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文史记忆 > 一等洋人二等官!晚清为何有那么多官员对“洋

一等洋人二等官!晚清为何有那么多官员对“洋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6-11 00:17
网友@_TCAHILL17发布了一张四五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11号线车厢内摆起桌子大肆吃喝的图片,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然后,令人可笑的是,今天针对这件事,我竟然看到
E: normal; COLOR: rgb(62,62,62); WORD-SPACING: 0px; PADDING-TOP: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1.1848年青浦教案  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江苏省苏松太道咸龄撤任。


2.1850年福州教案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侯官知县兴廉革职、前闽县知县来锡蕃革职留任。


3.1856年西林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广西省西林知县张鸣凤革职,永不莅任。


4.1861年贵阳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贵州省提督田兴恕革职,发配新疆,不准援免,将候选道缪焕章及署贵阳知府多文革职。


5.1863年福州府拱星铺教案清政府在英、法的压力下,将福建省闽县知县朱德沛、侯官知县刘澍覃摘顶。


6.1864年酆都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四川I省酆都知县吴锦铨撤任。


7.1864年贵定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撤销贵州省贵定县记名道樊希棣职务;将署贵定知县严隽熙摘去顶戴。


8.1865年高唐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山东省高唐知州张楷枝记过三次。


9.1865年永平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直隶省广平知府、永年知县撤任。


10.1868年凤山教案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护理台湾道梁元桂、署鹿港同知洪熙恬、署凤山知县凌树荃撤任。


11.1866年建安教案清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建安知县记大过三次,并予撤任。


12.1868年献县教案 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直隶清军哨长王得胜处死、哨官王万山革职。


13.1869年罗源教案  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罗源县署知县陆

如琨降补。


14.1869年安庆教案清政府在英法的压力下,将安徽省安庆府“道府佐令等”“严加申饬”销案。


15.1870年天津教案清政府在英、法、美、德等国的压力下,将直隶省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发配黑龙江效力。


16.1873年十万山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广西上思州“千总劳遇春、外委刘志昌等摘顶、记过”,并将都司“覃东义带勇差使撤销”。


17.1873年黔江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四川省黔江知县桂衢亨革职,永不叙用;委员吴辅元革职。


18.1873年梨园屯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山东省冠县知县何式箴撤任。


19.1874年沟稍子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奉天省广宁县小黑山值界佐领穆克德科、广宁知县宝岱摘顶。


20.1875年延平教案  清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延平知府撤任。


21.1876年鳌头村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光泽县知县田畴摘顶。


22.1877年乌石山教案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福州府县官员严惩:“一、城守营副将刘英杰,督率弹压不力,应记大过三次。一、福州府知府廷楷,督率弹压不力,应记大过三次。候(侯)官县知县刘恩第,身任地方,弹压不力,应摘去顶戴并撤委。城守千总蒲大兴,本管汛地,弹压不力,应摘去顶戴并撤委。”


......


后面实在太多,就不一一摘录了,从上述记录中可以发现,基本是平均一年就会至少有一起案件,官员们大多是因为弹压不力或者没有满足外国人的要求而被处理。这种情况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就更加明显了。


有这么多官员因此受处分,地方官员们为自保官位起见,自不能不偏袒洋人,晚清的一些谴责小说就描述了这类官员们的此种心态,比较典型的就有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描述的制台见洋人的场景,虽然小说难免有渲染的地方,但不能否认官员们存在此种心态。


《官场现形记》之《制台见洋人》的小人书插画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大吏的约束督导之下,多数地方官员为了明哲保身,“于是不问是非、不顾顺逆、不分黑白、不论短长,一惟媚远人、私远人、听命远人是务”。(《申报·弭教祸说》)


当然也有不愿受教会摆布的官员,则在仕途上受到打击。曾经有地方官员在信中写道:“此间风气渐漓,莠民动辄人教以求胜,教士剔奸恫喝,不能不以去就争之,其做官也以日计,故气闷也。”(《汪康年师友书札》)但这样的官员毕竟只占少数。在湖北,甚至还有部分官员始终与教会对立,如襄阳知县李祖荫在明知反教会受处分的情况下,仍然加入了反洋教斗争,1909年,襄阳府属又有地方官员支持过反教斗争。但多数州县官员仍然被迫充当保护教会的角色,袒教抑民。


不能说晚清洋人的嚣张跟教案一定有关系,但是教案就是一面细小的镜子,反映了整个清廷对洋人的态度,也折射了当时官员们对洋人的恭维。一等洋人二等官,这句调侃之言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现状。


而现在,在国家已经如此强大的前提下,仍然有少部分人对“洋大人”抱有恭维的态度,甚至连“洋大人”不文明行为的锅都要抢过来背上,又是为何呢?


参考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末教案》;《晚清湖北教案研究 1860-1911年 以官绅民为中心的考察》刘元著;《曾国藩传》刘晓峰,文轩;《晚清教案与社会变迁研究》赵树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