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生活健康 > 养生的智慧: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

养生的智慧: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8-12 19:43
序第一章同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但首先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法天地而生",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是中医养生的基础。
她所要改变的,是人类在这种状态下,就是在疾病状态下的不平衡,我们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中医学治病的一种理念。中医学治病是这样,养生也同样是这样。

  5、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肚脐跟妈妈通着,其他的窍全关闭着,一旦落生,一窍不通九窍通。""窍"是什么?"窍"是人体精气和自然界交通的通道。当你一落地,"哇哇"一哭以后,你自身的气,就和天地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有的相关性。

  中医学始终是建立在人和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如果离开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没法谈中医学的养生。中医学不是把人看成孤立的人,《黄帝内经》开篇就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是天地的产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道德经》的观点,在地球、宇宙没有形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无面目的"一"的状态,这个"一",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是阴和阳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阴和阳的统一体。古人所说的"太极",圆圈中没有划一条直线,而是划了一条等分的曲线,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圆--太极。这边一个黑点儿,那边一个白点儿,这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把这个圆圈拉长了,就是"一"。

  它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在阴气和阳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二",形成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阴阳两极。如果只有阴和阳,没有"三",是不会有万物的。太阳系里边,火星上有天有地,地球上有天有地,但整个太阳系除地球以外,还没有一个星球发现有跟人一样的生物。为什么?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因为它没有"三"。"三"是什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的上升与天气的下降,构成了一种"运气"的状态,这种运动着的气的状态,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古人讲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用中国文化的观点来说:构建整个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最小物质就叫做气。这个"气",你到道观里面去看,它的"气"字,上面一个"无"字,下面四个点儿,这是道家所说的"炁",这个"炁"是个什么含义呢,"无"不是不存在,而是你看不见,下面四个点儿是什么?四个点儿在中国古代是个火,"火"代表的是运动。

  现代物理学把所有的物质分解来,分解去,最后分解的是什么?是夸克。夸克是什么?一团没有质量也没有重量的东西在那不断地动。这和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气"何其相似!夸克是一团看不见的东西,它是地中海的一种鸟的叫声,天一黑它就"夸克、夸克"地叫,可你根本看不见它,但是它是存在的。

  6、在自然界这个特有的环境中来养生

  《黄帝内经》里讲:"人法天地而生。"什么叫"法天地而生"?就是依照了天和地的状态,构成了人的形象。

  很多北大的孩子问我,说:"老师,人的鼻孔下为什么叫人中?"我说:"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肚脐跟妈妈通着,其他的窍全关闭着,这时候妈妈就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天然的屏障在保护着他。一旦落生,一窍不通九窍通。""窍"是什么?"窍"是人体精气和自然界交通的通道。当你一落地,"哇哇"一哭以后,你自身的气,就和天地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有的相关性。

  人的九窍中,口以上的窍全是偶数,口以下的窍,从口到前后阴都是奇数。上边3个偶数,是坤卦,《周易》里面的坤卦;下面的3个奇数,是乾卦。坤在上而乾在下,本来地在下而天在上,而"人法天地而生",却得阴在上而阳在下,为什么?因为如果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上面是乾下面是坤的话,它在《周易》里是"否"卦,"否"卦的含意是不通。

  而人呢?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必须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必须升到天上,天气必须降到地下,这时候你才能是一个活着的人,而不是一个死了的人。所以一旦晕倒的时候,老一辈人都知道要掐人中,为什么呢?因为你晕倒了就说明你的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你的这个交泰没有了,这个运动着的气不动了。他在这儿一掐,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你就醒了。这个道理是说,人不仅仅是生活在社会中,人首先是生活在自然中,人是自然界中惟一可以效法天地的最高级的生物。所以中医说人是万物之首,万物之灵。要想讲中医的养生,首先就得把人放到自然界这个特有的环境中来谈养生。

  正因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所以中医学首要注意的养生法则,叫做"顺四时"。为什么要顺四时呢?

  我们可以问一下,地球上哪里最适合人类生存呢?答案是温带。尽管南极和北极也有阴也有阳,但是它们没有昼夜阴阳的交替。南极和北极都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它的阴阳是绝离的,不是阴阳交替,所以南极和北极都不适合人类生存。而热带则是一年长夏,没有分为四季,阴阳也不是交替的。温带四季分明,人在这个地区中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四季的变化,对人类的身体、智商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使温带人的大脑沟回就会越来越深。所以生活在温带的人应该很自豪,很聪明。这种状态,是谁造成的?是大自然造成的。

  7、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你按照四时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个规律来养生的话,你就可以减少疾病在你身上的发生。《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什么?就是在某个时令中,违背正常气候的时候,中医就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的发生。

  现在很多老人都愿意住平房,不愿意住在阁子上面,为什么呢?因为北方的房子很有特点,冬暖夏凉。冬天外面再冷,你进去以后都有股暖气,夏天外面再热,你进到平房里都有一股凉气,这在中医学上叫做人得天地之气而生。我们看看农村的那些长寿老人,几乎全是住在平房里。我们现在都住楼房了,而楼房里只有天气没有地气。

  我们来看看现在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什么状态:夏天的时候惟恐空调开得不大,惟恐屋子不凉快;冬天的时候,惟恐那暖气烧得不热。这些其实都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这时候通过外界的人为条件,通过用暖气把屋子和身体捂得太热了,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气血都耗散出去了。中医有句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如果冬天你不能够把你的精血很好地储存起来,那么春天的时候就该得瘟病了。

  在冬天你要是一直在暖气开得很大的屋里待着,你全身的毛孔是开着的,如果突然间一出来,进入到外面较低的气温中,能不感冒吗?所以我一直建议,冬天我们屋子里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千万不能太高。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于是夏天的时候我们很多年轻人在办公室开空调,家里开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甚至睡觉的时候也开着空调。然后不少人在夏天看病的时候就告诉我:"我怎么浑身都不舒服啊?"我说你没法舒服,该出汗的时候你不出,都在里面憋着,它能舒服吗?所以我建议大家,夏天开空调的时候一定别怕费电,多少开点窗子,大家知道,那个空调的风和自然的风是绝对不一样的,那是一种透骨的凉。不只是空调,即使你用电扇也不要对着你自己吹,让它冲着墙吹,这样可以有一个回旋的余地。我们临床上看到很多病例,夏天睡在空调房或者用电扇吹着,早上起来的时候,胳膊腿就疼了,甚至有的都动弹不得。这是因为夏天的毛孔是开放的,你用空调、电扇冲着自己一个劲儿地吹,这不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虚邪贼风"吗?所以,夏天喜欢凉爽的读者您也得躲开点儿空调和电扇,避免把室内温度调得太低或者直接在空调、电扇底下吹,可能您这吹完以后,明儿出来半身不遂了,这种例子我们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另外我建议大家在夏天的时候一定要备把扇子。咱们中国人的扇子,那叫小大由之,热了就紧扇两下;不热了,就少扇两下。扇子扇的风都是自然的风,于自己的身体无害。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咱们的祖先,咱们的祖先其实非常的聪明,古人的扇子在夏天是个必备之物。

  所以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习惯符合天地四时的运行规律:夏天的时候该热的就得热,冬天的时候该冷就得冷。正因为我们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上帝捏出来的,而是天地的产物,所以作为一个人来讲,在你的整个生命过程里边,就不能够违背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

  8、人如落叶树,遵从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

  要想了解中医的"顺四时"养生,就首先要了解中医的"四时",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四时",就没有办法谈中医的养生。这是因为我们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我们人就生活在天地之间的这个天气和地气的交会之中,"人以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讲的就是人是天地的产物,我们都是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交替往返这样法则来完成自己的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理念。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就跟外边落叶树是一样的。这什么意思呢?您看一到冬天,所有的落叶树的树叶都落光了。树叶为什么落?因为在中医上讲,冬三月是闭藏的时间,在冬天的时候,原来分布在干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它的枝叶上就处于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它的树叶就落了。

  到了明年春天的时候,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此时所有的营养是从根部向枝叶走,所以你看那个树,一到春天的时候就发芽。为什么发芽?因为里面的营养、气血往外生发,但是外面还没有准备好条件,所以就会出现一个芽尖,你看初春的落叶树的枝条上,都是向外吐着一个含羞待开的尖芽儿。

  到了夏天的时候,气温升高,"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而此时底下根部却什么营养都没有了。到秋天,秋风一起,此时树叶又开始落,气血、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边收了,转向闭藏的阶段。这就是外面自然界的落叶树生发凋敝过程。

  我们人也一样:春天的时候,我们的气血是从内脏向外走,从内脏向外调动,到了夏天的时候,气血都到了外面。等秋天到的时候,秋风一冷,气血就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了,到冬天的时候,里面非常的充盈,而外面相对的不足。

  大家想一想,我们夏天的时候,为什么容易闹肚子?这不仅仅是个细菌病毒的问题,因为夏天的时候,你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而里面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这时候你吃点什么黄瓜,吃点其他不合脾胃的东西,就要闹肚子了。而冬天的时候,由于所有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外面是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你这时候就容易感冒。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对我们每个季节的养生有一个原则性上的把握。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人作为一个整体和自然界是完全一样的。我说明的这个道理就是在一年四季里面,你的身体状态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休戚相关的,所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界变化,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

  对我们人来说,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部,那么在你每一年里面,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对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9、春夏养阳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

  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里面的气血相对的不足了,这个时候人常常会有肝阴不足的状况。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中医说的肝,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而春天正是气血生发的过程,所以说春气与肝气相通。

  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夏天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你会感到胸闷气短,这就是因为在夏天的时候,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关性。

  综上所述,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两季对应肝心两个脏器,这两个脏器和春夏两季是直接相关的。因此,我们中医上的养生要遵从四季变化。

  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往外调动,那么在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养肝。有很多人一到春天的时候就经常半夜醒来或者睡不着觉,这是因为人的阳气白天行于外,晚上归于内,归于内归到哪呢?就是归于肝。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阴阳调和就能睡着,如果肝血不足,阳气就回不去,你就老睁着眼睛,睡不着觉,即使回去了,1点到3点是肝经旺盛的时候,如果肝阴不足,肝经有热,就把阳气给顶回来了,你就醒了,到5点多钟,肺气旺了,你就又能睡着了。还有就是有些女同志在月经前后睡眠不好,这就是因为血行于下,气浮于上,且女性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阴不敛阳的时候就不想睡,也睡不着。我常常跟很多同志说,无论男女,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起码经过了上百年的实践。这时有些男同志就问我,吃什么乌鸡白凤丸啊,那不是妇科圣药吗?男同志为什么吃啊?其实不是,因为女同志是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所以乌鸡白凤丸更多的是使用在女同志的身上。可是男同志在春天的时候,由于你的气血向外走了,这正是肝血不足的时候,你每天早上吃上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身上一点都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就没有了。

  到夏天的时候,天气特别热,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也要特别注意。我的建议是,人们尤其是中老年同志,应该吃一点生脉饮,因为夏天你的阳气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所以你才会出现胸闷、气短、多汗这样的症状。那么在这时候怎么办呢?你就可以喝一点生脉饮。这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效的方子。生脉饮里面只有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是补气的,五味子是收敛心气的,让你别出那么多汗,麦冬有清肺热的作用。所以,夏天的时候用一点生脉饮,就有助于人们心气的滋养,就可以防止你夏天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

  10、秋冬养阴

  秋天落叶的时候,是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人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得你的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这个过程同肺气直接相关。

  到冬天的时候,人体的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冬气与肾气相通。

  综上所述,按照中医学的观点,秋冬两季对应肺肾两个脏器,这两个脏器和秋冬两季是直接相关的。中医上的养生要遵从四季变化。

  秋气与肺气相通,秋天是气血往里走的季节,中医讲肺主治节,可以帮助你的气血从外往里收。到秋天的时候,我劝大家方便的时候就吃点秋梨膏,它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梨的金气最重,梨的秋气也是最重的,你看梨花开出是白的,中医讲"白色入肺"。梨有润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经,有助于气血速降,帮助人们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到冬天的时候,大雪封山,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正好是补养的好时节,好比树要冬灌,就是因为营养都在里面,给点水就可以迅速吸收。中医说冬天重在补肾,男同志以精气为主,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吃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于女同志来说,特别是在更年期以前的女同志,则重在补血,我建议这些女同志吃一点阿胶、大枣、核桃仁、冰糖,把它们做成膏状服用;过了更年期的女同志,就可以用点六味地黄丸来补肾,因为这时候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完这些有营养的东西,它就能够充分的运化,补充气血,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

  我们中医学把这个养生方法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我们身体机能正常情况下的滋养方法。如果你说夏天我感冒了,或者是冬天我感冒了,这时候这样的调养药物就要少用了,因为人体发热的时候,肌体能量都起来和疾病作斗争,这时候如果你吃进去很多营养以后,在体内不好运化。中医讲的忌口主要是在这两季节,在忌口的时候,就不要吃那么多滋补药了,等感冒过去了,咳嗽过去了,你再接着吃。如果我们按照中医说的这种法则来进行养生的话,我想恐怕得病的几率就小得多了。

  老百姓常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早晚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闭藏,储存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不很好地储存阴精,春天的时候容易得热性疾病。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放,有助于气血往外走。人们现在夏天惟恐不冷,冬天惟恐不热,这是违反规律的,树一年开两次花可能就活不成了。

  11、起居生活和情志调节要随四季变化而变

  除了我们以上论述的饮食养生以外,在一年四季中,我们自己的生活起居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更有助于养生呢?

  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从里面往外走,整个自然界也是处在万物生发的时候。《黄帝内经》讲了,在这个季节里,一定要记住,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就是天黑了以后,你就应该睡觉了;早起,就是早上早点起来。这是因为春天体内的气血往外走,我们晚上早一点睡的话,有助于阴气的避藏,有利于气血恢复。"广步于庭"就是告诉我们经常到外面去散散步,感受一下大自然万物生发的气息,很自然地和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有的人在春天的时候,一困一乏就没完没了地老睡觉,这肯定是不行的。在情志上,因为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人的情志也应该是积极生发的。中医说五脏里面,肝在季为春,也就是说肝在春季对人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肝有抒发的作用,它调节气机,可以让你气血往外走。"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说的就是肝希望你非常高兴、非常愉快,所以大家记住,春天的时候一定不要郁闷,因为在春天你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影响了,气血就不能够顺畅地生发。所以春天的时候,最好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别郁闷。这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法则,因为自然界万物都在生发,你天天见谁谁不高兴,你自己就把自己变成了一种郁闷的状态,就和这个时令不能够和谐在一起了。

  夏天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人容易心情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都相对的不足,所以遇见点事就容易生气发火。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或者尽量少发脾气。夏天的时候,本来你的气血都在外面了,你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心脏就不蹦了,罢工了,哪里还能健康?忌怒就会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那么,夏天人应该怎样调理自己的起居生活呢?夏天的时候大家一定注意,要"晚卧早起,无厌于日",说的就是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晚点睡,晚点睡早点起,可以睡得少一点,哪怕你中午再补点觉都可以。但是,我说的晚不是无限度地晚,最晚到了11点以前,你就得上床睡觉了,到了早上五六点钟你就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跟着太阳走,跟着这个自然的规律,有助于人的阳气向外生发。

  到了秋天的时候,人的起居生活养生总结起来就是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家都知道,鸡是夜盲症,它一到黑天就奔鸡窝走了,"与鸡俱兴"就是说我们秋天的时候的生活规律要跟着鸡走,鸡只要是进窝了,你就睡觉,鸡出来了你就起来,与鸡俱兴。这时候,你的气血正好是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大家知道,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了,那么如果你能够按照与鸡俱兴这样早卧早起的话,那么你的气血就符合这个往里已逐渐储藏的这么一种状态。

  12、"老理儿"是最有益处的理

  春捂秋冻

  我们老百姓经常讲,春捂秋冻。但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信这个,你看大冬天的,很多小姑娘穿得很单薄,或者在冬天刚刚一过,就迫不及待地换上薄薄的衣服,看似很美,实际上违背了很多自然规律。春捂秋冻,春天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要多穿一点衣服,为什么?因为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到里面,这时候外面的毛孔是闭合的,到了夏天,人的毛孔是以开放为主的。到了春天的时候,这个气血从里面向外走的时候,毛孔是从闭合向开放走,如果这时候你多穿一点衣服的话,有助于毛孔的张开,如果这时候你就开始耍单的话,它本来刚刚张开一点,你一冻它又闭合回去了,不利于气血从里面向外面走。

  而秋天的时候,一定要少穿一点,秋天是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的时候,毛孔是从张开向闭合走的时候,这时候你穿得太多了,不利于毛孔从开放向闭合状态运行,所以这时候,秋收的时候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少穿一点,不是说要得冻着,就是以不冷为度,别秋天的时候,老早就把那大棉袄捂上了,这不利于养生。

  秋风起吃涮肉

  老北京有一句话,叫做秋风起去吃涮羊肉去,不像现在,一年四季全吃火锅。那为什么秋风起吃涮羊肉呢?因为羊肉是温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如果是夏天,你吃了也是白吃的,因为你的气血全到外边来了,吃了也没有办法运化吸收。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东西,就能够充分的运化,转化成你需要的气血,为来年的春天做准备。所以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如果你吃一点滋补性强的东西,是有益的。而到夏天的时候,你的饮食相反要相对清淡一点,因为气血都跑外边来了,吃那么多有用的东西也运化不了,都不知道给谁吃了。在顺四时养生中,这点一定要注意。#p#分页标题#e#

  草死草活容易犯病

  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草死草活最容易犯病"。我们常常见到很多的慢性病,如关节痛、哮喘或者各种过敏性疾病,在春天和秋天最容易复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是从内脏向外走,秋天的时候气血是从外面向里面走,气血都在体内流动着,如果在气血流动的过程中,你哪个地方设计得不合理,哪有毛病了,哪就表现出来了。

  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城市中,上班的时候为什么塞车,下班的时候为什么也塞车?那是因为上班的时候,所有的汽车都跑路上去了,都往单位走,下班的时候,人都从单位往家走,如果这时候,城市道路的设计不合理,它就塞车了。

  我们人体也是一样,当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一个气血从里边向外边走,一个气血从外边向里边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这两个时候,是最容易出现疾病的时候,出现疾病就需要找医生,很好地调养调养。而夏天和冬天这两个时节,就像我们的半夜和中午不塞车,一个都在单位呢,一个都在家里。

  春天和秋天就是草死草活的时节,也是最容易犯病的时候,但同时也是调治最好的时间。因为疾病它要藏在里面表现不出来,你医生也没办法,春秋二季正是它表现出来的时候,也是中医治疗最好的时机,中医治病是讲因势利导的,你哪儿的气血不通了,找中医调一调,身体的状态很快就会调整过来了。

   13、一天也是一个小四季

  我在前面叙述了一年之中的养生方法,其实我们过的每一天同样也是如此,一天也是个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

  一天中,我建议大家子午觉一定要睡,什么叫子午觉?就是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一个是子时,一个是午时,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间,就是一年中的冬至和夏至。《黄帝内经》里讲,一年里面,阳气的生、长、化、收、藏,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候,人的阳气来复了,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所以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这时候如果你很好地保护它,有生,就有长、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就消耗了,那么它的长、化、收、藏就谈不上了。

  一天的12个时辰里边跟人的五脏是休戚相关的。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段在五脏中,一个跟胆相关,一个跟心有关。半夜11点到1点,是胆的功能最好的时候,1点到3点是肝的功能最好的时候,3点到5点是肺气最旺盛的时候,5点到7点大肠最旺盛的时候。

  晚上11点到1点的时间段内,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来复,它不会耗散掉,如果这时候你很好地睡觉了,高血脂、糖尿病发作几率就小。所以我们尽量少熬夜。好多大款、老板们都是白天不开会,半夜开,我也跟很多报社同志接触过,十个有九个长期上夜班的同志,他们饮食也很清淡,但是到晚年的时候,都是脂肪肝,为什么?他11点到1点正排报纸,就是半夜的时候,他不能睡觉,阴阳反做了,胆功能受影响,时间长了,脂类代谢就要出毛病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应该每天晚上10点钟就开始准备睡觉,11点以前最好睡着。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叫"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但现代人工作紧张,不免会有哪一段时间得不到休息,那也没有办法,我经常给很多演员他们看病,他们也说,这一演戏,就得跟着转,根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我就建议他们,平时偶尔紧张一点没关系,到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一定要调整一下,如果你要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那你所付出的,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凌晨3点到5点是肺气最旺盛的时候。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你要是早一点起来,早一点活动活动,你会觉得一天很有精神。早上5点到7点的时候,是大肠经最活跃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应该大便,为什么说早上大便?就是五点到七点这一段正好是大肠经最旺盛的时候。

  到了7点到9点,是胃经旺盛的时候,9点到11点是脾经旺盛的时候。中国人过去吃两顿饭,不是中国人穷,一般两顿饭的时候,上午那顿饭是9点钟左右,下午是3点钟左右,3点钟是小肠最旺盛的时候,你想脾胃和小肠不都是消化的重要脏器吗?所以,我们在顺四时养生中,一天就是小四时,在一天中,也应该非常注意自己的养生。

  14、筷子和刀叉的区别反映了中西饮食习惯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妈妈在保护着他,这时,我们的身体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这一窍就是肚脐跟妈妈通着。一旦落生,就会变成一窍不通九窍通,肚脐不通了。我们人体所有的窍节和自然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属性。而在这种九窍中最重要的一窍是什么呢?就是口。

  吃饭是人类的第一等大事,所以孔子说:"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就是吃饭是每一个人,只要生下来以后,先天就存在着一种本能。吃饭这个问题,是我们在人生中得以生存成长的基础。

  我们人一出生,爸爸妈妈给了我们先天之气,就是我们说的元气或者说真气。这先天之气贯穿在整个人的生命中,但是,如果七天之内没有后天水谷之精气的维持,先天之气就用完了,用完了人就死了。所以,这个元气是靠不断的水谷之精微来维持的,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饮食。中医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除去爸爸妈妈给你的先天之气以外,就不断地需要用后天的食物来加以补充。

  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但这不是简简单单地摄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饮食结构更合理是养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点,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书上讲的西方人研究什么食物里有什么成分,含多少维生素、含多少蛋白质等等。那我们中国人到底该怎么进行饮食养生呢?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在西方医学没有进来之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的中医,靠的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要讲吃饭的话,我们来看看中国人的习惯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吃饭用一只手,西方人不是,老外在吃饭时得用两只手,一只手拿刀子,一只手拿叉子或者一只手拿刀子,一只手拿勺子,反正他总之两手得左右并用。我们中国人用一只手就可以完成,我们创造了筷子,用它来吃饭。筷子是什么?是两根棍儿,这两根棍儿实际上就反映了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即"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理念。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家都知道,一根筷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根筷子只能扎,两根筷子给你的时候是合二而一,叫做一双。老子讲:道生一,这就是一,叫做一双;你吃饭的时候,要用筷子夹东西,这时筷子就得一分为二了,此为一生二;还有二生三,什么叫三呢?一阴一阳谓之道,一个动一个不动,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这就是三的状态,如果你进入三的状态的时候,无论是芹菜、韭菜还是花生米,全都能夹起来。三生万物,有的人使筷子是上边动,下边不动,有的人是下面动,上边不动,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你两根筷子一齐动,那你肯定夹不起来。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中国人不是,中国人看到这面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那面,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

  所以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和西方祖先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我们祖先的事迹传说可以知道,有神农尝百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民族。而西方呢,他们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是以肉食物为主的民族,所以我们看大叉子把那羊一叉,火上一烤,小刀子一削,小叉子一叉,就吃了。

   15、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结构

  饮食工具的差别就反映了我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因为几千年就是以肉食食物为主,所以他们消化肉食的能力比我们东方人强得多。我们东方人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就像前面论述的,我们如果用那刀子叉子,要想把芹菜、韭菜叉起来是很困难的,而咱们中国人用筷子,芹菜、韭菜全能很容易地夹起来。因此,我们说东方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而西方是以肉食为主的。但是,现在我们的饮食出现了很多问题,那现在问题出在哪儿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来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我们现在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食物的肚子,老去对付那牛排、鸡腿这些食物,当经常食用这类食物,脾胃是代谢运化不了的,这个时候,它就在体内存积起来了。因此,我们现在的代谢病、糖尿病才有这么多,这跟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想想我们困难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甚至到7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有多少糖尿病、有多少高血压病人啊?几乎没有!那时候基本都是什么浮肿、营养不良。严格地讲,高血压、糖尿病在中国古代是富贵病,是财主和皇上才能得的病。《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什么叫"膏粱之变"呢?就是你老吃那膏粱厚味,如果吃这些东西吃得太多了,你就该长"大疔"了,就是长疮了。糖尿病后期不都是那个溃疡吗?实质上这就是中国最早对糖尿病的记载。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现在家里的生活跟原来的皇上差不多,很多人就天天都像以前过年似的。这种生活结构的急剧改变,是造成我们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就是我们吃的稻米、小麦、老玉米、小米和黄米,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五果"就包括咱们吃的那些桃、李、栗、杏、枣,这都是果;"五畜"就是咱们吃的肉,猪肉、羊肉、狗肉、鸡肉,这就是五畜,益就是补益的意思。"五菜"就是咱们吃的那些蔬菜,各式各样的蔬菜,它们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所以,五谷是养命的,五果是帮助你消化的,五畜是起到补益作用的,五菜是起到补充作用的。《黄帝内经》是这么讲的,而且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也是严格地遵循着这种生活规律,来维持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

  老百姓经常讲:"鱼生火,肉生痰"。就是鱼和肉本来都可以吃,但是一定要有节制,它只起到一定的补益作用,不能把它天天当做粮食吃。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我们看蔬菜的"蔬",草字头,底下是个疏通的"疏"字,寓意就是它有疏通气血的作用。再看那荤菜的"荤"字,和"晕"字相通,也就是越吃脑袋越糊涂。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血管里流的血像清水,现在吃那么多东西以后,代谢不出去,血管里的血都快像黄河的水了,那我们想想,这些代谢的东西排不出去,你不得代谢病谁得代谢病?

  16、五谷的生命力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来源

  维持人的生命仅仅靠脂肪和蛋白质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没有一个民族说不吃粮食就能生存的。种子的生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源泉。举个例子来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千年前的种子,甚至到了现在还能发芽,可见种子生命力的强大。我们说种子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中医讲的吃五谷,其实就是各式各样的种子。不但吃饭需要靠种子,维持人的生命需要靠种子,中医里面也有很多种子入药,比如车前子、枸杞子、覆盆子…那些补肾的药全是种子,五子衍宗丸全是籽儿。所以,我们说维持人的生命不能仅靠脂肪和蛋白质,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

  小米的生命力最强熬小米粥不能撇掉粥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五谷中最好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五谷中最好的是小米。小米在中国古代叫做"稷",江山社稷的"稷"字,就是小米,国家的代称叫做社稷,社是什么?社就是我们对祖先表示一种祭祀,稷是什么?是小米,"社稷"的意思就是我们祖先用最好的粮食来供奉祖先。

  我们可以想像,一碗小米种在地上是一大片,这一碗小米有多少粒?一粒小米就是一粒生命。而且小米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几乎都生长,你只要撒下去它就能长起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所以我们的祖先把小米作为五谷之首,是有他的道理的。你看一碗老玉米,一共才几十颗,可一碗小米,可是上百颗,上千颗,它所具有的生命能力,是不一样的。

  对人来讲,小米也是补益中的上佳之品。作为五谷之首,你想想,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的?靠的是山西老大娘的小米汤;现在女同志生完孩子,从南到北为什么都要喝小米粥?就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当女同志生完孩子以后,体质是衰弱的,老中医说"糜粥自养",其实就是指的是小米粥。所以在五谷杂粮中,我认为,小米是最具生命力的。

  我们熬小米粥,千万别把上面那层粥油撇掉。粥油就是上面那层皮,是小米最精华的部分,主要作用是益气健脾。小孩脾胃生发力最弱,常常会腹泻,喝了粥油以后,很快就会好了。

  新鲜的粮食才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饮食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新鲜的粮食。我们去看一看,农村有很多孩子,没好吃的,他们没有什么很多的鸡腿啊、牛奶等东西,但是他们长得很结实,为什么?因为他们吃的都是第二年的种子,没有摄取那么多陈粮,我们城里的很多人,什么好吃都有,但就在五谷上老吃陈仓烂谷子,这是不行的,因为陈粮已经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大家如果有条件,不妨在新大米下来的时候,买点新鲜的大米,新鲜的粮食对人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17、五谷对身体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口味反映身体的需要

  所有的食物都有它的偏性,食物和药物在中国文化中叫做药食同源,比如北方人以小麦为主,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所以,南方人长得就相对的小巧玲珑,北方就长得相对的身材高大,这跟我们的饮食结构绝对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比如说荞麦。荞麦其实是偏寒的,它的生长期只有两个月,所以并不具备很强的营养。北方人在夏天的时候总要压点饸饹吃,为什么夏天吃呢?因为夏天热,荞麦面是凉的,吃进去会觉得舒服。

  我们看北方的冬小麦什么时候种?头年九月、十月种,什么时候收?第二年的阴历四月,就是小满的时候开始收。为什么呢?因为小麦到了小满的时候,它的阳气最重,所以小麦本身就是温性的,老百姓讲有火力;而稻米是长在水里的,其性本来就偏寒。所以,我们看在临床当中,脾胃虚寒的胃溃疡病人,就不能吃米饭,一吃米饭他就胃疼,为什么?因为他本来脾胃就寒,再把米饭吃进去,那米饭就是凉的,他舒服才怪呢。所以,别看同属五谷,它们的属性是各有不同的。

  因此,我治虚寒性胃溃疡时,就经常建议患者别吃药了,让他回家天天吃烤馒头片,一年就吃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脾胃是虚寒的,馒头是小麦做的,本身就是温性的,然后再把它烤了,那不就是加了火力了吗?它的温性就更大了,吃完馒头片他就觉得舒服,因为脾胃是主受纳的,调理脾胃重在养不在治,他吃馒头片就能把脾胃虚寒的胃溃疡治好。当然,胃溃疡还有很多的类型,我是指脾胃虚寒的,就是吃完大米饭就觉得难受的那种胃溃疡,这样的毛病只要改变一下饮食结构,情况就会得到改变。

  不同谷物的不同颜色,也都反应了谷物本身不同的属性。在临床上,好多老中医都给患肾病的病人开那个黑豆,这是中药。为什么?我们看那个黑豆长得那样像什么?像肾,它的颜色是黑的,中医讲黑色入肾;绿豆长的也那样,但外头是青的,绿色入肝经,它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另外,红豆、赤小豆入心经。所以这些食物,每个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我希望大家饮食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不同的体质,要注意调节,多吃点什么,少吃点什么,自己要多注意一些。

  从中医角度看,各式各样的食物,它会进入不同的脏腑,天赐人以五气,地赐人以五味,人是靠天地来养活的。甘、苦、酸、辛、咸这五种味道进入你的身体会调补你不同的脏腑,比如说甜入脾,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苦入心,任何口味皆不可过度。

  当你口味出现改变的时候,其实就反映了你身体的状态。我们知道很多怀孕的女同志,就特别爱吃那酸的,这是因为她的血都去养胎了,造成自身肝阴不足,酸入肝,所以这时候她就特别想吃酸的。咱们看那酸的,看着就倒牙,她却像吃糖豆一样,这完全是人自己的感觉,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

  当你自己特别想吃这个东西,特别想吃那个的时候,中医的原则是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这跟小孩子的想吃不一样,小孩子是馋,成年人如果有特别想吃的东西,就可以吃,因为它反映着你自己身体的需要。并不是说大夫让你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别光听大夫的,还听自个儿的。有的女同志说,我这几天特别想吃辣的,为什么?这是她郁闷了,跟谁生气了,气在里边淤滞了,她一吃辣的一散,就觉得舒服。

   18、要慎重食用反季节蔬菜,饮食不能标新立异

  现在大棚技术的广泛推广,大冬天的在北方什么蔬菜我们都能买到,像茄子、西红柿、黄瓜等。但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吃反季节的食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吃的每一种蔬菜、每一种谷类,它只有到那个时令,到那种最饱满状态的时候,才是最佳的,我们现在大棚里养出来的东西,只有其形没有其神。过去,你要拿一根新摘下来的黄瓜,放屋子里,切完黄瓜丝满屋子都有黄瓜的清香,而现在呢,你十根放那儿,什么味都没有,只有其形没有其神。我们再看那茄子,八九月份自然土地里长出来的,下锅就烂,而冬天或春节的时候,买的茄子看着挺好,怎么在油锅里弄它都不烂,那是大棚里长出来的。老话有"冰凌响,白菜长"的说法,就是在秋末开始下霜的时候,白菜是最好的,如果反季节买的那大白菜,咱们看着还是那白菜形,但是已经没有白菜里面的营养了。过去的西红柿,就是它烂了都不长毛长点儿的,现在那西红柿,只要搁上三天,那上头满是毛和点儿。

  所以我希望各位读者,咱们不是说守旧,还得按照这个规律去饮食吃饭。我们不要光看反季蔬菜外表新鲜,我们的饮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养命。另外,你在什么地方住着,就要按照这个地方的基本环境和气候去调养自己。食物只有在不同环境中才能发挥自己属性的最大作用。

  烤鸭、老鸭汤、盐水鸭

  北京的烤鸭是世界闻名的,但我们想过没有,同样是禽类,为什么你老喝鸡汤但要吃烤鸭呢?我们怎么不把那嫩鸭子炖汤呢?从中医的角度讲,这是因为鸭子在水里长成,其性偏寒,它是凉性的。我们看那烤鸭店,把那鸭子放到全聚德那烤炉里一烤,把它那个寒性去掉了,它就变成平性的了,吃完就不拉稀,你要是把那小嫩鸭子拿来炖汤煲汤,你吃完之后肯定拉稀。鸡就是温性的,所以我们就能用嫩鸡炖完汤,喝了以后就不拉稀,反而有进补的功效。

  南方炖老鸭汤,是因为那个老鸭的寒性已经下去了。咸水鸭是用盐把那个鸭子的寒性佐治了,盐是热性的,你看盐往火苗里一扔,马上火苗就起来,盐能够把鸭子的寒性中和。

  四川、湖南人吃辣,广东人煲汤

  四川人和湖南人吃辣是人尽皆知的,他们为什么那么爱吃辣子?为什么那么爱吃苦瓜?因为那个地区湿和热特别重,湿热使得人的消化功能都减弱了。苦瓜有什么作用?苦瓜是苦的,是往下降的,而辣椒是往上升的,辛开苦降,他这胃口就开了。现在是南方的苦瓜很多运到北方,那在北方什么时候吃苦瓜好呢?只有在伏天的时候,我们吃苦瓜炒辣椒,对脾胃有好处。因为不管是辣的还是苦的,它都容易伤阴,都容易生燥,伤你的经血,不信您秋天的时候,你要是吃点苦瓜炒辣椒,连着吃三天,嘴上就裂纹了。

  按照以上的叙述,食物只有在不同环境的时候才能发挥自己属性的最大作用,食物的搭配和调养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搭配对了,才能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广东人老是煲汤,因为那个地方有夏无冬,它只有夏天没有冬天,它只有生发没有闭藏,一年四季它就像那常绿植物一样,你不给他足够的营养,他就没法维持这个平衡。所以广东人煲的那个汤,什么枸杞子、黄芪,都当着食物吃,要让黑龙江人天天喝那汤,只要三天,头上大包就起来了,因为体质不一样,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所以,我们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你在什么地方住着,就按照这个地方的基本环境和气候去调养自己,不要老标新立异,这是非常重要的。

  19、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不同饮食养生法则

  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我们现在的小孩,因为家庭生活好了,再加上父母的宠爱,什么好吃的都能吃到。但如果不注意,老是吃陈仓烂谷子,或者是老吃垃圾食品,这是不行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

  小孩本身脾胃比较弱,消化能力弱,而现在在家里都成小祖宗了,一家就这么一个,爷爷给点,奶奶给点,爸爸妈妈再给点,那个很弱的脾胃,进去的全是高蛋白高脂肪,进去以后根本就运化不了,运化不了,堵塞在里面就造成了体热,里面一体热,对外边就非常敏感,所以咱们小孩现在非常容易感冒。

  过去我们小时候怎么不那么容易感冒呢?因为没天天吃那么多热的东西,里边是凉的,对外边就不敏感了,就不容易感冒。我们现在的小孩,整个肚子就像有团火似的,本来小孩生命力就比较旺盛,阳常有余,你再给他吃那么多好吃的进去,根本运化不了。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看到那些小孩,有的吸收得比较好,就变成小胖墩了;有的肠胃受伤了,中医有句话叫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吃得多了,他肠胃运化不了,咱们叫小儿疳积,一个一个小孩都变成豆芽菜了。

  所以我们小孩的饮食,一定要非常注意,有句老话讲:"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所以,饿着点没关系,小孩见风就长。我们现在很多妈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