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生活健康 > 养生的智慧: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

养生的智慧: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8-12 19:43
序第一章同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但首先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法天地而生",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是中医养生的基础。
妈就爱看那个西方的营养指标,这里面含有多少热量,多少脂肪成分,多少糖,但我们祖先不靠这个,我们中华民族十三亿人,也健健康康地繁衍过来了。

  男八女七,了解生命周期,适当调节饮食

  孩子是这样,那我们大人的饮食应该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在中医的观点里,男人和女人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男同志以阳气为主,女同志以阴血为主,在男同志的整个生命过程里边,他的成长周期是个偶数8,女同志以阴血为主,她的生命的数是7,是个奇数,为什么这么说呢?女同志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63岁,她每7年有一次变化,女同志的顶峰年龄是28岁,过了28岁以后就开始慢慢向下走了;男同志是8年转一圈,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64岁,所以男同志的好处是转得慢,但小女孩都比小男孩聪明,小男孩8岁还没开窍呢,小女孩都已经很明白了。所以小孩上学的时候,小男孩你让他晚点上,要不然的话,他老比不过小女孩,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以后,他就开始往下走了。所以男同志和女同志过了他们的顶峰年龄以后,在饮食上就要加以注意了。

  这时候的关键是脾胃的运化能力弱了。运化能力强的时候,清者化升成气血,浊者就排出体外了。运化能力弱,代谢的东西排不出去,就开始发胖,就开始衰老了。那么怎么办?从这以后就一定要注意:早上、中午吃得好一点,晚上尽量吃清淡些。

  20、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不同饮食养生法则

  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和中午的时候,尽管你自身的消化能力弱了,但是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它就运化。晚上,你吃得好了,吃得多了,自然界的阳气借助不了,自身的运化能力又弱,代谢的多余的东西就容易在体内囤积。所以咱们不要早上和中午对付对付,晚上大吃一顿,这种生活习惯应该改变。如果这方面你不注意,等你一旦血脂高了,血压高了,就不好调治了。

  用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年轻的时候,血管里的血就像清水,你一百米跑完了,回来睡一觉第二天又轻松了,因为你晚上睡觉的时候,血液把你的所有的毛细血管都走到了。随着年龄的增大,饮食结构如果不注意,血管逐渐从清水向淮河的水向黄河的水发展,血脂高的人,血管内壁上有一层油,这种状况到了四五十岁就有感觉了,睡觉没睡觉没什么区别,睡完了甚至比不睡还累,就是因为血液黏稠度大了,很多毛细血管得不到足够的濡养,这种情况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相关。

  老年人最好吃两顿饭

  很多女同志跟我抱怨说我们真倒霉,我们七年就转一圈,老得快。这时我跟她们说,大自然是公平的,这些一个一个7和8过去以后,我们看一看,男同志和女同志到56岁又碰头了,一个是七八五十六,一个是八七五十六,56岁以后,人们就开始逐渐进入老年状态。女同志过了56岁,一个比一个精神,扭秧歌的全是老太太,而老先生五六十岁后,全回家了,不只咱们中国这样,国外也一样。这就是说,女同志的整个的生命,是一个从阴到阳的过程,而男同志是一个由阳转阴的过程。男同志在年轻时以阳气为主,在到56岁以后,他的阳气越来越弱,阴气越来越重,所以他就愿意在家待着,不愿意出去遛弯儿了,这就是生命的过程。

  我们了解这个生命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中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一个治病的问题,而是研究了你整个生命的过程。进入老年状态以后,我们的饮食就要特别地注意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临床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一到星期六星期天,是老人最忙的时候,孩子们都回来了,又是儿子又是儿媳妇,又是孙子的,做了一大桌,做完了以后大伙儿吃,小孩没关系,年轻人也没关系,孩子孝顺,说爸妈您做了好多饭,您得多吃点,结果,多吃完了以后,半夜12点就叫120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老年人的脾胃功能更弱了,自己的脾胃功能弱了,再加上晚上无法借助自然界的阳气,他吃进很多东西,运化不了。中医讲脾胃属土,心属火,五行中,土生火,心和脾胃之间关系就如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果儿子负担一重,就要从母亲那借力量,这叫做"子盗母气",心就嘣嘣地跳起来了,心脏病就犯了,这种现象我们看到得非常多。

  所以说,老年人一定保持老年人的习惯,就像前面我们说的,老年人最好吃两顿饭,早上九点多钟,下午三点多钟,这样,老年人的心脏病发病率就很低,反之你要跟着年轻人吃,早上对付着吃点剩的,中午吃点剩的,晚上吃顿好的,心脏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率就高。

  老年人吃东西,要软一点、少一点、温一点,在吃的过程中细嚼慢咽,因为老年人本身的消化能力弱了,食物在口腔里经过充分的咀嚼以后,唾液就是最好的消化酶,这时候老年人已经不能狼吞虎咽了。

  21、别让饮食侵蚀了你的健康

  儿童先天脾胃较弱,饮食上不宜营养过剩,否则容易形成胃热,而易感风寒,成人饮食男女有别,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态及时调整,老年则更应当注意饮食有节,不可受他人左右,那么对于当下常见的一些饮食现象,中医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丰盛的晚餐

  现在我们大多人是工薪阶层,工作这么忙,所以很多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早上对付对付,中午对付对付,晚上猛吃一顿,好不容易赶上周末还要睡个懒觉。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造成我们现在肥胖和血脂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最好的饮食习惯就是早上、中午的饭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清淡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我们说了,人的一天里面,也得顺四时,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这时候自然界的阳气非常旺盛,当你过了中年以后,你脾胃的功能弱了,当你早上、中午吃好以后,它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就把它运化了,所以就能消化吸收,就好了,晚上自然界的阳气弱了,人体自身的脾胃的功能也弱了,这时候您吃完以后,它就不能够充分地运化,不能够充分化生成气血,它就淤滞下来了。

  做工作的年轻人你就记住,早上不要睡到十点钟不吃饭,早上吃点饭,中午吃得好一点,晚上尽量吃得清淡一点,这样的话,会大大减少你肥胖的几率。

  为了减肥只吃菜

  很多人现在都爱美,特别是小女孩,都想减肥。我问了很多小女孩,大多是通过不吃饭,天天只吃菜的方法来减肥,这是非常不妥的,中国有个词叫"面有菜色",不吃饭只吃菜很快就面有菜色了,就是没有一种健康的颜色。

  我在临床上看到很多小女孩,不吃粮食去减肥,苗条是苗条了,但瘦得就跟白骨精一样,例假都不来了。我给她们吃中药的时候,就给她用那个饴糖,就是麦芽糖,让她吃上半年,例假又来了。这说明人是靠气血来维持的,如果你的气血不能很好地加以维持的话,它就生化不出来,还谈什么生长发育?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大家特别是小女生,一定要加以重视,不能说一减肥就是节食,然后就吃减肥药,我们现在的减肥药,吃完以后都有个作用,就是让你拉肚子,或者没有食欲。厌食和腹泻从中医的药理作用上讲,它都伤你的胃气,人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的,五谷养的是胃气,你要是伤了胃气,这是非常可怕的。人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年人说身体老了没关系,他还能吃饭,说明他的整个状态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

  我们现在很多的疾病,不论是肥胖病还是我们这个代谢病,都是跟我们饮食结构不协调有直接的关系。

  22、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

  中医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规律,它不仅仅是研究病人和疾病,这跟西医是不太一样的。中医学常常把人放在两个圈里,第一圈就是自然的圈,《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说春夏秋冬,我们中医经常讲,当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时,称为"六淫"或"六邪",就是当人和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圈是社会,这个圈讲的是什么?它讲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跟人的生命及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说当你自己心情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状态的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地运行。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你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反之,当你的情绪出现异常变化的时候,它就会使得你气血产生逆乱,进而导致疾病。

  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

  很多女同志特别爱生气,而且女同志什么时候爱生气呢?是在她月经前后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女同志是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当她月经要来的时候和来月经这中间,由于她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她这个时候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所以,这时候就爱发怒了。所以,女同志在自己月经来的前后的时候,就一定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既不要过怒,也别郁闷。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疾病。

  在门诊中,我常常跟女同志说,我说你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你一定告诉你先生,把你气哭了再走,别气一半,你先生就跑出去了,回来还得接着吵。为什么呢?是因为肝主怒,当你生气的时候,俩人吵架了,你怒气满胸,这时候肝气非常旺盛,如果这时候他走了,你这个气就淤滞在里面了,没法发泄了,发泄不出去,淤久就会化热,回来以后接着吵。如果你要是哭了,只要一哭,哭是什么?刚才我们讲了悲与肺相关,当一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因为中医说,肺和肝对应的五行是金和木,它们俩有个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肺气旺盛起来的时候,肝气就平下来了,不信你可以试一试。当你特别郁闷的时候,你就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大哭一场,哭完了你马上会觉得舒服。

  我们再看很多肝病的病人,特别爱发脾气。为什么?因为肝主怒,肝经本来就有热,所以他动不动就发火。所以当你无缘无故地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特别烦恼,特别爱生气的时候,你得让中医帮你调一调,这个肝不是西医说的肝脏,也不是说你得了肝炎,而是你的这种状态出问题了。这时候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疾病,它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当量变的时候,发现不了,你到西医那儿检查,西医说你没有病。比如说我们有的人生气以后,觉得特别不舒服,头也疼,脑袋也胀,你到医院去检查,西医说你没事,你指标全正常。但是你就是不舒服,如果这时候你吃一点平肝降逆的药,让中药调整调整就好了。

  23、七情和五脏--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

  心主喜,喜则气散,不可过度

  心主喜,喜就是高兴,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说心花怒放,没有说肝花怒放的。我们也看到很多老年人,是心脏不好的病人,为什么等孩子都回来了,特别高兴,哈哈一笑就走了?因为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他的心气就耗散了。所以高兴是件高兴事,但是过度的高兴,也未必是件好事。

  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

  脾主思,"思"就是过度思虑的人,脾主思就是说过度忧虑的人的脾胃就会出现问题。经常用脑的同志,他的脾胃功能都比较差,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完饭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往胃上走,帮助你消化去了。如果这时候你的血不往胃上走,长期往脑子上走,那么时间长了,脾胃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了。

  比如说有很多司机,特别是开长途的很多司机都有胃病,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职业习惯,只要他往那汽车司机座上一坐,那血自然就往脑袋上走,久而久之,你想想,他的血老往上走,而吃进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那么时间长了体内的病就出来了,最典型的就是什么胃溃疡、胃下垂之类的疾病。所以中医说思和脾胃之间的关系是忧思伤脾,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

  肺主悲,过悲则伤肺

  肺主悲,大家都看过《红楼梦》,您看看林黛玉肯定有肺病,要不然她不会没完没了地老哭。经常哭,经常想掉眼泪肯定与肺有关。我前些日子看过一位患有肺癌的老先生,我给他看病,他说:"大夫啊,我不知道怎么搞的,我见了你就特别想哭。"我说:"这因为您肺上有毛病了,因为肺和悲这个情绪直接相关联。"

  肾主恐,恐则肾气散

  肾主恐,恐跟肾有直接的关系。《三国演义》里张飞在当阳桥上一喊,就把曹操身边那人给吓死了,我想,那人肯定肾气虚。恐则气下,老百姓有一句话,说吓得他屁滚尿流,说要被枪毙的人,大小便都失禁了。为什么一害怕的时候大小便都失禁了呢?因为肾是思二便的,它是控制二便的。当一个人过度恐惧的时候,他的肾气就散了,肾的固摄功能就差了,肾的固摄功能一差,大小便就失禁了。所

  以中医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变化和人的五脏是休戚相关的。其实我们在看历史小说的时候,这样的人是比比皆是。你看那王熙凤,她为什么得病?"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对谁都那儿算计着呢,最后老天就把她算计了。林黛玉天天哭,天天哭,哭着哭着她那肺结核就来了。大家看过《三国演义》,你看那周瑜,周瑜那么年轻,就是因为他嫉贤妒能,由于他的心态太不平衡了,老觉得诸葛亮比他聪明,老不服气。说诸葛亮把他气死了,不如说他自己把自己气死了。

  24、糖尿病产和癌症的发生也和情志有关

  情志对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中医说你如果一动心的话,五内俱焚。实际上就是说内里的脏腑状态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是疾病,就会影响你的寿命。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正常的七情,一定要记住不可过度。那么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当你的情绪突然间出现巨大改变的时候,其实就给了你信号,告诉你,你可能内里的脏腑有不调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加以调整。不要说我就生一点气,我最近就情绪不好,我就只是郁闷了,其实它是反映你内脏的状态也出现问题了,这时候就需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病得了,你再去治。

  现在我们的饮食生活都好了,但是疾病的发病率却变高了,而且疾病种类也不一样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不自觉地精神压力就变大了。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现在正在创事业的一些人,30多岁、40来岁的年纪,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营养条件比原来的时候好多了,但是他们的身体状态却比我们差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所受到精神上的压力,竞争上所受到的压力,比几年前的时候要大得多。所以呢,调节情志的问题,现在也日益突出地提到我们议事日程上来了。

  现在也有很多被糖尿病困扰的人,其实糖尿病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种吃出来的,天天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啊,鸡腿啊这些东西,导致你消化不了,吃进的东西在体内存积下来,就形成了热。第二个病因就是淤出来的,郁闷。现在我们有很多人,你看他的饮食还好,也谈不上什么这个饮食过于肥甘厚味,但是他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大家都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直处在这种淤滞状态的话,淤久就会化热。淤久化热了,就使得你的代谢出问题了。像我们有很多年轻人,40多岁的糖尿病病人,他不是吃出来的,他是淤出来的,就是郁闷的结果,使得气血不能正常地流动,这样时间长了,淤久就化热了。糖尿病在中医中叫消渴病,他为什么消渴,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就是因为他里面形成了一种热,这种打乱了他身体内的平衡。再有一类就是老年人由于他阴阳都衰弱了,这时候体内不平衡了,出现了我们说的阴阳俱虚的糖尿病。那么这三种糖尿病所产生的原因中,我们看到淤这个原因,就和情志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癌症的发病,也跟情志有密切关系。所以呢,要想自己长寿,首先要想得开,每天都要高高兴兴的。

  25、长寿的老中医的养生要诀

  我们中医讲,情志中最主要的是心。中医的文化中说心之官则思,心主神明,神明就是思维活动,情绪变化。很多西方的同人也跟我说,说中国人太笨,明明思维是大脑出来的,你怎么说心出来的呢?我说其实中国人一点都不笨,中国文化中把人的这个形体和五脏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叫做体,一个叫做用。说五脏为体,头、四肢等是用的部分,体的部分就是它最基础的部分,是五脏,如果你五脏安和,你的血脉就运行通畅。

  体的这部分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它讲到了心,心主神明。西医经常说脑主神明啊,怎么会心主神明?其实中国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思想的"思"是一个什么字?上面是一个"田"字,下面是一个"心"字。这是我们汉字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隶化以后的字。在我们上古的时候,上面那个部分不是个"田",而是"囟"字,囟代表什么?代表头。就是人的思维是头和心结合起来的产物。我常常跟老外说,我们中国人认为,头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

  所以,我们所产生的这些情绪变化,不仅仅是脑袋,它还跟心有密切的关系。当你觉得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心不觉得堵的话,你的病就不重;如果你觉得心堵得慌了,中医说你的病就重了。大家想想,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不是脑袋难受,是心难受,是心觉得堵得慌。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我们说心主神明的重要作用。

  有个长寿的老中医们曾经跟我说过,告诉我一个调节情志养生的秘诀叫"勤动脑体不动心"。《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会老化。因为脑袋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这些东西,因为它是用的范畴,所以你不用它,它就会坏。所以四肢要经常的用。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因此要勤动脑体不动心。

  我们去看一看,凡是长寿的,真正活到90几岁甚至100岁的老人,思维都非常清楚。他天天都在读书、看报,而且经常出去活动。因为人老腿先老,四肢如果不运用的话,时间长了,四肢就开始衰退了。我发现有很多老年痴呆的病人,你问问他,他肯定觉得退休以后,这会儿可享福了,一天傻吃闷睡,他的脑子越不用,他的记忆力就越差。所以我认为脑和体这两部分,一定要用,但是心不能动。

  刚才我讲了,正常人的情志和五脏之间是休戚相关的,而且情志上长期异常,会对五脏造成一种病态。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我们勤动脑体不动心,怎么做到恬淡虚无呢?这不是说我们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正确地去对待人生。

  有很多很有钱的人找我看病,他说怎么才能长寿?可能越有钱越怕死。我给他讲了,我说人的一生,用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生下来的?是哭着,攥着拳头生下来的。很多女同志都生过孩子,这个孩子要是不哭,活不了,护士得打哭。如果生下来就撒着手,这个孩子肯定不活,都是攥着拳头哭着下来的。

  26、调情志养生要诀--勤动脑体不动心

  我们到八宝山看一看,走的老人都是笑着撒手走的。因为人只要一死,气一散,所有的皱纹全展开了,所以走的时候,是笑着,撒着手走了,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从攥着拳头到撒手的一生,生下来的时候是自己哭,大家笑,走的时候是自己笑,大家哭。就是这么一生。

  那么在这一生中,你攥着拳头干吗?这就决定了你这一生就得干活,所以人的一生,第一不要怕累,第二也不要怕苦,既然是哭着、攥着拳头生下来的,就是预示着苦和累,你生下来就是这种状态。既然人的一生里面,充满着苦和累,那么你得到的东西是什么?那些大款来看病,我问他们你得到的东西是什么?你的功名利禄是什么?实际上功名利禄就是你手上的油泥,你干活手上不就会有油泥吗?你所有的努力,表现在你的手上,体现出来的手上的油泥。要是你天天洗,它也会天天来。我们去给李嘉诚看病,他说我那么多钱,从来就不去算,他能散,他说散就是给他自己洗油泥呢。如果你的油泥厚到你快攥不住的时候,你恐怕离八宝山就很近了,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跟很多这样的人谈完以后,他说那我怎么办?我说你挣了钱干吗呢?是为大家服务的,有很多挣了钱的人,他自觉去做慈善事业。什么叫慈善事业?就是让老百姓帮你洗一些手上的油泥,洗一些油泥,你可能攥起来更痛快。这种襟怀和心态对于搞企业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有了这么一种心态,你就不会特别伤心,得了不要特别高兴,失去也不要那么难受,这种心态在养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舍得""舍得","得失""得失",舍了才会得,舍跟丢不一样。丢是不情愿的,舍是情愿的。在中国的文化中,舍的后面跟着的就是得。你只有舍掉了,你的得跟着就来了。得到的时候,得的后面就是失,所以得的时候你别太过高兴,因为得的后面可能就是失,得到的同时跟着的就是失。所以如果你在你自己的一生中,对待你的财富,对待你的事业,能够正确地把得失和舍得这两个关系摆好的话,你的心里就会非常平稳。#p#分页标题#e#

  我跟北大孩子们讲课的时候,我说我如果送你长寿的对联的话,上联叫舍得,下联叫得失,中间叫自在。其实就是当你对待社会的这些东西的时候,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确认识,常常你的心就乱了。今天股票涨了,明天股票跌了。你要是没有这个平常平静的心态的话,你就别去炒股票,你炒股票了,不是自个儿跟自个儿折腾嘛,功没成气断了,钱没挣成,你命先没了,这是划不来的。

  "尽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问题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尽量果断。做完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你这件事,吃饭也想着它,睡觉也想着它,觉得舍不了,放不下的时候,这时候其实你就已经动心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注意,要做到什么呢?勤动脑体不动心。

  27、春天不要老想着收成,秋天赶紧收获

  有很多年轻人跟我说,很难做到不动心。他们告诉我:"你想我天天都在工作,我一天不想事,能行嘛!"我就跟他们说,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做事,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无为是什么?实际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无妄为则无不为"。

  如果大家读过老子《道德经》的话,他的这部经书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自然的规律,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什么?这个道就是事物的规律。那么具体到每一个人,比如说我当医生,我要把握的是当医生看病的规律;你是经商的,你得掌握你商业的规律;你是教师,你要掌握教师的规律。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其实你就是得道之人,就是你把握了你要做这件事情的规律。

  但我们不能仅仅只把握这个规律,我们既要把握了规律,又能够把握你现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在规律的哪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就是春天这个点的话,那你就别想着马上收成,因为它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夏天;如果现在这个点就是秋天这个点的话,你要赶快收获,要不然还得等一年,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是非得从春天一下子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我们讲无为则无不为,实际上就是无妄为则无不为。如果你把握你所做这件事物的规律,你又能把握你这个事物规律的点,看似无为实有为。看来你没做事,其实你的事正是按照这个规律来做的。

  你已经付出了你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么你晚上躺到床上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想呢?我敢与天地日月同辉,你这么一种心态,你很快就能平静下来,然后就睡着了。人说心安理得其实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如果你的欲望总是高于你能力的时候,你的心就没法平静下来。用什么呢?用老子说的无为则无不为的思想去对待人生,用什么精神去对待钱财呢?用舍得得失的精神去对待钱财,我想你恐怕心里的麻烦事就少多了。

  我见了很多长寿的老人,比如说很多将军,都已经100岁了,你问问他,他最大的养生秘诀是什么?是放得下。就是他不为世事所累,这种心态,我觉得作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苦难,他之所以能够长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够放得下、看得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一条。

  28、青春期和更年期的情志调养

  人的一生里面有两次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就是青春期,一个就是更年期。

  我们知道女孩子14、15岁,男孩子15、16岁的时候,随着气血的越来越旺盛,这时候全身的脏腑要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这个组合是为了适应他青壮年的状态。这时候由于他气血越来越旺盛,常常就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疾病,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青春期的抑郁症,17到19岁的时候,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经常睡不着觉,心烦易怒,这样的症状女孩子相对而言要比男孩子多一点,有的父母没有办法甚至要送精神病医院,但这时候千万不要把这样的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因为他的气血越来越旺盛,在重新组合的时候,他的情志得不到一种控制,这时候需要调整,而不是治疗。如果这时候你把他当成精神病去治的话,会把好人治坏,一个一个都治成横路敬二了(横路敬二是日本电影《追捕》里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原本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但是被人陷害,服用了一种麻醉药品,变成了精神病,这个人物形象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刻划地入木三分,演员把一个目光呆滞,精神失常的病人演到了极致),那就是人废了。这时候通过很好地调整他的状态,化痰了,清热了,凉血了,因为他的血越来越旺盛了,里面的火太旺了,那么你就可以用养血、平肝、清热、化痰,用中医这种方法,帮他度过了这个青春期,就好了。

  很多男同志说女同志有更年期,其实不对,男同志和女同志都有更年期,但是他们两个更年期时间不一样,女同志从45岁到55岁,她以49岁为主轴;男同志是以56岁为主轴,就是从50岁到60岁,这个阶段是男同志的更年期。更年期是什么?女同志随着经血越来越弱,全身也要进行一次重新的组合,这个组合的过程,就是会出现很多情志上的变化,不止生理上会出现变化,所以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更年期的抑郁症。

  男同志也是这样,有的女同志跟我说,我们老头原来脾气特好,怎么最近见什么就发脾气,要不说我们这老头特开朗,怎么现在就越来越郁闷了。这都是由于他身体的变化影响到他的情志了。那么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加以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些问题不加注意的话,那你这个问题就麻烦了。

  我跟很多西医朋友谈过,他们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治疗更年期症状,没有什么好办法,睡不着吃镇静药、安眠药,这种安眠药不行,就换那种安眠药,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思路。所以我觉得在调情志的问题上,大家知道情志和身体是直接相关的,当你情志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你需要很好的调养身体。当你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情志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由于情志所造成的疾病,除去药物治疗以外,攻心为上,心病还得心来医。你把你的情志调整过来了,那么你这种疾病,治愈的几率就高了。单纯依靠药物,开始是有作用,但是你吃完药以后,好两天,你明儿又郁闷起来了,你一会儿跟儿媳妇生气,一会儿又跟老伴儿生气,过两天,你又来了。情志是需要自我加以调整的,如果你把自己的情志调到一种最佳的状态,你常常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了。

  29、35到42岁女性的情志养生和情志养生问答

  什么年龄段的人出现的疾病最多呢?我们发现从35岁到42岁这段,女同志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就是这一系列跟肝经直接相关的脏器都容易出现问题。

  为什么在35到42岁这段特别容易出现呢?因为女同志是以7为数的,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她28岁以前都在往上走,28岁以前她的气血越来越旺盛,过了35岁,再美的女同志,皱纹出来了。为什么?阳明脉衰了,脾胃脉弱了。

  女同志从35岁到42岁这段,在单位是工作的顶梁柱,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么一种外在的环境,不允许她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随心所欲了,年轻的时候,她愿意发脾气就发脾气,她能够宣泄。到了这个时候,她的整个生活就像陀螺似的,她不能逮谁跟谁发脾气。回家上面有老,下边有小,她想脾气也发不出去,于是长期形成了一种淤滞的状态,而这种长期淤滞的状态,造成女同志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就是肝经所通过这些部位出现疾病,所以这种情况就使我们看到了情志和人的身体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总之你要把这个情绪发泄出去,发泄出去以后,这样的疾病发病就少了。

  人首先要相信自己,别尽信医生。病重了,不行了,需要医生帮你调整。在一般的情况下,自我精神的调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记住,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每个人都有的,你不要说我什么情绪都没有,不可能。但是一定要记住,为什么叫调情志?一定不让它过度,只要不过度,你就不会五内俱焚了。

  养生求医,有问有答(3)

  问:樊教授,您讲了七情了,再给我们讲讲六欲好吗?

  樊正伦:欲其实就是我们的欲望,孔子说过,"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欲就是欲望的含义。情是内在的表现,欲就是人本能的欲望。在这个欲望中呢,最主要的欲望是饮食和男女。就是说我们和饮食文化和性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我觉得最根本的道理是要有度,因为情志呢,常常是欲望在人身上的一种反映,你的欲望达不到的时候,你就会生气,它们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但又不完全一样。欲望中带有很多行为上的东西,但是情志上呢,它不仅仅是个行为上的东西,它是个心理上的东西。

  问:咱们都知道心静如水,或者心境平和是人生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做起来的时候,对于我们普通人有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樊正伦:孔子讲了,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什么?就是到50岁,你就应该把握住你人生的规律了。你把握了这个人生的规律,我刚才其实讲得很清楚,你把握了这个规律,你心里就会心安理得。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我相信慢慢地就能做到,这是一个修养的过程。

  30、中药用在不需要的人的身上就是毒

  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比较差,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都不去找医生,一得病,小病就扛着,大病就等着,实在不行了,再找大夫。现在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大家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所以大家对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重视了,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我说它既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好事。

  中医有种说法,叫"有病不治为中工。"医生的水平有高有低,10个病人治好8、9个是上工,治好5、6个是中工,治好2、3个是下工,如果有病不治,好的几率占一半,就相当于中工的水平。这是告诫患者有病了不要乱投医。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过分地依赖医生和药物,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有的患者到我这儿说每天都特别不想吃饭,我问他那你一天都吃什么呀?我听到的就是他早上吃什么药,中午吃什么药,晚上吃什么药,他能讲出一大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胃里面这么多药都进去了,你那饭还想吃吗?老百姓说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可不是吃药长大的。五谷杂粮是养人的,没有说谁生下不吃东西,就吃药,只吃营养素就能长大的,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只要一感冒,一发烧,到医院肯定就给打点滴,好象不打点滴,这个病就好不了。我们要知道,是药就有三分毒,药是不能乱吃的,医也是不能乱投的。

  那么,我们怎么谨慎地对待医和药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有两种含义,西医讲这个药有毒性,那个药有毒性,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吃了这个药以后,它对哪些脏腑,哪些组织会造成损害。西药的作用很明显,它的化学成分告诉你就是什么,都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它药物的成分很明确,下面的副作用也很明确,说明书中告诉你非常清楚。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

  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

  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所以,中医无论采取泻法还是补法,都应该弄明白中医在怎么治病,如果一味地跟着西医的思维走,中药在你手中就是毒药。比如说,人参好不好?好!但是看给谁用。人参之所以叫药,不叫食,就是因为它的药是偏性的,总的来讲,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肯定就流鼻血,你说它是药,还是毒?用在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人的身上就是毒。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慎重。

   31、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

  前面我们提到过,人类不可能在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里生活。大自然不论什么细菌病毒还是人和动物,都给予生命的权利,给我们人类生命的同时,也给细菌病毒同样生命的权利,那么你这儿既然有了细菌和病毒,为什么不得病?中医很好解释,"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你处于非常平和的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你状态很好的时候,你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这是中医的基本思想。如果这个细菌、病毒一点作用都没有的话,就用不着人来消灭,大自然就把它消灭了,它可以生存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中,它一定有它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观念。

  我们一得病发烧了,咳嗽了,就要到医院去。你到医院里,我们现在医院做的什么检查呢?它的一切检查都要紧紧地围绕着这个致病因子是什么?找到致病因子并杀死它,病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就是我们现代医学里的思维,这种思维对不对呢?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因为这件坏事是他做的,你把他处理了,这事件就平息下来了。但是从根本上讲,它的弱点是什么?这个致病因子,它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存在,是因为它有在自然界存在的理由。你想要杀死它,它就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大自然没有让它死。于是它就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它就要产生变异,它变异的速度可能远远比人类研制药物的速度要快得多。

  所以有的时候我常说,在外国人没有进来之前,活在中国的细菌病毒比外国的过得轻松,因为没有人要杀死它们,它们也不会着急着变异。

  很多人说中医科学,但我要说的是中医怎么科学呢?中医里面有很多药物,在实验室里都不能够杀死病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藿香正气,大家知道,夏天拉肚子吃点藿香正气,藿香正气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内里有寒和湿的时候,这时候你体内是寒湿的状态,中医的藿香正气里面都是散寒祛湿的药物,但它在实验室里,藿香正气水煮完了以后,把那个大肠杆菌放进去,它一个都杀不死,反而它是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但是人喝到肚子里,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本来藿香正气的药物就不是杀死大肠杆菌的,它是调整你体内状态的。所以西医很多人说,因为它不能杀死病菌,所以就是不科学的。

  其实科学不仅仅是一个杀死谁的问题,病治好了,把你的状态调整好了,你已经从腹泻的状态变成正常状态了,你说谁科学?谁不科学?我看两个都很科学。你可以用抗生素,我可以用藿香正气,道理是一样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从中医文化理论的角度讲,中医更强调了以和为贵,因为西医老想杀死谁,那谁不想死,大自然不让它死,它就千方百计地变异,你今天用了,明天就没有用了。现在西方医学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了,所以西方医学已经非常慎重地使用抗生素了。中医遇见这个问题怎么办?它不管你变成了萨达姆,还是变成了希特勒了,只要有这个环境存在,它就能发展,中医把这个环境撤掉了,在你这儿就找不到发展的条件了。

  正因为我们祖先从来讲以和为贵,没想杀死谁,所以我们两千年前用的中药到今天依然有效。我想如果大家理解了这个理念,就能够理解中医那些用草根树皮做成的中药为什么能够解决疾病。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他们俩的根本理念是不一样的。中医更侧重的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得被破坏的平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况,从而使得疾病不能在你这儿找到它发展的余地,这就是中医的基本含义。

  32、干燥的木头即使有蘑菇菌种也不会长出来

  说到底,中医和西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那么中医到底是怎么看病呢?中医为什么能治病?严格地说,中医没在那儿治病,中医治的是人。佛家有句话叫"因缘相合则为果"。因,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后面是结果。那么致病的因子是因,得病就是果,中间就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缘"。西医治病是从因入手,要杀死这种细菌病毒也好,杀死这个癌细胞也好,他都是从因入手的;那么中医治病从哪儿入手的?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认为只要把这个条件切断了,这个因是不会变成果的,中医治病的基本理念是这么个理念。

  在治病的过程中,我们中医从来没想过杀死谁。我们的祖先在不知道细菌病毒之前,是怎么保健养生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考虑的问题。中医真正治疗的不是病,是人。中医治病的时候,用一些草根、树皮煮到一起干吗呢?它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因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大自然赋予了人生命,赋予了自然界一切金、石、草、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性能。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用的这些草根、树皮,用的这些金、石、草、木,用这些东西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被打破的这种内环境,使得你的内环境被调整过来以后,这个致病因子在你这儿找不到它发展的条件了,它很自然的就从1000个退到100个,100个退到10个,于是,你们俩又开始重新和平共处了。这就是中医对疾病理念的认识,也是中医在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北欧人,她34岁,去找我看病,是因为右侧长了一个卵巢囊肿,德国医生给她检查,说这个卵巢囊肿没有办法,只能摘掉了。因此她来问我中医有没有办法?我跟她讲,我说既然它能长出来,从中医的理念上看,它就能够消下去。她说这不可能,人家西医都说了,只能摘,不能消。我说那你自己解决吧,于是她就到德国做了手术,把右侧的卵巢摘掉了。但三个月以后,她又找我来了,她说樊大夫不行啊,我左边又长出来了。我这回不敢摘了,我刚34岁,还没有孩子呢。她说能不能吃点中药。我给她吃了三个多月的中药,她又去西医检查。回来以后告诉我,说中医太神妙了,西医说这边卵巢囊肿没有了,她说中医既没动刀子,也没动剪子,怎么就把这个囊肿给消下去了?就这件事,我给她讲了一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木头是可以种蘑菇的,只要它是木头。如果是钢铁的话,它只能生锈。木头可以长蘑菇,但是不是所有的木头全长蘑菇呢?木头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它才能长出一个蘑菇来。人体的某个地方长了一个东西,就像木头上长了蘑菇,怎么办?只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摘掉蘑菇。它长出来,你把它摘了,这种摘掉蘑菇的办法是不是办法呢?确实是办法,但是我认为它不是根本的办法,因为它既然是木头,在一个环境下,它就会长蘑菇,如果这个环境不变,你摘掉这个蘑菇,这个蘑菇肯定还会再长出来,只有木头不再是木头的时候,蘑菇就没有了。另外还有一种办法,我给你吃了三个月的中药,实际上起到什么作用?我没有去摘这个蘑菇,我改变了你这个蘑菇能够生长的环境,你如果把一个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伊拉克的沙漠里,你看它还长吗?它肯定长了也会缩回去。我给你吃三个月的中药,我没有用手术的办法,用中药的药性,改变了你的内环境,依然是用药性的偏性纠正了人体的偏性,把你能够长蘑菇的环境调整过来了,那个蘑菇不就不长了,长了也会消去的。

  33、20岁以下、50岁以上,用药更需当心

  20岁以下的小孩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于西药一定要慎重。西药的药效很显著,但它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人在20岁以下的时候,身体没有长成,这时候你大量地使用了抗生素,作用是起了,但我们身体付出的代价却很大。比如很多抗生素对肝肾所造成的损伤写得很清楚。在临床上,我也看到过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打了两支链霉素,耳朵就聋了。你说谁负责?没人负责,这个代价太大了。所以在20岁以前,由于自身的气血还没有长成,自身的排毒能力还不完善,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谨慎地使用西药。因为西药的副作用是需要你自身的能力将其调整过来。我们小时候没看见那么多白血病患者,但现在十六七岁的小孩患上白血病的屡见不鲜,再查一下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小时候滥用抗生素的历史。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西医还没那么普及。我们得了病怎么办?家里老头老太太告诉你不是吃点小儿至宝丸就是吃点小儿七珍丹,我们不就这么长大的吗?我们现在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只要一感冒,一发烧到医院肯定打点滴,要知道,把这些药物打进去以后对这孩子的机体的损伤是潜在的。到了他青春发育期的时候,由于他的先天机体在他的成长过程里面受到了损害,到了这个时候他会表现出来,这时候就没有人再替你负责任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在西药的使用上,年轻人和小孩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我看到的太多了。现代独子家庭越来越多,一般家里就一个宝贝,四个人祖孙三代就天天对着他,我们医院里面是,只要有小孩来看病的时候,来一个小孩,起码后面跟着四个,三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而且常常用上药烧就退,过两天肯定又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他体内的状态。这个状态没解决,尽管把这个致病因子暂时控制了,但这个状态仍然存在,过两天这个致病因子仍然会发展起来。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是恢复到我们传统中,我们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医里有很多好的儿科药,相比较之下,比西药要安全得多。

  小孩得病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吃出来的,一个是着凉了,所以中医讲养生的时候,讲到要儿童养生,有一句话是"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也就是说我们的小孩,饿着点不怕,小孩怕撑,因为他的脾胃功能很弱。那么怎么办?我觉得如果他有点轻微的感冒,你用点小儿至宝丸;如果有点积食,大便特别干,大便特别臭,就用点王氏保赤丸,把它里面泄一泄,里面的热散了,小孩就会平稳。太娇惯的小孩是长不大的。咱们过去把那个小孩名字都是什么"狗儿"的,"猫儿"的,就是希望这些小孩能够非常顺利地成长。

  对于50岁的老年人,用西药也要慎重地考虑。为什么?因为他的解毒能力随着机体脏腑功能的减弱而减弱了,排毒能力在降低。西药进入身体以后,药物的毒是需要身体排出和代谢的。如果这个毒排不出去,存积在体内,那就会摁下葫芦起来瓢。它引发的那些潜在疾病在老人的身上反应得就更突出了。所以儿童和老年人这样两个年龄段的人,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慎重地使用西药。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妈妈在保护着他,这时,我们的身体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这一窍就是肚脐跟妈妈通着。一旦落生,就会变成一窍不通九窍通,肚脐不通了。我们人体所有的窍节和自然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属性。而在这种九窍中最重要的一窍是什么呢?就是口。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