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嘿嘿读书 > 精品美文 > 玄奘西游记(精选)-百家讲坛

玄奘西游记(精选)-百家讲坛

来源:网络 时间:2017-08-14 21:35
百家讲坛收视新高:玄奘西游记(精选)作者:钱文忠第一讲 玄奘身世(1)第一讲 玄奘身世(2)第一讲 玄奘身世(3)第一讲 玄奘身世(4)第二讲 皈依
来,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对玄奘有着极高的评价。杰出帝王唐太宗曾经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并形容他为“只千古而无对”,也就是说千古无双,像他这样的人物千年只有这么一个。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重要的文章当中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从古以来”的这些人中,毫无疑问包括玄奘在内。在国际上,对玄奘的评价同样也是非常崇高的。有些学者说,印度历史欠玄奘的账,是怎么算、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的;有些学者更明确表示,如果没有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马欢,印度的历史是无法重建的。因为印度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我们的汉民族、汉文化不太一样,他的历史观念和时间观念都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
  玄奘俗名陈袆,又称唐僧,他跋涉十多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享有如此赞誉的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要讲述他的身世,不妨将脍炙人口的小说《西游记》和大量关于玄奘的历史记载结合起来,一起神游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追随他的西游历程。
  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也好、猪八戒也好、沙和尚也好,连唐僧骑的这匹白龙马,来历都交待得非常清楚,唯独这个表面上的主要人物,这个旅行团或说取经团的团长玄奘,他的身世和出身却没有什么交待。直到《西游记》第十一回,讲到有三个大臣奉唐太宗之命,在全国挑选一名有德行的高僧担任当时中土的佛教统领,最终选定了玄奘,此时《西游记》中才非常突兀地出现一段话:
        
        
第一讲 玄奘身世(2)
        
  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
  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
  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
  作为诗歌来讲这不是一首很高明的诗,但是它传达了几点关于玄奘身世的信息。第一,玄奘多灾多难,从降生开始就蒙难逢凶,历经磨难,遭受了很多常人不能想象的苦难。第二,玄奘的父亲是海州陈状元,而他的外公总管朝政,是相当于丞相一级的人物。
  《西游记》只在第十一回,才出现这么一段关于玄奘身世的非常突兀的话。读者诸君也许会以为,自己看书不仔细,漏了前因,再翻回到前页,欲查明因果,但又遍查不着,因为书中原本就没有交待。而只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里,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和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之间,非常独特地插进了一个附录。这是当时整理此书的几位学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因为他们发现,在《西游记》里对玄奘的身世和家世都没有交待,而突然在第十一回出现了这么一段话,令人无法理解,所以就把另外一个版本西游取经小说中的一大段内容插进来作为附录。
  这个附录也有一个标题,叫“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标题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陈光蕊,一个是名叫“江流”的僧人。这个附录恰恰是非常完整地记述了玄奘的父母、玄奘的出身和他所遭受的磨难,以及他报仇的整个历程。毫无疑问这是民间传说,与历史的真实记载有一定差距,但我们不妨以此为发端,再结合历史记载,来了解玄奘的身世。
  这个附录中提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魏徵提议张榜招贤,遍求天下贤才,辅佐他创建大唐的基业。招贤的消息传到海州,海州这个地方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名叫陈萼,字光蕊,就是玄奘的生身父亲。海州这位陈先生看到了唐太宗招贤的榜文,回家以后就对他的母亲说,儿是读书人,想去应考,如果侥幸考中了,可以光大门楣,封妻荫子。这是中国传统读书人非常典型的一种信念,出身书香门第的陈母当然非常支持儿子的远大理想,于是陈光蕊就赶到长安参加了这次考试。
  按照传统民间传说的套路,不难想见,第一,陈光蕊百分之百地考中了;第二,他一定是中的状元,一定由唐太宗御笔钦点,这就有了第十一回所谓“海州陈状元”。按照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依礼节他们要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绿游街,接受众人的祝贺。海州陈状元,也就是玄奘的生身父亲,便照例骑着高头大马,在乐队的伴奏之下游街。当时他还是未婚之人,年轻才俊,这一游,就游出一段美好的姻缘来。
  一般来说,陈状元这一路不会无目的地乱游,他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当朝丞相殷开山的相府楼下。殷丞相家有小姐,名叫温娇,据《西游记》里讲,生得“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所谓“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位小姐还有个小名叫“满堂娇”,也就是济济一堂的人就属她娇美。倘若这位小姐如平素一般身处深宅大院,陈状元再怎么遛马游街也见她不着。但那天恰好这位殷小姐在抛绣球招亲,而状元游街的消息,身为当朝丞相的父亲想必已经通知了小姐,因此当日温娇小姐正站在彩楼上等着状元郎骑马到来。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玄奘父亲是品貌非常端正的一个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他“形长八尺,美眉明目”。如果按三尺为一米推算,玄奘的父亲几乎要达到两米六七,比现在的篮球运动员还要高,当然这不能当真,因为古代尺的长度与现在的不同,但是个子高大是一定的。见到这样俊美的状元郎,殷小姐当然内心窃喜,就瞄准陈光蕊把绣球抛了下去,陈光蕊抬头一见是殷小姐,这桩姻缘便成了。接着就从相府楼上下来几十个丫鬟,拉住陈光蕊的马头,将他连人带马牵到府里去,当即拜堂成婚。洞房花烛夜,新科状元娶了丞相之女,成就一段完美的传说。
        
        
涉弱水夜渡玉门 过五烽西绝大漠(4)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一讲 玄奘身世(4)
        
  回到《西游记》第十一回,为什么会突然讲到玄奘历经磨难,又用如此悲切甚至令人不安的诗句来描写玄奘的降生呢?这在真实的历史之中没有记载,但记载民间传说的《西游记》第八、第九回间附录中却有提到。
  《西游记》第八、第九回间的附录中写到,玄奘的父亲中了状元,又被当朝丞相之女殷小姐的绣球打中,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正是得意之时。次日一早,唐太宗即召集官员开会,授予状元郎江州州主之职,令他即刻上任。陈状元接到圣旨后便带着新婚的殷小姐回老家海州去接张太夫人。张太夫人见到儿子娶了一个美貌的相府千金,还高中了状元回来光大门楣,自然非常高兴,便跟着夫妻二人和一众仆从到江州去上任。而玄奘父母的磨难、玄奘降生的磨难,在民间传说当中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话说张老夫人随着她的儿子与儿媳千里赶路,途经一个地方叫万花店,在当地一家客栈住下,客栈的主人叫刘小二。老太太由于旅途劳累而染病,暂歇在客栈,陈状元是个孝子,见母亲生病非常着急,就赶到市场上,用一贯钱买了一条金色的鲤鱼,准备熬汤给老太太补补身子好接着赶路。正要把鱼杀了拿去熬汤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金色鲤鱼直冲他叭嗒叭嗒地眨眼,陈状元见多识广,马上想起当时有句话,叫“鱼蛇眨眼,必不是等闲之物”,觉得这条鱼非同一般,于是赶紧问那个卖鱼的人,这条鱼从何而来。渔夫答说是从附近的洪江捕上来的,陈状元便赶到洪江江边把这条鲤鱼放生了。稍后回到刘小二的店中回禀给老太太听,老太太见儿子有慈悲心,也非常欣慰,又跟陈光蕊商量说,不要误了去到江州赴任的日程,还是带着温娇先走,留下点盘缠让她在刘小二的店里安心养病,待二人到得任上安顿好之后,再派人来接她不迟。陈光蕊一想,这也不失为一个妥当的处置办法,便按照老太太说的,留下盘缠安顿好她之后,带着自己新婚的妻子温娇先行到江州上任去了。
  谁知道,这一走就走出一段天大的祸事来。
  陈光蕊带着夫人到了洪江口渡江,正好遇见两个船公,一个叫刘洪,一个叫李彪,二人靠摆渡为生。看到非常美丽的殷小姐,刘洪就动了歹心,在月黑风高之夜,船摆渡到江心的时候,这两个人就先把陈光蕊的仆人杀了,然后把陈光蕊也打死,将两个人的尸首抛进了洪江。眼见丈夫被贼人谋害,殷小姐就要跳江随夫而去。刘洪的目的在于殷小姐,当然不会让殷小姐跳江,遂一把将她抱住,说:“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一刀两断!”这段话按现在的语言习惯乍听起来有点奇怪,事实上是威胁殷小姐如果不从将会身首异处。殷小姐当时已经有了身孕,无奈之下,只能假意顺从了刘洪。
  两个船公之中,李彪是一个正常路数的贼,把陈光蕊和他的仆人杀了以后,分了点财宝,扒了几件衣服,然后等着下一个作案对象。而刘洪则是个很另类的贼,居然穿戴好陈光蕊的衣冠,拿了他的官凭文书,带了他怀孕的妻子,冒充陈光蕊的名字到江州去上任,当了陈状元该当的江州州主。
  掉到洪江里的陈光蕊是不是就此死了?殷小姐能不能顺利地生下玄奘?玄奘又是如何为父母报仇的?请看下一讲“皈依佛门”。
        
        
第二讲 皈依佛门(1)
        
          《西游记》第十一回中说玄奘“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也许这一切坎坷遭遇都是小说中的杜撰,但有一点是接近历史真实的——玄奘确实是在年少之时就剃度出家了。玄奘出身官宦家庭,他为什么会年少出家?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执著于佛门求学?他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剃度的呢?
  话说陈光蕊和仆人的尸体被贼人抛入洪江后,仆人是很平凡的人,因此尸体抛下去之后便随江水漂走了;而陈光蕊是当朝状元,又是未来玄奘的父亲,非同寻常,所以他的尸体一掉进江里就沉在水中不动,也不随江水漂走。按照中国的传统民俗,无论是天上、地上,还是地下、水底,都有一套政府体系,基本上是人间的翻版。洪江底下最高的首长就是龙王,龙王手底下又有很多替它维持秩序的,有一个巡海夜叉,听闻噗通声响,见水上掉下个人来沉在那里不动,就回去报告龙王,龙王吩咐把尸体移来,一看之下,便认出他是新科状元陈光蕊。
  事情发展至此,读者诸君想必已经猜到,龙王就是那条金色的鲤鱼,当年不知怎么被一个无知的渔夫弄上岸来差点给熬成鱼汤。现在龙王一见眼前是救命恩人,赶紧发正规文书,去到洪州的城隍和土地那儿问城隍老爷和土地爷取陈光蕊的魂魄。待魂归原体之后,龙王问起事情的原委,陈光蕊便把被害的过程说了一遍。龙王听后,遂让他服下海底的顶级美容产品——定颜珠,尸身留在水底几十年,可保容貌不变,以待来日还魂报仇。同时陈光蕊的魂魄既已归来,龙王便又就地安排给他一个水府都领之职,负责管理夜叉。
  此时在岸上,刘洪已经带着殷小姐到江州去上任。看来这刘洪还真不是一般的贼,因为在《西游记》的这段记载中完全没有反映他当官不称职的文字,反而留给大家一个印象,就是他非常勤勉,勤于公事,酷爱出差,经常动不动就出差,而每逢他出差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事情发生。
  一天,刘洪因公出差,殷小姐正逢临盆生产,疼晕了过去,在她晕倒在地的时候,突然耳边传来一个声音,直呼其小名“满堂娇”,自称是南极星君,是观音菩萨派来报信的,说她腹中的孩子乃是观音送子,来日必定声名非凡,绝非等闲,令她好好地把这个孩子养大,千万不要让贼人刘洪知道,否则他一定会杀害这个孩子。至于陈状元则已被龙王救了,将来一定有夫妻团圆、父子同聚的一天,切记切记。
  温娇清醒之后,牢牢记下这些话,并生下了腹中的孩子,即未来的玄奘。玄奘出生后,刘洪出差归来,一看孩子相貌堂堂,自己贼眉鼠目,必非己出,便想把他淹死。殷小姐连声允诺,只道刘洪远行方归,暂歇一日,明天再淹死不迟。刘洪素来对殷小姐百依百顺,便也不反对。次日一早,按照殷小姐说的应该把玄奘淹死,但是刘洪又有个公差,火急火燎地跑了。殷小姐无奈之下,便找了一件衣衫,把刚生一天的小玄奘包起来,咬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将婴儿父母的姓名和被逼送走孩子的缘由写在其中。写完以后,殷小姐又做了一件常人想不到的事情——她居然忍着巨大的悲痛,把玄奘左脚的小脚趾一口咬了下来,怕的是将来血书一旦被水冲走,孩子会杳无踪迹,咬下左脚的小指,好留下一个印记,方便将来找寻。做完这些以后,温娇就带着心腹丫鬟来到洪江江边,要把小玄奘抛到江中。玄奘毕竟不是一般的孩子,所以将要抛的时候,江面上远远地漂过来一块木板,殷小姐便把玄奘绑在木板上,让他顺流而下。
  玄奘在江中漂流,最后漂到了金山寺,这是如今镇江一个非常著名的寺庙。金山寺有一位长老,叫法明和尚,正在那里打坐禅定。练禅之人到了最高境界,外面发生天大的事也与他无关。但是因为漂来的是玄奘,非同一般,玄奘漂到金山寺脚下,就在那里停下哇哇大哭。这个入定的法明和尚,居然在离江岸还有相当距离的方丈室里就听到了婴儿的哭声,一时心动,赶过去把这个孩子抱起来,收养在寺里,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江流,长大后还在寺中将他剃度为僧,取法名玄奘。
        
        
第二讲 皈依佛门(2)
        
  玄奘在这个寺庙里非常勤奋,学业精进,佛学修养大长。古代寺庙里有辩论的传统,虽然在如今汉地的寺庙中并不典型,但在藏传佛教中,如今的青海甚至内蒙古的喇嘛教寺庙里还保留有这种辩经的传统(北京的雍和宫也有),大家把彼此理解的佛法拿出来辩论,形成一种交锋,然后达到一个共同的理解。玄奘在寺庙里的辩论会中当然是常胜将军,一般人辩不过他。这个时候,寺里有一个酒肉和尚,平时也不好好读书,估计也是鲁智深之流,辩不过玄奘,发急了之后破口大骂,说玄奘是“业畜”,父母也不知,姓名也不知,就来寺里捣乱。
  这里的“业”,是由一个梵文字karma而来,指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前世的行为。骂人为“业畜”,就是说你是个前世没有做过善事的畜生,将有恶报。这话骂得非常下流也非常粗鲁,纯粹是因为辩不过玄奘而耍赖,但是这句话无意之间把玄奘的身世这层纸给捅破了。玄奘当然非常惊讶,就哭着去找他的老师法明和尚,那个得道高僧居然也还健在,无奈之下,就把血书拿给玄奘看了,也告诉了玄奘他的身世。
  玄奘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决心为父母报仇,但刘洪当时已经当上了江州州主,有权有势,而玄奘只是一个小和尚,他该怎么做,才能为自己的父母报仇呢?
  玄奘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就离开了金山寺,悄悄地去到江州衙门,找他的生身母亲温娇。这一天说来也巧,刘洪又出差去了,家里只有他母亲一人。温娇一看来人,简直就是一个再生的陈光蕊,一下就觉得这是自己的骨肉。玄奘又把血书给母亲看了,温娇便基本认定,这就是她当年所生的孩子,母子先抱头痛哭了一番。之后温娇又把玄奘左脚的袜子脱了,一看少一个小脚趾,便更是百分之百地确认了。她对玄奘说,我这里给你两样东西,一个是一只香环(古人戴的一种妆饰物),你带着它到离这儿一千多里的洪州那边,赶紧去看当年留在那里的你的祖母,不知道还在不在人间,要赶快去接她回来。另外,我这儿写了一封信,你赶紧到长安皇城里,金銮殿西边你外公殷开山丞相家,让他禀明唐王,发兵来擒杀刘洪,为你的父亲报仇,把你老娘救出虎口。这里原文是用了一个“老娘”,当然温娇那个时候应该是三十六七岁,还不是老娘,但是她自称“老娘”。
  玄奘得了母亲的嘱托,就日夜兼程往北赶,先赶到洪州万花店,客栈的刘小二还在。问起当年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老太太,刘小二答说是有,当年一个状元郎带着新婚娘子当官去了,当时说好把老太太留在这里一段时间,由他代为照看,谁想过了那么久都没人回来,这个老太太后来盘缠也没了,付不起店钱,现在她就住在一口破窑里。玄奘闻听此言,赶紧找到他的祖母。他祖母因为日夜思念儿子,眼睛已经哭瞎了,一听到玄奘的声音,马上就觉得好像是儿子光蕊,伸手把玄奘再摸一遍,也觉五官很像。玄奘当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全告诉了祖母,并当场发愿,念经诵咒(古印度有很多这样的咒,可以叫眼睛复明),还用自己的舌尖去舔祖母瞎了的眼睛(按照传统说法,由孝子贤孙去舔瞎了的眼睛往往有奇效),将祖母的眼睛舔得复明。老太太见是自己的孙子,高兴坏了,玄奘把她安顿好之后,便马不停蹄地直奔京城。
  到了京城相府,温娇当年抛绣球的地方还在,外公也仍然位极人臣。相府门口有警卫守侯,不若万花店来去自如,玄奘遂将母亲交托的信文呈上,说有一个和尚亲戚,要拜见丞相。殷开山正在府中,自忖家里并没有和尚亲戚,说来也巧,温娇的母亲,也就是玄奘的外祖母,前天夜里正巧梦见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女婿托人送信来(在古代,僧人因为要云游四方,所以往往会充当邮差的角色,背着很多信,一路送过去,收信的人家常常会布施一点东西表示谢意,僧人便可以一路求学云游,物质上也有所保障),这时便赶紧请玄奘进来。玄奘就把母亲温娇给他外公殷丞相的信呈上。老人家读罢此信,想到自己乃是堂堂的当朝丞相,把女儿嫁给了一个新科状元去当官,天下居然有胆子那么大的贼,把我女婿杀了抛尸不说,还抢了我的女儿,去当我女婿的官,还一当就是十八年!丞相勃然大怒,第二天就禀明唐王,发兵六万直奔江州去擒拿刘洪。那么喜欢出差的刘洪,这天倒霉不出差,正在家待着,被里应外合抓了个正着,之后又顺带着把李彪也一并擒拿了。
        
        
第二讲 皈依佛门(3)
        
  接下来的一段当然也是民间传说,完全不符合一个高僧应该有的修养和胸怀。刘洪和李彪被擒后,先各打一百大棍,打个半死,再把李彪先钉在木驴上(木驴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残酷的刑具)千刀万剐处死了。对刘洪当然不会那么轻易让他死,就押到洪江江边当年他作案的现场,活剖心肝,祭奠陈光蕊。老龙王获悉后,赶快派夜叉把陈状元送回人间。服过定颜珠的陈状元的尸首被送出水面,慢慢漂浮过来,温娇一看是具浮尸,嚎啕大哭又要投江,被玄奘一把扯住,再一看,陈状元的手脚开始动弹,因为魂魄已经归体,不久便游了过来,一家团圆,皆大欢喜。
  小说《西游记》中的这篇附录讲到这里,还留下一句很残酷的话,因为无论如何温娇是“失节”了,按照中国传统伦理,温娇几次三番要死,没死成,但最终还是“从容自尽”了,这是附录中非常残酷的一条。在民间传说中,在《西游记》的整个附录当中,这就是玄奘受难的整个过程。
  小说《西游记》中的玄奘刚出生就被母亲无奈地抛入江中,因为被金山寺的长老收养,所以从小就当了和尚。但历史记载中的玄奘出身官宦家庭,他又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
  根据史料记载,玄奘走上学佛之路,是因为他的第二个哥哥长捷法师的影响。玄奘的父母大概在玄奘十岁左右时就已双双因病去世,玄奘便跟着他的哥哥到洛阳的净土寺开始学佛。
  刚进寺的时候,玄奘还不是正式的僧人,只能做一个童子,但是他学习非常非常勤奋。在他十三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历史上以荒淫骄奢著称的隋炀帝突发善心,隋炀帝信佛,当时派了一个名叫郑善果的大理寺卿到洛阳去剃度僧人,一共只剃度二七一十四位。在隋朝乃至隋唐时期,僧人的数量是受严格控制的,否则种田当兵的男丁都会缺乏,交粮纳税得不到保障,因此选拔僧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这个郑善果素以“有知士之鉴”著名,非常会鉴定人才。小玄奘当时才十三岁,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当时他就磨磨蹭蹭,一直傍在考场的门口不肯走。郑善果主持完考试出门,看见一个相貌非常好的小孩,便问是谁家的孩子。依古时的习惯,自报家门要报足曾祖、祖、父三代,玄奘遂自呈为颍川陈氏之后。郑善果闻听,知他乃是名门之后,便问他是否想要出家为僧。玄奘答说愿意出家为僧,但是“习近业微,不蒙比预”,意思是说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功力还很浅(这里的“业”并非恶业之“业”,而是指功力的意思),没有资格去考试,因为当时的考试有年龄限制。玄奘从小就很聪明,他不说自己岁数不够,而说自己是学佛日子短,功力浅,所以“不蒙比预”。
  郑善果觉得这个孩子非同一般,便又问他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剃度出家想干什么?玄奘的回答又是出乎意料的非同凡响:“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说,从远的来讲,我要把如来即释迦牟尼的佛法继承下来;从近的来讲,我要把佛教发扬光大。郑善果素以善于鉴别人才著名,记载上也讲到,玄奘是非常漂亮伟岸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善果既赏识玄奘的佛学修养,又“贤其相貌”,就破格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准许他免考入围。当然考试委员会的其他人对此提出了抨击,因为整个洛阳只有珍贵的十四个名额,而郑善果却把其中的一个给了孩子,于是郑善果解释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古代考和尚分为两种,一种是看被考者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当时的佛经是抄写在纸卷上的,能够默写多少纸佛经,这是一个标准。另一种是考能抄写多少卷佛经,也就是看识字多少,到底是不是读得懂佛经上的文字。郑善果说这句话的意思便是:文字记诵的工夫容易练成,但是天生的风骨难得,如果剃度这个孩子,将来他必然会成为佛门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这也证明郑善果确实有知士之鉴、知人之明,绝非浪得虚名。
        
        
第二讲 皈依佛门(4)
        
  剃去三千烦恼丝,了却凡尘入佛门。但玄奘剃度时只有十三岁,正是男孩子顽皮之时,少年玄奘和普通的男孩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玄奘在洛阳剃度以后,按照真实的历史经历,他当然没有在金山寺修行,也没有去找他的母亲,更没有一个位极人臣的外公,而是随着他的哥哥,在十九岁以前,一直在洛阳修习佛经。当时洛阳的寺庙极多,经常有一些高僧在这座寺庙开一个讲座,在那座寺庙讲一部经,所以玄奘就往来听讲,在洛阳这个非常浓厚的佛教氛围当中,飞速地集聚着自己的佛学修养,完善佛学方面的基础。历史上同时记载下来的还有对少年玄奘的一段评价:“备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之门;……少知色养,温清淳谨。”也就是说他从小就读了很多的经典,非儒家雅正之书不看,而且从小就有一种非常有志向、非常成熟的表现,不交童幼之党,也不去那种热闹的地方瞎看,并且性格非常的温和、纯朴、谨慎。
  很快,少年玄奘就在洛阳的佛学圈里声名大起,整个洛阳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非常年少、由郑善果破格剃度的僧人,佛学上的确是有天才。
  小小年纪的玄奘,后来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高僧?他又是怎样在心中酝酿起西行求法的念头呢?请看下一讲“求学之路”。
        
        
第三讲 求学之路(1)
        
          剃度后的少年玄奘刻苦好学,十几岁时就在佛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时正值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但为了求得佛学的真谛,玄奘下四川,上长安,辗转求学。当时的长安是怎样的景象?玄奘在长安又遇到了什么人,使他下定决心要去西天取经呢?
  玄奘十三岁时,因非常偶然的机会剃度出家,随后,非常好学的他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佛典的学习上。按照已有的记载,他先从景法师那里学习了一部《大般涅槃经》。这部经现在有梵文本,名字叫Mahaparinirvanasutra,主要讨论佛性问题,讲的是涅槃。“涅槃”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例如我们知道有“凤凰涅槃”这样的说法。所谓“涅槃”,梵文叫作nirvana,意即大灭度、大圆寂,是指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在世俗间所受的苦难像油尽的灯草一样熄灭,并随之得度,到达另外一个世界,摆脱了次生的苦难,达到一种非常圆满、内心非常平静的境界。
  这部《大般涅槃经》便是讨论佛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什么样的人才能具备成佛的品质。它是玄奘正式拜师学习的第一部经,因此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玄奘后来西游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究佛性问题、探究涅槃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出家之后正式从师学习的第一部经典,就为他日后西游种下了一颗求知的种子。
  紧接着,玄奘又跟从严法师学习了第二部经——《摄大乘论》,这是一部把大乘佛教所有经义汇集起来的重要佛典,也就是通过这部佛典,玄奘开始初步而又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大乘经义。而他在佛学领域正式拜师获得开蒙,也恰是通过景法师与严法师。#p#分页标题#e#
  寺庙在如今的概念当中功能似乎比较单一,若非善男信女或佛教信徒初一、十五烧香之地,便为民俗方面办丧事做道场所用。而在隋唐时期,佛寺的功能要远比现在丰富,它可以是某一个社区的精神文化中心、文化生活中心,甚至娱乐生活中心。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本,恰恰是部佛教剧本。而且寺庙在当时还充当着许多别的角色,现在看起来可能有点匪夷所思——例如它还从事典当业务,设有长生库,谁家有些用不着的东西,可以典当到佛寺里换取金钱。
  东都洛阳佛寺众多,所以据历史记载,玄奘十三岁出家,一直到十九岁之前,都完全生活在洛阳非常浓郁的佛教氛围中,没有离开过一步。当时洛阳每个寺庙都有不同的著名法师登坛讲法,玄奘便涵泳其间,往来求学,到十九岁时已经小有声名。
  也许是玄奘的悟性高,也许是玄奘的佛心诚,年仅十九岁的他已经在佛教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大家都知道,玄奘取经是从长安出发的,是什么原因,使在洛阳已经小有名声的玄奘要奔赴长安呢?
  在玄奘十九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18至619年间,隋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东都洛阳及其周围的一些地方成为战场。由于战乱,玄奘在洛阳是待不下去了,便与他的二哥长捷法师一起西奔长安。
  根据记载,当时玄奘劝他哥哥前往长安时曾说:“听说有唐王爱民如子,除暴安良,虽然洛阳是我们的父母之邦,但我们还是应该去追随唐王。”这种说法可能是后人增补进去的,因为他们到达长安后并没有停留很久,但后来唐太宗对玄奘非常推崇,按照《西游记》的说法,唐太宗还和玄奘“拜为兄弟”,此后玄奘便以“御弟”自称,这虽然与历史未必相符,但唐太宗非常推崇玄奘是确定无疑的。
  玄奘与他哥哥一起西奔长安后,由于中原扰乱,“京师未有讲席”,缺乏修业的条件,所以他们没有在长安停留太长的时间。当时大量的高僧纷纷进入四川,来到相对安宁的蜀地,因此在隋唐之交,四川这个当时还并不十分发达的地区,一跃成为佛教学术的中心,众多名僧大德都在那里讲学、授徒,住持寺庙。
  经过长途跋涉,在大约二十岁时,玄奘也到达了成都。根据记载,在这段旅程中,玄奘也是一路求学,这种好学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到了成都以后,玄奘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佛典。他的声名原本只在洛阳传扬,而当四川形成一个佛教中心,全国各地的名僧都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时,玄奘的声名又进一步在佛教界内传扬开来,并得到一些高僧的高度赞扬和认可。当时四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高僧道基法师,曾称赞玄奘说,我讲学多年,“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一个少年僧人能得到高僧如此称赞,应该是不多见的。
        
        
第三讲 求学之路(2)
        
  玄奘十三岁剃度,但那只是走入佛门的第一步,要成为一个高僧,还有更重要、更难过的第二关:受戒。那么受戒都有着哪些严格的要求和复杂的程序呢?
  玄奘出家八年以后,到了二十一岁才正式受戒,受“具足戒”。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只有到那个时候,才是大学本科毕业,才算成为一个非常正式的僧人。所谓“具足戒”,是指使一个人完全具备成为“比丘”的资格和条件,这是一个非常繁复的戒律,有一定的仪式。
  离江流和尚漂流而至的金山寺不远,在镇江宝华山上有一个寺庙叫隆昌寺,可能是中国唯一没有佛像的寺庙,而且也没有山门,只有一扇非常小的偏门,小到什么地步呢,现代社会里吃得太胖的人恐怕过不去。这个寺庙在当时好比是佛教的哈佛,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好多方丈、住持,都是在这里受具足戒而正式成为僧人的。如果去隆昌寺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受具足戒这一关并不是那么好过的,不像想象中那样仅仅把头发剃掉,或在头上烫几个香疤,只是疼一下,凭足够的毅力可以做到;而是设计有一条非常长的过道,过道内光线并不充足,或明或暗,一直延续几百米长。穿越过道时,各人必须在其中默念,是否还隐瞒了一些亏心事,是否具备了成为一个僧人的条件,是否已经准备好去承担弘扬佛法的职责,……就这样缓慢行进,一直走到过道尽头的戒坛处。戒坛是汉白玉所造,体积很大,按照授具足戒的规矩,上有三位法师,一位负责授戒,叫“戒和尚”;一位指导在场做法,叫“教授师”;还有一位具体负责剃发燃香,叫“羯磨师”,同时还有七个证人在场。读者诸君可以想象一下,你经过长长的忽明忽暗的过道,突然一冒头,见到一个非常庄严的汉白玉戒坛,上面坐着一些非常严肃的老法师和给你授戒的和尚,有的手上拿着明晃晃的剃刀,你会有什么感觉?还有各种诵经的仪式,是一种非常庄严肃穆、直接震撼内心的场面。这套仪式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具足戒对于比丘而言,一共有二百五十条戒律;对比丘尼则更为严酷,有三百多条戒律;而对一般居士来讲,则有受五戒或八戒之别。在《西游记》中,只有唐僧是受过具足戒的,具备成为一个真正大法师的资格。至于猪八戒,之所以叫“八戒”,据唐僧说:“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可见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戒称呼。
  如今如果诸位到哪座寺庙去参观或到某个法物流通处,想要请两部佛经带回家去阅读修行,便会发现有些书是不能“请”的,这些不能“请”的佛经就是“戒”。各种戒本下面都会注明“在家人勿看”五个字。也就是如果你不出家,这个戒律是不能“请”回家去看的。因为我的专业是佛学研究,所以我虽然没有出家,这些戒本还是近水楼台都读过,其中有些戒条之严酷、对僧人的要求之高、对他修行的规定之严格,是匪夷所思的。尤其对比丘尼而言,戒律规定之严密,完全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这些戒律从佛教学养、僧人间的日常团体生活、个人修行、生活细节,乃至于细到如何喝水,都一一作了严格的规定。
  玄奘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受了具足戒,便也从那一刻开始,发誓遵守二百五十条戒律。直到这一天,他才被国家作为僧人登记在册,获发正式的度牒(即当和尚的凭证),成为一个官方认可的僧人。在唐代的均田制没有崩毁之前,每个登记在册的僧人,还可以获得国家分配的三十亩地。
  受戒之后的玄奘,佛学的道行更加高深,在四川也更有名望。此时,他完全可以继续在四川研究佛学,享受一个高僧的待遇,可是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一定要再赴长安呢?
  玄奘在四川的十五年间,一直与他的哥哥长捷法师齐头并进(当然长捷法师后来的声望远不如玄奘),当地的官员都非常器重这对兄弟,称之为“陈门双骥”,当时留下的记载之中,评价兄弟二人为“吴、蜀、荆楚无不知闻”。玄奘在四川时,也完成了他作为一个僧人生命历程之中非常重要的几件事情:第一,他最终在四川受戒,获得了官方承认的僧人资格;第二,他与他的哥哥一起,在一个非常大的佛教学术中心范围内,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完成了自己的一次飞跃。
        
        
第三讲 求学之路(3)
        
  如果玄奘满足于此,他完全可以就此在这个天府之国安居下来,但玄奘毕竟是玄奘,他不甘心于此,决定离开四川重返长安。这其中想必也有几重考虑:第一,长安毕竟还是唐王朝的国都,于政治、文化乃至佛教,都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第二,要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僧人,仅仅扬名在吴、蜀、荆楚这些南方之地,肯定是不够的。
  这其中也可反映出玄奘兄弟二人气度上的不同。他的哥哥在四川当地声名鹊起之后非常满足,不打算再回长安,并屡次劝阻玄奘,让他安心留在四川。但玄奘在二十四岁那一年,终于不顾兄长的劝阻,与商人结伴,泛舟而行,绕道往长安方向走去。
  在历史上,佛教与商人的关系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这不仅限于中国。首先,佛教基本上是根据商路传播的;其次,佛教徒也非常愿意和商人结伴而行,因为商人往往是以商队方式行进,在长途跋涉中,不但带有较为充足的给养,例如粮食、水、钱财等,还会带有一定的自卫武装,所以佛教徒出于便利和安全的考虑,往往喜欢与商队结伴而行。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叫《商人与佛教》,有十余万字之长,恰恰是从佛教的律藏中找到很多记载,揭示了僧人与商人之间非常微妙的关系。论地位,僧人是精神导师,地位自然比商人要高,但是实际上佛教戒律中有许多规定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譬如当僧人和商人一起出行的时候,僧人去取水必须后于商人;僧人方便之时必须处在商人的下风口,甚至僧人要“纵气”——当然这是一种文雅的说法,俗话就是放屁——为了防止熏到商人,也必须站在下风,僧人实在憋不住要纵气,还得先看看风向。
  在佛教的律藏当中,还留下了许多类似的记载,例如因为僧人享有免税指标,所以结伴旅行的时候,僧人甚至会帮着商人来做一些越关的事,比如过关的时候将两匹缎子交给僧人来背,算是僧人自用的,便可免去关税。总之,从佛教史来看,僧人和商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与我们日常的想象迥然不同。
  当时,玄奘便是和商人结伴,泛舟离开了四川。先到达荆州的天皇寺,在当地受到一个王爵的赞助,设坛开讲,讲授他从前所习得的《摄大乘论》和《阿毗昙论》等佛经,连讲三遍,听者如云,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讲经师的声望。
  在二十五岁这一年,玄奘还得到了当时中土一位顶尖大师济源法师的极高评价,对于年轻的他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当时他见到了德高年劭的济源法师,当时济源法师已年逾六旬,在那时算是高寿,见到玄奘之后,据记载称“执礼甚恭”,即非常地恭敬,在与玄奘讨论佛法后,他感慨地泣叹道:“岂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阳初耀。”意思是说,以我六十多岁的桑榆晚景、风烛残年,居然还有幸遇到初次散发万丈光芒的太阳。年轻的玄奘获得高僧这样崇高的赞誉之词,自然立刻就在佛教界传播开了。
  很快,玄奘进入了长安,在那里,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在佛教界已经得到的崇高声望,而是继续学习佛典。根据当时留传下来的记载,玄奘在二十六七岁时已经获得一片赞誉之词,凭苦学成为了一个“释门伟器”,当年郑善果对他的预言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唐朝时候的长安,它的国际化程度,老实说是我们今天的北京、上海,甚至香港都无法比拟的。长安完全是一个多民族、多国籍游子的云集之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仅有突厥人、鲜卑人和印欧白人的存在,而且还有黑人,例如在陕西出土的许多唐代墓葬可以证明,当时的好多官家小姐,例如裴氏小娘子,也就是裴家丞相的女儿,身边就用了大量的黑奴。当时酒店的女服务员,也有大量来自东亚的,有句著名的诗就叫“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当时所奏的音乐,也有很多是来自新疆甚或境外更远地区的。
        
        
第三讲 求学之路(4)
        
  玄奘来到长安时,恰逢一位名叫波罗频迦罗蜜多罗的印度名僧在当地讲经,好学如玄奘者,当然马上前去听讲。唐代时候的印度佛教虽不能算处于完全的高峰,已经有点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很多佛教的精微学说,由印度的僧人带进中国。玄奘的这次听讲,用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放眼看世界”,从佛教发源地的名僧那里,一下子感受到了印度作为宗教圣地的魅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令眼前敞开了一片新的佛学园地。于是他立刻结侣陈表,召集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准备结伴向西方印度而行,并立即递上申请表——但是,“有诏不许”。
  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是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被特意派往西天去取经的,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却是,玄奘根本得不到西行的批准,当时的唐王朝为什么不允许一个僧人西行取经呢?
  玄奘最初准备西行求法之时,正是唐朝刚开基没多久,国基未定,国政新开,是禁止国民出境的。虽然唐朝的许多高官实际上都是胡人或非汉族人,譬如众所周知,李世民的家族就并非汉族;安禄山是“杂种胡”,他的名字“禄山”本就是外文,意为“光明”;高仙芝是朝鲜族人,其他如史思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恐怕也都不是汉族人。虽则如此,在国基未定之时仍然禁止国民越境,所以“有诏不许”。玄奘西行求法的请求没有得到官方的许可,也没有得到“过所”(即今日之护照,古称“过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均有实物出土)。当时没有官家公文出境就等于是偷渡,因此在得不到“过所”的情况下,玄奘的旅伴都退缩了,惟独他不屈不挠,仍然准备西行求法,到遥远的印度去探求佛学的真谛。
  玄奘开始有意识地到处去找老师学习梵文。当时从长安去印度,途径我国新疆及中亚、西亚。由于于阗(今新疆和田县)有于阗语,焉耆(今新疆焉耆)有焉耆语,楼兰尼雅(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讲的又是另外一种语言,无法沟通,而当时的梵文则有点像后来中世纪欧洲的拉丁文,实际上是某种通行语言。所以玄奘在长安四处找梵文老师学习梵文。
  与此同时,玄奘也非常清楚,西行之路充满艰险,对西行者的体力乃至精神都有严酷的考验,因此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体力上的锻炼,跑步、登高、骑马。其次,还要尽量开始少喝水,因为他知道,西行一路都是沙漠,找水非常困难,必须要事先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况。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玄奘西行的形象,大多是他身背一个类似登山包的形象,而并非手持锡杖。那个登山包中便存放着他沿途的生活必须品,包括露营用具和种种琐碎的东西,例如僧人为了防止喝水时将水中微生物一并喝进肚子造成无意间的杀生,必须随身携带过滤网,按佛教戒律,僧人不带滤网不得离开居住地超过二十里,而这样的滤网制作起来也并不简单,要用五尺的绢,将两头折叠,再在中间加上撑架。——无论精神还是肉体,玄奘都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准备,下定决心,即使“有诏不许”,没有同行的旅伴,孤身一人也要远行万里到印度去,只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离开长安。
  终于,在玄奘二十八岁那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农历八月,长安周围霜降秋害,庄稼欠收,眼看明年首都便将有饥荒发生,皇帝便下了一道诏令,让聚集首都的众多人口四散各地就食,“随丰四出”,自由行走。玄奘庆幸自己遇上了这场霜降,便混在了成群结队离开长安四处就食的队伍之中,走上了他的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到底能不能顺利地离开长安?在他离开长安以后,一路上又遇到了哪些困难?经历了哪些风波?请看下一讲“潜往边关”。
        
        
大雪山中积雪迷途 小乘寺里孤灯话旧(1)
        
  话说玄奘法师,在大雪山中翻山越岭,又行了六百多里,到了梵衍那国都城(现在阿富汗国都喀布尔西北巴弥扬城)。这梵衍那国,完全是一个山国,东西二千多里,南北三百多里;都城也在山谷之中,跨着一条小河的上游,只能种一些青稞。人民生活比较困苦。因为是高原地带,所以宜于畜牧,山地居民,多养牛羊。这里有佛寺十多所,僧侣几千人,都学《小乘》佛法。玄奘到了都城,国王亲自出来迎接,请进王宫供养,一连住了几天。这国有圣使、圣军两位高僧,都是学问渊博,见了玄奘,相谈之下,深为佩服,惊叹东土有这样一位名僧。二人带了玄奘到处参观,殷勤招待。都城东北有个大佛谷,山岩石上,有立石大佛像,高一百五十尺,气魄伟大,雕刻的十分生动。石像东边,有一所佛寺,寺东边有石释迦牟尼佛立像,高一百尺;寺内有佛入涅槃的卧像(即中国所谓卧佛),长一千尺,都是出自名手。玄奘巡礼一遍,即便起身南行。
  从此东南行二百余里,将要走完大雪山,可是路中又遇着大雪,迷失了道路。但见漫山遍野,尽是银色世界,那大雪纷纷扬扬下着,看不见道路远近,也莫辨东西南北。满山琼枝玉树,点缀的如同琪花瑶草一般。山回路转,迷失了方向,山间原有的道路,都被大雪盖住了。但见一片雪白,分不出道路远近。玄奘一行人,牵着马匹,脚高步低,在大雪中摸索前进。看看天色黑将下来,深山中又找不到人家,那雪又下个不住。玄奘见不是路,只好和大家商量,且找一处山凹中可避风雪的地方,暂时胡乱过了一夜。
  天色微明,玄奘在寒冷中惊醒,坐起身来看时,左右同行的人都睡在雪地里,再看自己的铺盖,也深深埋在雪中。带来的几匹马儿,都挤在岩畔,马背上也都是积雪,鼻孔中吁出一股股热气。玄奘叫起大家,吃了一些干粮,再赶路前进。带路的土人一路哆罗埋怨着,雪渐渐住了,但是依然找不到方向。再前行时,找到一条小溪,顺着小溪走了半天,脚高步低,积雪没胫。好容易到了一个小沙岭,岭下有一个猎人,正在雪中打猎。带路的土人向前打听道路,方才知道已出了大雪山。又度过一重黑山,到了迦毕试国境。
  这迦毕试国,在大雪山之南,即现在阿富汗国加非利斯坦一带地方,它的国都,便是现在的喀布尔。这国周围四千多里,是印度西北的一个大国。国王是属于刹帝利阶级,智勇兼备,统属十几个部落,都信奉佛教。听说中国有一位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将到本国,便亲自带了诸僧,出城门来迎接。这国都城之内,有佛寺一百多所,各寺和尚,听见玄奘到来,争着请他去住。其中有一座小乘寺,名叫“沙落迦”,据说是从前中国汉朝皇帝有一位王子在此国时所造。寺僧说道:“我们这寺本是汉朝王子所造,现在法师既从中国来,应该先住我们寺里才是。”玄奘看见他意思十分诚恳,遂即答应住下。
  这晚用过了斋,方丈请玄奘进去小坐。玄奘看那方丈时,有六七十岁年纪,长了一部白胡子,双目深陷进去,很和善地接待客人。玄奘问道:“请问老法师,这中国王子,是那一个朝代的王子,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
  老方丈道:“这位王子,是汉朝的王子,在迦腻色迦王时代来到我国的。”
  玄奘问道:“迦腻色迦王离现在有多少时候?”
  老方丈道:&ldq
责任编辑:admins
浏览: