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文史记忆 > 一等洋人二等官!晚清为何有那么多官员对“洋

一等洋人二等官!晚清为何有那么多官员对“洋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6-11 00:17
网友@_TCAHILL17发布了一张四五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11号线车厢内摆起桌子大肆吃喝的图片,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然后,令人可笑的是,今天针对这件事,我竟然看到
姓其后并未对他们进攻。四天以后,清廷命令直隶总督曾国藩离开他所驻的保定,去天津查办这个案子。


曾国藩来到天津查了一阵,认为仁慈堂的修女“挖眼、剖心确非事实,迷拐人口实难保其必无”。何以知道挖眼、剖心绝非事实呢?因为,倘若是事实,“则堂内必有千百无目之人,毁堂之时何无一人见在?”为什么说,迷拐人口实难保其必无呢?因为“天津之王三、安三,河间拿获之王三纪,静海现留之刘金玉,供词涉及教堂,在在可疑”。


但是,为了避免刺激洋人,尤其是为了避免刺激法国人,曾国藩故意把有关迷拐的一节在奏疏中“言之不实不尽”,“诚恐有碍和局”。他而且一到天津便撤换了天津道、天津知府、天津知县,借以博取洋人的好感。


天津教案发生以后,外国舆论一片哗然。洋人叫嚣这次一定要给中国人一次毁灭性打击。随后,英、法、美、俄等七国立即调集近海各国军舰,进行战争威胁。法国公使罗淑亚扬言要对中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攻陷天津,为各国“受害者报仇”。


曾国藩意识到,这件事不管怎么处理,都是两头不讨好。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甚至可能会性命不保。他甚至书信一封与儿子曾纪泽、曾纪鸿,表达出一种遗嘱性留言,直言自己逝去之后,灵柩应从哪条道路运送归乡。


洋人最后给曾国藩提出的要求是是:


(一)英、美、法、比、俄、普、西七国驻华外交代表联名对中国抗议;(二)法国代办罗淑亚单独要求将天津知府、天津知县与提督陈国瑞斩首抵命;(三)各国聚集了若干兵船在天津与烟台,实行威胁。


曾国藩答应赔偿教堂损失,惩办杀人凶手,但拒绝以提督、知府、知县三个无辜的人抵命。


罗淑亚一度想使用武力,但法国海军的指挥官不同意。原因是,普、法战争已经爆发(2月19日),巴黎当局正式训令,不便对中国启衅,罗淑亚因此也软了下去。


曾国藩及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并不利用法国此项弱点,而一秉原定的方针进行。曾国藩一面交涉,一面大捉所谓凶手,分别请旨判刑。被判死刑的有十五人,其后又加杀五人,凑足二十颗头颅,替法国人出气。被判充军的前后共有二十五名,知府张光藻与知县刘杰被曾国藩押交刑部,请旨判以终身充军。事后,曾国藩对人说,他明知张、刘二人无罪,而敷衍法国人只得牺牲他们。


教堂的损失,清廷赔偿十三万两。死亡者的抚恤,为二十五万五千两。此外,赔三万两给三个被错杀的俄国人,赔二千五百两给英国教会、四千七百八十五两一钱九分给美国教会,作为重建被毁的英、美教堂之用。


结束津案的方式是:(一)由清廷在九月十一日与十五日(10月5日、9目)连下两道谕旨,将一干“人犯”分别斩首、充军。(二)由恭亲王以总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的名义,在九月二十四日(10月18日)写信给罗淑亚,开出赔偿费的清单。(三)由清廷派崇厚为特使,去法国道歉。


这个结果让国内许多人对曾国藩产生了不满,一些和曾国藩有隙的官绅则更是毫不留情地对曾国藩大加讨伐,一时间,曾国藩落入了万人声讨的舆论包围之中。湖南同乡以曾国藩为耻,京师虎坊桥长郡会馆、教子胡同湖南会馆等处由曾国藩所题的匾额被愤怒的士子们当众砸毁,并把凡有“曾国藩”之名者尽数刮掉,口吐、脚踏犹不解其恨。


最让曾国藩尴尬的是,被他查办的天津府、道一下子成了民族英雄,民众、官绅听说他们要被押到刑部受审,争相前去慰问,说他们是敢于和洋人作斗争的勇士、贤吏。曾国藩本就疾病缠身,被大家远的近的一骂,病情更加严重。


曾国藩像


一个教案,曾国藩尚且处理不了,那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自1840年以后,不知道有多少地方官员在教案的事情上折了身。


让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


1.1848年青浦教案  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江苏省苏松太道咸龄撤任。


2.1850年福州教案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侯官知县兴廉革职、前闽县知县来锡蕃革职留任。


3.1856年西林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广西省西林知县张鸣凤革职,永不莅任。


4.1861年贵阳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贵州省提督田兴恕革职,发配新疆,不准援免,将候选道缪焕章及署贵阳知府多文革职。


5.1863年福州府拱星铺教案清政府在英、法的压力下,将福建省闽县知县朱德沛、侯官知县刘澍覃摘顶。


6.1864年酆都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四川I省酆都知县吴锦铨撤任。


7.1864年贵定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撤销贵州省贵定县记名道樊希棣职务;将署贵定知县严隽熙摘去顶戴。


8.1865年高唐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山东省高唐知州张楷枝记过三次。


9.1865年永平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直隶省广平知府、永年知县撤任。


10.1868年凤山教案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护理台湾道梁元桂、署鹿港同知洪熙恬、署凤山知县凌树荃撤任。


11.1866年建安教案清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建安知县记大过三次,并予撤任。


12.1868年献县教案 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直隶清军哨长王得胜处死、哨官王万山革职。


13.1869年罗源教案  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罗源县署知县陆

如琨降补。


14.1869年安庆教案清政府在英法的压力下,将安徽省安庆府“道府佐令等”“严加申饬”销案。


15.1870年天津教案清政府在英、法、美、德等国的压力下,将直隶省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发配黑龙江效力。


16.1873年十万山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广西上思州“千总劳遇春、外委刘志昌等摘顶、记过”,并将都司“覃东义带勇差使撤销”。


17.1873年黔江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四川省黔江知县桂衢亨革职,永不叙用;委员吴辅元革职。


18.1873年梨园屯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山东省冠县知县何式箴撤任。


19.1874年沟稍子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奉天省广宁县小黑山值界佐领穆克德科、广宁知县宝岱摘顶。


20.1875年延平教案  清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延平知府撤任。


21.1876年鳌头村教案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光泽县知县田畴摘顶。


22.1877年乌石山教案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福建省福州府县官员严惩:“一、城守营副将刘英杰,督率弹压不力,应记大过三次。一、福州府知府廷楷,督率弹压不力,应记大过三次。候(侯)官县知县刘恩第,身任地方,弹压不力,应摘去顶戴并撤委。城守千总蒲大兴,本管汛地,弹压不力,应摘去顶戴并撤委。”


......


后面实在太多,就不一一摘录了,从上述记录中可以发现,基本是平均一年就会至少有一起案件,官员们大多是因为弹压不力或者没有满足外国人的要求而被处理。这种情况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就更加明显了。


有这么多官员因此受处分,地方官员们为自保官位起见,自不能不偏袒洋人,晚清的一些谴责小说就描述了这类官员们的此种心态,比较典型的就有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描述的制台见洋人的场景,虽然小说难免有渲染的地方,但不能否认官员们存在此种心态。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