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古典百部 > 仓鼠劫

仓鼠劫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8-27 16:17
  前言:略说转型时代的功利抉择  李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自己地位的人物。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席"宰相,其功过是非、成败荣辱,千载而下时常成为历代名士们谈论的话题:西汉史家司马迁说他未能始终如一地辅佐秦室,否则"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他向荀子学帝王之术,又"以其学乱天下&qu
斯在决定作最后争取的时候仍寄希望于二世皇帝,他执著地认为,二世皇帝是受人蒙蔽,做了糊涂事。他期待着录其功、释其罪,正视听、申正义,允许他重返相位,再效全力。
 
  任何一个希望的升起都会像朝阳初上那样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此刻,李斯的心情便是如此。他仿佛觉得身上的刑伤已经好转,疼痛已经减轻,精神也好了许多,如同一片干涸龟裂的土地上飘洒下一场湿润的春雨。
 
  李斯将这奏简小心翼翼地卷起,外面捆上一根麻绳,如同包裹着一个小生命。他强作笑脸将这奏简交给面目可憎的狱卒,拜托他妥为呈送,甚至用力支撑着遍体刑伤的身子向狱卒行了个大礼。狱卒好生奇怪:难道这罪囚已认罪伏法,如若不然,何以这样谦卑?但是,丞相入狱,断无生还之理,自古已然,认不认罪不是一样要被处死吗?何喜之有?
    
  李斯呈上奏简以后,便开始了焦灼的等待。他忽而信心十足,忽而又心灰意冷;忽而觉得大有希望,忽而又感到前途渺茫。他心里很乱,只嫌时间过得太慢,巴不得马上就会得到皇帝的批复,雾散天开。
 
  然而,李斯的奏疏并未送到二世皇帝手中,这中间还有一个赵高,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赵高慢腾腾地打开了那奏简。阅过之后,脸色大变,大怒道:"这哪里是认罪书,这不是表功吗?他既为囚犯,安敢上疏?"   
  赵高将奏简扔在一旁,怒目而视恭立一旁、惶然失措的狱吏,喝问:"李斯写此疏时你可知道?"   
  "不知。"狱吏怯生生地说。   
  "罪囚如此胆大妄为你竟不知,难道只有明火执仗地犯上作乱你才知道吗?"   
  "这……"狱吏汗流浃背,浑身颤抖。   
  "来人,将这渎职恶吏笞五十,处辱刑!"   
  "请大人饶恕,小人愿将功补过!"狱吏乞求着,不住地叩头。   
  "晚了。"赵高冷冷地说,"刑后再观后效,若不思悔改,定斩不赦!"   
  狱吏被重重地挨了五十鞭子。行刑者原为狱吏手下,他们借机发泄私怨,打得很重。笞刑已毕,被连拉带拖施以辱刑。他的很高很美的发髻被打开了,又被快刀剃了个精光,那口好胡须也剃得一根未剩,形同受了宫刑的不长胡须的阉人。秦地男子以蓄须、蓄发、梳髻为美,狱吏受此污辱,比受鞭笞还难受,他觉得没脸活在世上,触柱身亡。
 
  狱吏的死使狱中的气氛紧张起来。继任的新狱吏吸取前车之鉴,加强了对囚犯的看管,狱卒昼夜在李斯的囚室外踱来踱去,李斯稍有差池,便会招来一顿训斥或毒打。李斯不敢打听上疏情况,心中的负担越来越重了。#p#分页标题#e#
 
  对李斯严加看管的同时,严酷的刑讯也在进行着,他几乎每天都要被提审,每次审讯都要严刑相逼。他的身上不知挨了多少刑棍皮鞭,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多处伤口溃烂化脓,整天流着脓水。李斯的身体越来越弱了,他经常发烧,咳嗽不止,夜里难以入睡。他终于无法应付这一次接一次的审讯,违心地承认了通盗谋反之罪。
 
  就在李斯绝望的时候,有一天,囚室内来了一个陌生人,此人自称是专管纠察刑案的御史,叫陈且,说是李斯的上疏二世皇帝已阅过,暗中派他来查实此案。   
  李斯闻听,如遇救星,感激涕零,向着咸阳宫的方向叩拜不止,口中连呼:"皇帝圣明!皇帝万岁!"   
  陈且道:"丞相之冤,陛下已知,请丞相详述原委,在下愿代为转达!"   
  李斯哽咽了,激动不已地说:"御史若能代我申明冤情,斯就是死也甘心了!"接着,他把如何受害、如何入狱,以及赵高排斥大臣、构陷忠良的事说了一遍,恳请陈且代为禀报二世,明忠奸,辨是非,整饬朝纲,重振帝业。
 
  陈且不住地点头,深表同情,又问:"听说令郎李由在三川郡资盗、通盗,可有此事?"   
  李斯摇头道:"我入朝为官已历三十余年。一直忠心奉主,并以此教导吾子。以我丞相之家,备受隆恩,怎会与盗贼合污,反对朝廷?"   
  "既如此,丞相为何招供?"   
  "一言难尽。酷刑相逼,痛苦不堪,违心自诬,不过是为避皮肉之苦。"   
  "丞相是否准备听凭处置?"   
  李斯愤然道:"断然不能!我拟再次启奏陛下,请陛下明断!御史若能代为转达,斯终生难忘!"   
  陈且想了想,说:"丞相冤情,小臣甚感不平,自当效力,你写吧!"   
  于是,李斯又书写了一份奏疏,交给了陈且,茫茫黑夜中似又见到一线光明。   
  三   
  那个叫陈且的御史与李斯告别后并未前往咸阳宫,而是悄悄进入了贵族区内一座新建成的大宅。   
  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厅堂内,赵高在等着他。   
  "此行如何?"一见面,赵高便迫不及待地问。   
  陈且喜滋滋地说:"郎中令真是料事如神,李斯聪明一世,竟未认出我这个假御史,还说要好好报答我呢。"   
  "他说了些什么?是否与口供相同?"     
  陈且收敛了笑容,说:"李斯出尔反尔,根本不承认自己有罪,竟再次上疏鸣冤!"说着,从袖中取出李斯的奏疏,递给赵高。   
  赵高连看也没看就将奏疏扔在一旁,咬牙切齿地说:"李斯如此顽固不化,我倒要看看他究竟是怎样一副钢筋铁骨!"   
  陈且在一旁附和道:"郎中令说得对,李斯再硬还能硬过刑杖?依小人看来,莫如尽快把他处死,免得夜长梦多!"   
  赵高何尝不愿让李斯速死?但却不能在罪名未成立时匆匆动手,这样,不仅难服群臣,就是二世皇帝那里也无法交待。赵高又是以善治刑律名传朝中的,若是不明不白地杀死一位丞相,他岂不是要名声大坏吗?
 
  赵高打定主意让李斯在刑杖下屈服,对李斯的逼供日甚一日。他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刑具,把李斯打得死去活来。起初李斯还对陈且抱有幻想,指望陈且来解救他,后来才明白自己受了骗。他绝望了,不再更改口供,承认自己确实犯有通盗谋反罪,并在狱卒的逼迫下写了认罪书。
 
  胡亥自打将李斯的案子交给赵高审理后,一直没有过问。他对赵高很放心,他也无暇顾及此事,他不愿为这点小事耗费自己的时间,他关心的是及时行乐,抓紧匆匆易逝的每一天。
 
  然而,正当赵高准备了结李斯案件的时候,二世却忽然心血来潮,派人来到了咸阳狱。赵高闻讯,吓得非同小可,他生怕李斯再次翻供,给案件的审理带来预想不到的麻烦。赵高虽已架空二世,自掌大权,但二世仍然是皇帝,掌握着生杀予夺之大权,谁能担保天上没有雷霆?赵高暗怨二世没有事先和他打招呼,深悔自己粗心大意,消息闭塞,导致今天的猝不及防。
 
  值得庆幸的是,事情的发展不像赵高担心的那么严重。二世的使者见到李斯后,李斯根本没有推翻自己的口供,一口咬定自己确属有罪。李斯是被骗怕了、被打怕了,误以为二世的使者还是赵高的密探,吐露真情只能再度遭受毒打。
 
  李斯可悲地失去了一次向二世申辩的机会,尽管这机会未必能够给他带来命运的转机。   
  赵高得到详情,心里像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不敢再疏忽耽搁,在使者离开咸阳狱以后,马上带着李斯的认罪书去见二世。   
  这天,二世正在六英宫中,秦二世有个"宏愿",他要在一年内住遍八百里关中的三百离宫,饱览各宫之胜,遍幸各宫娇娃。他预计每日一宫,日日换新居,天天餐美色。他现在所居的六英宫是秦昭王所建。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较有政绩,留下过许多值得记取的治国佳话和深刻教训。其中有一件应看作是他的一大失误:在他继位第七年的时候,他在六英宫中接见了一位赵国的使者,与其进行了长时间的、毫无戒备的谈话。后来他才知道,此使者原来是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装扮的,赵武灵王此行的目的是刺探秦国虚实,了解秦昭王其人,制定从北面迂回攻秦的计划。秦昭王深悔自己疏忽,马上加强了对赵国的防范,后因赵武灵王死于宫廷政变,秦国才未受到赵国的攻击。
 
  此事之后,秦昭王令史官记录在册,以此警示子孙,切勿安而忘危。   
  二世胡亥住进六英宫后却全然不像他的先王那样注重国家安危。他感兴趣的是充实在宫中专供皇帝临幸的美女,还有以宫名命名的具有独特风味的陈年佳酿。   
  二世早已把派人去咸阳狱的事放在脑后,直至使者前来向他禀报时他才忽然记起,他没有过多地追问,只是说,既然李斯已经认罪,那就按律令处置吧。他说得很轻松,全然不似处置一位久在相位的重臣。
 
  赵高到六英宫时几乎是与二世的使者脚前脚后。赵高装作郑重其事的样子将所谓案情经过作了详细禀报,并呈上有李斯签名画押的"认罪书",请二世过目。   
  二世阅毕,对赵高甚为感激,说:"郎中令为国除害,忠心可嘉,这次要不是你,我几乎被李斯出卖!"   
  赵高献媚地说:"臣心中只有陛下,臣活着就是为了陛下的安乐。恶人一日不除,臣寝食不安!"     
    
  二世拉着赵高的手,说:"赵卿,你真是朕的知心之臣啊!"   
  "陛下,李斯罪状已成,该作何处置?"赵高见二世对此案已确信无疑,终于抛出正题。   
  二世道:"赵卿熟知狱事,依律当处何罪?"   
  赵高恶狠狠地说:"具五刑、腰斩、灭族!"   
  "那就依卿所奏!"二世满口应允。   
  赵高又问:"李斯之子李由伙同其父通盗、资盗,罪不容诛。此人在三川郡,仍为郡守,不知是否也应将他抓获归案?"   
  "那还用说?赶紧去三川郡把他抓来不就完了?"二世仍然是那样轻松。   
  李斯父子的命运就这样荒唐而草率地被确定下来。赵高既得二世圣旨,一面将李斯打入死牢,准备处死;一面派人火速前往三川郡,去抓李由。   
  三川郡还是老样子:民不聊生,"盗贼"遍地。"盗贼"是官府对那些起来造反的百姓的诬称。实际上,腐败透顶,鱼肉百姓的秦廷官僚才是天下之大盗,祸国之蟊贼!他们一方面肆意地颠倒着是非曲直,另一方面向"大逆不道"的人们举起了屠刀,意欲除之而后快。
 
  身为郡守的李由自然是站在官府一边。他并未像赵高诬陷的那样"通盗"、"资盗",却是疯狂地对反秦百姓进行镇压。他残忍地杀死了很多义军士卒,同时又陷入疲于应付、进退维谷的困境。郡中诸城不断受到义军的攻打,而郡中兵马有限,士气低落,多数情况下都是龟缩城中,不敢与义军交战。到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秋天的时候,李由的日子更不好过了。这时候,项梁义军已渐壮大,拥立了楚怀王之孙心为楚怀王,定都盱眙,自号武信君。项梁先是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占据了韩地,接着又在东阿、濮阳击破章邯军,乘胜攻打定陶,再破秦军。与此同时,项羽、刘邦则率部大败秦军于砀郡之雍丘,并浩浩荡荡地向三川郡杀来。
 
  郡守李由哪能抵挡住这支队伍的进攻?项羽年轻有为,英勇无比;刘邦老成持重,多谋善断。加之义军正处于大胜之后,士气高涨,一经交战,三川郡兵便被打得落花流水,李由也被杀死在阵中。
 
  赵高的使者到达三川郡时,李由已成刀下之鬼,使者见三川郡如此危急,不敢耽搁,赶紧潜回咸阳,向赵高报告了这一切。   
  赵高并不担心义军会打到咸阳。他只是为未能亲手杀死李由感到遗憾。不过,李由既死,也了却他的一块心病,眼下,只剩尽快处斩李斯的事了。   
  八月的一天,李斯被判五刑,在咸阳市腰斩。五刑是黥刑、斩左右趾、笞杀、枭首、菹其骨肉等五种伤残肢体的肉刑,五刑之后,再加腰斩,足见手段之残忍。李斯听到这一宣判后并不感到意外,他早就料到赵高不会轻易放过他。但是,他却无法驱除面临惨死的恐惧。在宣判的那一刻,他昏昏沉沉地像是灵魂已飞出躯体,他恍惚间看到了血淋淋的被斩断的肢体,那零散在地的从腹中流出的五脏,还有那殷红的鲜血。他不敢再想了,瘫坐在囚室的地上,昏死过去。
 
  李斯醒来时,已被捆绑着连推带拖地押出囚室,押往咸阳市。猛抬头,忽见小儿子李忠也被押解而来,在他后面还跟着他的夫人冯氏、子女、族人,长长地排了一大队,像是被送往屠场的牲畜。
 
  李斯看到,冯氏病弱不堪几乎不能走路。李斯一阵心酸,不禁联想到自己入狱以后冯氏精神上受到的莫大摧残。再看那些无辜受到牵连的亲族,还有不少是未成年的孩童,更是心如刀绞。他仰天长叹道:"忠臣何罪,遭此惨祸?妇孺无辜,竟被族灭!碌碌终生,从此休矣!"
 
  李忠今年刚刚十七岁,他是糊里糊涂地被捆绑而来的。他不知道他全家究竟犯了什么罪。见到他父亲被折磨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更是肝肠寸断,泣不成声。   
  李斯像是好久没见到爱子了。他本来盼着爱子能够有所成就,继承家业,想不到年纪轻轻也跟着走上刑场,心中充满了歉疚。他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儿子,只是愣愣地看着儿子,希望能在这最后的时刻再次体验一下温馨的父子之情。
      
  突然,李斯从李忠那张孩子的脸上朦胧地看到了另外几张面孔,他们是晏丙、宫强、东野淳。当年,在上蔡东门走犬逐兔时,这三个人也是像李忠这样的年纪,他们天真诚挚,充满朝气。那是怎样难忘的结识啊!热诚的相见,友谊的长谈,欢快的游戏,飘香的野餐……
 
  这一切似乎很近,近在咫尺;又像是很远,远隔着一个朝代。当年那几位乡友早成了骊山陵的朽骨,他们的阴魂还在那里游荡。李斯感到无颜面与他们相见于地下,是他违背了那个"苟富贵,莫相忘"的约定,是森严的等级疏远了他们的关系,是冷酷的王朝法令将他们置于死地。李斯用自己的双手葬送了这段美好的友情,又在名利的驱动下一步步走向丑恶,走向毁灭!想起这些,李斯惭愧至极,无地自容!
 
  恍惚间,眼前的晏丙、宫强、东野淳又变幻为韩非,李斯的心中又一阵深深地作痛。李斯与韩非本为同窗好友,只是为了维护一己私利,才将韩非视为不共戴天之敌,终于由嫉恨而仇杀,迫使一代才子饮下了致命的毒酒……
 
  历历往事如同支支利箭在刺穿着李斯的心,他好难过,好悔恨!他悔不该被名缰利索束缚了自己的脚步,唯利是图地谋求荣华富贵。他苦苦地争夺了一生,奋斗了一生,但到头来还不是赤条条地离开了这人世间?他追求的一切尽管都如愿以偿,但到头来还不是化为乌有?人哪,一辈子争来斗去究竟为了什么?未得到时想得到,得到了又如何?世间都说富贵好,却不知富贵如浮云,云散万事休!
 
  直到现在,李斯才觉得是彻悟了人生。他不无留恋地对儿子李忠说:"儿啊,还记得为父给你讲过的在上蔡家乡东门外走犬逐兔的趣事吗?若能与你牵黄犬,臂苍鹰,逐兔郊外,尽享平民之乐多好啊!可惜我们再也不会有那样的日子了!"
 
  李忠泪汪汪地望着他的父亲,禁不住哭出声来。李斯更是悲恨交加,老泪纵横,那队等待处死的家人亲族也爆发出一片哀嚎声。   
  行刑的时刻到了。   
  赵高下达了行刑的命令。   
  刽子手们举起了屠刀。   
  残忍的砍杀、飞溅的鲜血、遍地的尸体……   
  咸阳市成了一片血海,映照着血一样红的冬日的阳光……   
  远处,有位白发老者唱起了《 成相》曲,他是公孙鸿,已老态龙钟,还瘸了条腿。他拄着拐杖,且行且唱,唱着一曲凄凉的挽歌:   
  无道君,所以败,奸佞横行忠是害,嗟我名相,独不遇时折贤才!   
  观往事,宜自戒,功名利禄皆身外,定不可贪,官去财空何悲哉!   
  不知戒,后必再,如蝇逐臭更复来。宜鉴前车,清静无为本长在!   
  ……   
  尾 声:寂寞身后事   
  李斯死后,二世任命赵高为中丞相,封武安侯。秦之丞相始设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分左右丞相,以后又有相国、相邦、丞相之称。胡亥拜赵高为中丞相,是因为赵高为宦官,宦官又有宦者、中官等称谓,所以要在赵高这个丞相前面加个"中"字。此时的秦廷仅赵高一人是丞相,朝中事无巨细,均由赵高一人决断。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即该年度的第三个月份(秦以十月为岁首),秦军和义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大战,秦将章邯的对手是赫赫有名的项羽。项羽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率二万人渡过了黄河,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经九次厮杀,击破十倍于己的秦军,擒王离,杀苏角,迫使涉闲自杀,章邯败逃。不久,章邯也投降了义军。
 
  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极大地震动了秦廷。二世意识到局势的严重,不时召问赵高,甚至大发雷霆。赵高担心被害,欲杀二世,另立傀儡。因恐群臣不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指鹿为马,以此试验群臣是否顺服,并杀言鹿者以警示左右。不久,赵高与其弟郎中令赵成、女婿咸阳令阎乐逼胡亥自杀。史载,胡亥面对阎乐提剑相逼,曾再三乞求饶他一死,像个小商贩一样讨价还价。先是请为郡王,后又希望当个万户侯,均被拒绝。二世于是再次退步,恳请道:"让我保全性命,与妻同为平民可以吗?"阎乐仍不允许,眼睛一瞪说:"我奉丞相之命将你处死,多言无益,快自裁吧!"二世这才万念俱灰,拔剑自刎。
      
  二世死后,赵高立其兄的儿子子婴为帝。然而,子婴并没有感激这位扶立他为新傀儡的中丞相,而是设计了一个圈套,引诱赵高上钩,一举捕杀之。   
  二世死时二十四岁,在位三年。   
  子婴更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仅四十六天。   
  秦始皇创立的秦王朝存在了十五年。想当初,始皇曾意高志满地宣称,要将帝业一代代传承下去,二世、三世……以至无穷。但万万没有想到,事情远不像他预想的那么顺利。诚如唐人胡曾诗云:"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李斯,一个黑白分明的人物,其政治生涯是与秦朝历史相伴随的。在功利思想的引导下,李斯曾确立了积极进取、特立独行的人格。他称得上是一代名臣:凭借超凡脱俗的政治智慧,帮助秦王政兼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杰出的经国之才,制定了各种统一措施与制度,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使中国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得以确立。诚如明人李贽在《
史纲评要 》中所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李贽还将李斯与赵高作了对比,认为李斯堪称一条龙,而赵高不过是一条虫。   
  然而,由于自身地位的变化、制约机制的缺乏,李斯的功利思想将他导向了卑劣无耻,并最终身败名裂。他把功名利禄视为人生的唯一追求,为博取独宠,不惜同室操戈,陷害韩非;又为了保住权位,不惜助纣为虐,焚书坑儒。他还进献督责之术,行严刑峻法于天下。李斯的自私,造成了竹帛烟销,儒者被坑,刑者半道,黔首涂炭。"犹是,秦人恨李斯!"(唐·胡曾)
 
  关于李斯的是非功过、成败荣辱,司马迁评价道:"李斯出身布衣,行踪遍历诸侯各国。后至秦,趁六国有机可乘,辅佐始皇,终成帝业。李斯位至三公,可谓尊宠,然李斯虽知儒家六经之宗旨,却不力求政治修明,纠正君主过失,而是贪恋爵禄,阿顺苟和,严刑酷法,听信赵高邪说,废弃嫡子扶苏,立庶子胡亥。等到诸侯已叛,才知谏争,岂不太晚?人皆以为李斯极忠而遭五刑死,未免冤枉。然查其真相,其所见却与世俗不同。若依世俗之见,李斯之功不是可以与周公和召公相比了吗?"
 
  言外之意,司马迁是说李斯咎由自取,罪大于功。《 史记·索隐述赞
》也写道:"鼠在所居,人因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夹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未异。"   
  其实,李斯的功过是非是显而易见的,不难评说。值得思考的倒是,他为什么会落了个如此凄惨的结局?司马迁将其不得善终归结为"持爵禄之重",这说到点子上了。生活于战国末年至秦朝这个"转型时代"的李斯,其性格不可谓不典型:一个持有功利思想的人,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上,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心态、特立独行的人格;但私心过重,而社会制约机制的缺乏,又使得李斯将自私自利演绎到了极点,最终走向了反面。李斯的黑白人生,颇耐人寻味。
 
  ……   
  李斯死了,他死在了名利场上。他的身后,是一片寂寞。进入关中的刘邦不曾提起他;"匆匆一炬火咸阳"的项羽对他不屑一顾。只是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脖子上系着绳子跪伏在轵道旁向刘邦投降时,曾将一枚封好的皇帝玉玺献给了刘邦。那玉玺是蓝田玉刻的,上面的八个小篆是李斯的手笔:"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枚玉玺后来被视为皇室至宝、帝业象征,传袭了好多代。
 
  李斯被尊为一代书法家,他有一些刻石传世,人们竞相临摹。后世的人们只记得他的文章书法,对他的功名,反而淡忘了……   
  附 录:李斯生平年表   
  1.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生于楚国上蔡,1岁。   
  2.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18岁。初为上蔡小吏,见仓中鼠而自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第125节:第十六章腰斩咸阳(10)     
  3. 秦昭王五十三年(前254年),27岁。离上蔡去兰陵,初见荀子,从其学帝王之术。   
  4.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33岁。告别荀子,西入秦国游学。会秦庄襄王子楚卒,太子政立,年13岁。吕不韦为相,李斯乃求为吕不韦舍人,吕不韦贤之。   
  5. 秦王政二年(前245年),35岁。为秦王郎官。   
  6.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36岁。说秦王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听其计,拜斯为长史,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后拜斯为客卿。   
  7. 秦王政六年(前241年),39岁。赵、楚、魏、韩、燕五国攻秦,兵败于秦,此为战国最后之合纵。   
  8.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42岁。秦王政亲政,年22岁。秦王平嫪毐之乱,囚禁太后于雍。荀况卒于兰陵。   
  9.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43岁。秦免吕不韦相。秦下令逐客,李斯被逐,因上《 谏逐客书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李斯献计攻韩,秦王允之,韩王派韩非使秦,上书荐韩。李斯同室操戈,陷害韩非,逼其自杀。后入韩,骗韩王入秦,未果。   
  10.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48岁。秦伐赵,李牧再败秦军。   
  11.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50岁。秦派内史腾伐韩,虏韩王安,尽取其地,韩亡。   
  12.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52岁。秦派王翦击赵,克邯郸,虏赵王迁。   
  13.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53岁。荆轲刺秦王,未遂被杀。   
  14.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54岁。李斯力主王翦出师六十万伐楚,始皇不纳。   
  15.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56岁。秦复召王翦,使伐楚。翦曰非六十万不可,秦王许之。   
  16.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57岁。秦灭楚,以其地置楚郡等。李斯还乡,携家眷归咸阳。   
  17.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59岁。秦灭齐,统一平定六国。秦王政下令议帝号,李斯以为秦王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上尊号"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王用上古帝号,称"皇帝",自号"始皇帝"。定官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李斯为廷尉,掌司法。
 
  廷尉李斯建言行郡县,始皇纳之。分全国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置守,县设令。   
  李斯力助秦始皇统一制度,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推行全国,并统一田亩、货币度量衡、法律等。始皇修阿房宫,李斯主其事。   
  18.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60岁。秦始皇筑驰道西巡陇西、北地,在甘泉筑甘泉宫,并筑甬道与咸阳相通。李斯主持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   
  19.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61岁。秦始皇东巡郡县,上邹峄山,刻石颂功德,李斯为文。   
  李斯又随秦始皇泰山封禅,撰文刻石颂德,书法堪称精妙,后世称为"李斯碑"。   
  20.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62岁。秦始皇二次东巡,李斯随行。张良伏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始皇大索刺客不得,遂登之罘刻石而还。   
  21.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65岁。李斯随秦始皇东巡至碣石,刻石记之。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北伐匈奴。   
  22.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66岁。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南地四十四县。秦始皇征发大量民工,筑长城万余里。李斯建议秦始皇在百越之地设桂林、南海、象郡。秦迁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
 
  23.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67岁。秦始皇置酒咸阳宫,与群臣议私学之是非,丞相李斯倡焚书,秦始皇准之,下令施行,唯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   
  24.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68岁。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万营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坑儒生四百六十余人。使扶苏至上郡监蒙恬军。   
  25.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70岁。与胡亥、赵高等随秦始皇东巡,七月,秦始皇病死沙丘宫,丞相李斯恐生变乱,秘不发丧,与胡亥、赵高发动沙丘之变,胡亥袭位,是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于骊山,二世诛蒙恬、蒙毅兄弟。
 
  26.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71岁。李斯议罢阿房宫之役,秦二世杀诸公子、公主,牵连者不可胜数。二世下令续修阿房宫,李斯随二世东巡、刻石。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李斯长子李由守三川郡,义军进逼咸阳郊外,刘邦起兵于沛。
 
  27.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72岁。李斯向二世献"督责之术",二世悦,行严刑酷法于天下。   
  李斯被赵高陷害入狱,腰斩咸阳,夷灭三族。李斯临刑时,哀叹东门逐兔不可得矣。
责任编辑:admin
浏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