中国人得的也多,因为现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相近,比如都生活在一年四季有空调的房子里,越来越喜欢喝冷饮等。“过食冷饮伤肺”,一旦伤了肺气,就会出现皮毛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从小就喝温热的开水,如果大量地喝冷饮,身体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当时可能显现不出来,只有等人年纪大了以后,才会越来越明显。有些时候,过敏症状和皮肤病可以被认为是免疫力低下的一种象征,其实这跟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头发是肾的花朵,所以头发的好坏是肾气的一个外现。头发如果非常黑、非常滋润、非常柔亮,就说明肾气足。有人头上总会长头皮屑,或者是脂溢性头皮,这其实是脾虚的象。脾虚会造成外溢,使很多东西发生外溢,浮现上来,这是造成头皮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头皮屑并不能靠洗发水彻底解决,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脾的问题。

  把身体内部解决好了,外部所显现出来的东西才能好,这就是五脏和中医意象思维的关联性。五脏还涉及五色的问题。肝所表现出来的是青色,实际上在传统文化当中,应该是苍色。因为肝木从肾水生起,肾水是黑色,黑色慢慢生发起来后,会出现黑中带白的一个象,这就是苍色。青色是生发过度的象,而苍色是从肾精慢慢生发起来的肝木之象。脸的颜色表现心的色,是心脏所浮现出来的颜色,即红色。脾是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如果脸非常白,又瘦又高,这种人容易有肺气虚的象。如果脸发黑,就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肾有问题了。中医里还有五声,不同的声音可以表现出五脏六腑不同的问题。

  “肝音为呼”。“呼”又分几种声音,如果肝血空虚,人就会狂呼乱喊;如果员工受了上司的气,回到办公室以后就会发出叹气、叹息声,这是肝气被郁的象,其实,发这种声音是一种自救,可以缓释肝气的压力。所有养生的东西,都是从身体里发出的,都是对身体发出的这些东西的一种总结,因为人体是知道自救的。

  “心音为笑”。笑分正常的和非正常的两种,如果一个人心气特别足,笑就代表他的心气的运行没有窒碍;但如果总是笑,没事就坐在那呵呵乐,那是心气将散之象,叫“心气动泄也为笑”。大家可以通过声音判断出人的很多疾病。大喜和大恐会让人死,《说岳全传》中就讲过,牛皋抓住自己的老对手金兀术之后,非常高兴,结果“大笑而亡”。笑让他的心气一下子全都散掉了。

  “脾胃为歌”,即像唱歌一样。正常的脾胃之象应该是歌声广大嘹亮,可以传播四方,就像脾的四方输布之象一样,无所限制。但是如果脾胃有病,在唱歌上也会有表现。脾胃过度压抑或者是实证,就会显出一个“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象,即没事就爬到高地方去,狂呼乱喊、唱歌不停。所谓唱歌,在五音和五声上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切都要有节制,为什么会有哆来咪发唆,这五音都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哪个声音太过度,它就“将绝”。《红楼梦》里有一回是“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宝玉和妙玉听黛玉弹琴的时候,妙玉说“君弦太高”了,听到后来,妙玉又说“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问她太过会怎样?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这就像我们生命当中的很多现象,如果过度,不知节制,发出来的声音就是一种病态的象。

  “肺音为哭”。肺气足,哭的声音就特别嘹亮。小孩子哭的时候,绝对不是使劲叫,而是升中有降,因为小孩子是哀而不伤,他们哭是不动情的。所以有时小孩子只哭但不流眼泪,哭声嘹亮,实际上他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告诉家长我需要你了,你要过来为我服务。他们“哀而不伤”,哭的时候不会伤到气,所以他会“终日号而不嗄”,整天哭嗓子也不会哑。《黄帝内经》曾经专门探讨过哭的问题,认为从一个人的哭声里面,能听出很多东西,比如一个人要是流眼泪了,就说明他动了肝气,因为肝主木;如果哭得满头大汗,就像贾宝玉听说林黛玉要回南方以后,哭得浑身大汗,说明他动了心气,因为汗为心液;如果哭的时候流鼻涕,说明这个人动了肺气;等等。

  “肾音为呻”。呻,就是伸发。元气藏于肾,所以如果一个人发出呻吟之声,那就说明动了“老本”。一般人在疼痛、受伤、自虐、过度虚弱、性高潮的时候有可能发出这种呻吟的声音。五脏对应五神。五脏皆有其神,神是脏腑之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现。比如肺对应的神是魄,肝对应的神是魂。肝主生发,所以魂属于阳神,是往上走的。中医里是讲魂魄的,中医认为人死是魂魄分离象,人活是魂魄如胶似漆,就像夫妻一样黏合在一起的象。魂魄分离的象,就是魂一点点往上走,魄一点点往下走。魄是肺气特别足的一个外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人最后死的时候,魄走的是魄门,即肛门,魂走的是嘴巴或者鼻子。

  传统的医学认为如果五脏精气特别足,它的神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肝气特别足的时候显现出来的神明是魂,心气特别足的时候,显现出来的神明是神,此时,脑子特别清楚。心气足脑子就聪明,反应力好;如果心气不足,脑子就不愿意多想,反应差,神就不足。有的人年轻的时候是敢作敢当的象,但是中年以后再把他的脉,会发现他的心气很不足,他现在做事已经很没有勇气了,甚至有些事已经不想做了。打个比方,五脏的精气就像油一样,而神就是它的光亮,是五精所照射出来的东西,油如果不足,光亮自然就暗淡了;如果油特别足,光亮就会特别大,可能会照亮满间屋子。

  脾的神明是意,《黄帝内经》说“心之所忆谓之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为记忆力。实际上,有没有意志和记忆力关系不大,关键是记忆能不能同所看到的事物相关联。如果能够相关联的话,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宽广度,而这个思维宽广度就是“意”。所谓关联性就是运化,这就是脾的功能。聪明,反应非常快,这都是运化的作用,是脾的作用。

  肾的神明是志,就是一种收藏的特性、收藏的能力。如果收藏能力特别强,人的志向就特别大,如果收藏的力量不强,人所外散出来的志向,也不会很足。五志,即五种情志。

  肝的情志是怒。“怒伤肝”,中医认为经常发怒的人,是肾精不足的象,即肾精已经固守不住肝了,水已经不能涵养木了,脾胃(土)也不能涵养木了,所以人才会经常发怒。在生活当中,有“路怒一族”,即在马路上开车经常发脾气的人。他们或者追尾,或者同他人硬扛,挡到他人前面去,这个问题表面上来看是因为交通堵塞,其实还是因为个人压力大。同样一条路,大家同样被堵在这里,为什么有的人着急,有的人不着急?有的人能忍,有的人忍不住,非得在马路上打架?其实打架的人事后也会觉得很没有意思,可当时就是压不住火,这其实说明他们的五脏六腑有了小小的问题,应该去解决。比如说他可能是由于头天夜里没睡好,然后精神处在很不好的状态;或者因为压力太大、过度焦虑,肺经亦处在不好的状态等。

  心的情志是喜。喜亦有正邪之分,正的就是输布四方,此时血脉特别充足;如果经脉不通畅,一个人老憋着,是不喜。反过来,如果他老不喜,血脉就会出问题。邪的“喜”就是过度外散,会伤心神。

  脾的情志是思虑。正常的思维是好的,输布四方,像脾一样;如果过度思虑就会出现邪气,人越来越瘦,脾主肌肉,过度思虑的话就会把自己的肉消瘦完了;而不思虑会有黏滞、懒惰之象,人会越来越胖,湿气特别重。

  肺的情志是忧愁。有肺病的人就喜欢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黛玉。林黛玉是典型的肺病,她的所有表现都是肺气特别虚的象。林黛玉没事就哭,而且她多思,所以林黛玉也胖不起来,她不会有薛宝钗那种丰腴的体态。多思则伤脾,肺气又虚,所以她喜欢哭。肺气虚的人会两颧红,眼睛里总有眼泪,是水汪汪的象,这种女孩子比较容易让人怜惜,跟她谈恋爱很舒服,她们想得很周到,情意绵绵,招人喜欢,不像薛宝钗似的过度冷静。

  肾的情志是恐。恐也有正邪之象,正象是谨慎内守。人的一生中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这是孔子教育我们的。人有敬畏之心,知道谨慎,知道内守,这是肾精足的一个正象的表现。恐的邪象就是“恐外散”,比如人过恐会尿裤子,或者“恐则气下”,指人一惊恐,气就会散了,收摄不住。变是变化,五变即指心、肝、脾、胃、肾如果出现变化,身体会有哪方面的表现。#p#分页标题#e#

  肝气的表现是“在变动为握”,即肝气出现病变时,首先会表现在手的握力出问题,比如手没劲,或者是抽筋、肌肉紧张等,这是在表象上的病变反映。

  心病的表现是厥症。厥症就是四肢厥逆症,即手脚冰凉。医生在把脉时,会观察到一些细微的东西。一个人凉到哪儿,他的四肢厥逆已经到了哪一步,手轻轻一捋就都清楚了。把脉时医生会发现,有的人只是手指尖冰凉,有的人是整个手指冰凉,有的人是整个手掌冰凉,有的人甚至凉到手腕,或者凉到肘部,这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很可怕的。中医甚至认为,一个人如果凉到肘部,那简直就是危症,很可怕。头顶和脚也是人体末梢,人们年轻的时候,心气很足,冬天很少戴帽子,可是如果老了,到冬天就会有点畏寒,因为此时心气不足,血脉上不来了。如果一个人腿冰凉,凉到膝盖,医生也可能会告诉他,他的心气现在有问题。

  脾胃的表现是哕(yue,三声),“哕”这个声音在古代是呕吐的声音。人体正常的时候胃气是下降的,人体以降为顺,如果“哕”就说明元气虚,肾精不足,人的气收不住就往上走了。人会打嗝甚至呕吐,实际上都是脾胃出现了问题。

  肺气的表现是咳。比如人们在肺寒时会咳嗽,就是通过振动把肺寒振出去,所以肺“在变动为咳”。

  肾的表现是栗,即哆嗦。打哆嗦这个毛病实际上与肾病相关,如果肾特别寒,就会出现哆嗦、战栗或者打喷嚏的象。打喷嚏实际上是振奋肾阳,是身体要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把肾阳调起来,把寒气赶掉。所以,身体好的人还能打喷嚏,身体不好的人直接就会感冒。五脏在五味上也分别有表现。

  肝味为酸。中医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正常的疏泄需要收敛功能的制约,疏泄兼收敛的功能需要有形的肝脏来蕴含。肝主木,“木曰曲直”,“曲”就是人要有所收敛,不能直接就条达上去,所以肝味为酸。酸味有收敛作用。

  心味为苦,焦味就是苦味。烤馍片的味道就是焦香之味。

  脾味为甘,小孩子爱吃糖,是因为脾胃太虚弱。

  肺味为辛辣之味。

  肾味为咸,凡是咸味的都可以调肾精上来。人活着,要靠每天调一点点元气,就靠盐去调肾气,因为盐是最方便调肾气的东西。还有就是五臭的问题,“臭”这里读xiu(四声),是指五种味道,即臊、焦、香、腥、腐。

  肝味的味道为臊,心味的味道为焦,肺味是腥味,肾味是腐味,脾味是香味。这个味道表现出什么?如果你身体某个部位呈病态的话,就会特别喜欢吃某种味道的东西。比如脾胃如果黏滞,人就喜欢吃一些香窜的东西。香窜的东西,会宣开脾胃的湿滞。当脾胃特别郁闷、特别压抑的时候,香窜的东西可以开窍。古时候,如果有窍闭、昏倒的人,医生一般都会给他服用苏合香丸,这个药的主要成分就是麝香,麝香可以通大窍。但是有些穷人,买不起麝香来通窍怎么办?一般来讲,可以用臭味的东西来通窍。比如将粪便在他面前搅和一下,照样能把他的窍宣开,使他苏醒。

  五脏与五液

  最后一个是五液,肝液为泪;心液为汗;肺液为涕;中焦脾胃为涎,脾虚的人就经常流口水;肾液为唾,舌面干不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肾液的问题。《灵兰秘典论》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八篇文章,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灵兰秘典论》中的“灵兰”二字,是“灵台兰室”的简称。“灵台”是儒家对“心”的比喻或别称,“兰室”是对君子住所的雅称。《孔子家语》中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为其所化也。”“灵台兰室”就表示“朴实无华、真实不虚”的真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要用一种最朴实无华的表述方式来告诉大家中医的内涵是什么。

  “秘典”是不可以轻易给庸人观看的意思。黄帝在此篇的最后说:“善哉!余闻精光大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其中“斋戒择吉日”就是在去除了“个人欲望和由此欲望而产生的杂念”的情况下,才能领悟此论的深刻内在含义,否则,一定要秘藏于“灵台兰室”之中,贪欲横流的庸人是不能够随意翻看的。如果人在欲望横流的情况下读这篇文章,就如同进不了君子之室一样,进不了心灵的层面,会读不懂。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也应该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好好阅读这篇经典之作。

  文章开篇,黄帝问岐伯“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贵贱”就是人体十二脏的职能分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用人事中的地位高低作比喻。“何如”就是像什么。这篇文章用的还是打比方的方式,但它是用社会现象甚至是政治来比喻五脏和六腑的。这篇文章非常简短,但是它把中医的五脏六腑谈得非常透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五脏六腑当中是统摄脏腑的,是十二官之主。“心”字非常有意思,其他的“五脏六腑”,比如大肠的“肠”字,是有“肉月”旁的,唯独“心”字没有这个偏旁。西医谈到“心”,指的是心脏,而中医谈到“心”,是指神明的一个象。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我们五脏六腑当中,就相当于一个君主。所谓君主的概念,如果我们经常看史书的话,就是帝王之相,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象。“君主之官”这个名词,一下子就把心的重要意义给烘托出来了。心主血脉

  现在一说到“血”,我们都认为鲜红的液体就是血,但是在中医里,关于血的定义是这样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中焦”指脾胃,“受气取汁”指人吃下食物的精华可以变化出一种东西,“变化”指一个运动过程,“赤”相当于动词,赤原本是红颜色,在这里红颜色就代表输布之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吃下饭以后,产生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够发散出去,这就叫“是谓血”。这个“血”有动词的含义,即人吃下去东西,水谷精华还能够输布四方,才是血。

  心藏神明

  人体的神明是藏在心里的,所以古时人们不说“心脏”,只说“心”。那什么叫“神”?《黄帝内经》里有一个关于“神”的定义:“两精相搏谓之神。”所谓“两精”就是指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功能才被称为“神明”。即人的心气足了以后,外散出来的才是神明。

  心主喜乐

  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就会悲,但如果心气特别实,人会喜笑不休。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这是心的一个特性。痒是一种很细微、很细腻的生理反应,这么细腻的生理反应是由心来感知的,所以人们身上出现痒这种症状的时候,实际上是由心来取决的。

  常见心病及其中医对治心得病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心主血脉的层面。西医认为心得病了就是得了心脏病,认为全部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会有不同的分析,中医认为,所谓心病的问题,可能跟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肾经等都有关。

  中医中有关于时辰的问题,它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养成一个习惯——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比如说上午九点多发的心脏病和下午两三点或四五点发的心脏病,根源是很不同的。西医会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心梗。可是中医认为,上午九点多发作的心脏病,有可能是由脾胃的问题造成的,而下午两三点发作的,可能是小肠经的问题,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有的人中午吃过午饭以后,脸通红、胸闷,这实际上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前兆。如果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发病,是膀胱经的问题,那是阳气大虚的象。如果是下午五点到七点发作,就和肾经相关。

  首先,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心脏病人有便秘情形,会对他的心脏非常不利。很多心梗病人都是倒在厕所里的,因为人在大便的时候,会用到心肺之气,如果这个时候人特别使劲去排大便的话,就有可能会过度耗散自己的心肺之气,底下空了,上边的气可能“哗”一下就散掉了。所以凡是在厕所里犯病的人都是心气已经很空了,再加上下面一泻,心肺之气就彻底没了。

  同样,在《经脉》篇里,也提到了肺经的表现,“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就是人会呈胸口憋闷的象,但如果到医院去检查,心脏的各项指标却都没问题。这种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个象,就是喜欢长出一口气,没事就调一口气上来,这其实是肺经的病,是肺经表现在心脏上面的一个问题。

  其次,如果心梗病人倒在厕所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吃饭吃得过多。中医把气分成胸中大气、营气、卫气等,但是实际上人就活一口气,死也死在这一口气上,人玩玩的是这一口气,人养生养的也是这一口气,“这一口气”是最重要的。如果吃饭吃撑了,脾胃运化时,就会需要多用一点儿气来把食物消化掉。我们知道,火生土,火指心火,土指脾,火和土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即心是脾胃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儿子缺钱了,会去找谁要钱?在关键时刻,都会去找自己的母亲要。所以,在消化过程当中,如果脾胃需要多一点的气,就会从心那里“夺气”,中医里叫“子盗母气”,就是儿子会到母亲那里“夺气”,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引发心脏病。所以对于心脏病患者,医生会经常嘱咐他们:第一,最好别有便秘的情形;第二,吃饭最好吃七八分饱,少吃多餐都行,不然儿子一下子盗母亲那么多气,心脏肯定会出现问题。

  在《经脉》篇里,也讲到胃经和脾经得病对心的影响。如果胃经得病,会“心欲动”,就是指心总会有点儿慌,比如饿的时候,人就会心慌;人吃撑了有可能“子盗母气”,也会造成心脏“嘭嘭”乱跳的象。如果脾经得病,会“烦心,心下急痛”等。

  再次,心经对心病表现为心痛,心血虚会造成心痛,心血虚就是心脏缺血。在人体当中有几个脏器每时每刻都不能缺血,一个是大脑,一个是心,一个是肾,这三个脏器只要一缺血,身体马上就会启动元气及时补给。所谓的高血压也是由于大脑缺血或者心缺血时,身体通过加压的方式满足它们对血的需求。

  “心为君主之官”,中国古代被称为“君主”的人,也被称为“天子”,即天的儿子。也就是说君主是有天管的,他是代天行令。“天”指什么,其实,天就是气数。在历史上,崇祯皇帝很勤劳,很想有所作为,但是他生存的那个年代,明朝气数将近,他无论多么努力,天灾人祸全都会有。这是一种比方,就是气数会管天子。

  心在五脏六腑当中也是君主之象,那么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自然也会被管,管它的就是元气。所以如果一个人元气大伤,也会造成心脏病。元气藏于肾,如果肾精大伤,心就会很不舒服。这种情况下,人如果去把脉,可能会有两种脉象,一种是西医所说的“早搏”,就是跳,自己都能感觉到;还有一种是“间歇”,自己也能感觉到。早搏和间歇都是由肾精不足即元气不足导致的。早搏,是元气尚可的象,间歇,是元气大伤的象。

  早搏是一种什么情形?我们打一个比方,比如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有的人很使劲,每打一下都会把气筒按到底,每打一下都是足够的,就像脉动一样,正常有序。但有的人很无力,他打气的时候,一下按不到底,他就会通过增加频率的方法来把车胎的气打足。这个加快频率的方法,就是早搏。早搏相当于你通过努力的方式完成任务。再比如一天拉一车煤就可以完成任务,但是现在我没劲了,一次只能拉半车,所以我必须通过多跑一趟来把这件事完成。

  间歇是一种什么情形呢?间歇会出现脉动上的停顿。指元气已经很不够了,中间得给它努把力,抽它一鞭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